有声有色有感觉,一个汉字一首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weiaip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景”字,学会运用组词方法自行理解“景”是“景色、风景”的意思。
  2.认识“彡”和带有“彡”旁的“须”“彩”“嘭”“影”等字,读准字音。理解“彡”的本义是“羽毛上的纹路”,并且尝试运用“彡”的本义会意“须”“彩”“嘭”“影”。
  3.学会用“我最喜欢的景是
  色的, 一样的 ”和“我 的 是 ”句式说话,并且体悟有感觉、有颜色、有声音、有动作的汉字序列所独具的诗歌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建立“彡”与羽毛图片之间的联系,趣味且直观地解析“彡”的本义,借助“摸须”游戏,出示彩虹图片,进行“听鼓学嘭”游戏,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审美意趣,用固定句型说话练习的形式实现汉字和儿童诗的结合,全方位搭建有逻辑、有思考、有图片、有色彩、有声音、有趣味的“汉字诗”学习场。
  【课前准备】
  一、“全脑汉字诗”导学案
  1.认(rèn)一(yi)认(rèn)、写(xiě)一(yi)写(xiě)
  景 影
  2.组(zǔ)词(cí)
  景( )( ) 影( )( )
  3.照(zhào)样(yànɡ)子(zi),写(xiě)句(jù)子(zi)
  例:我最喜欢的景是白色的,雪一样的白。
  我最喜欢的景是 色的, 一样的 。
  二、多媒体课件
  (略)
  【教学设计】
  一、“摸诗”导入,用游戏点燃学习热情
  师:老师对诗如痴如醉,走到哪里,就把诗带到哪里。现在,这个口袋里就藏着一首诗,谁想来摸摸看?
  (生上台“摸诗”,师板贴“景”。)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是儿童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本课一开始就开展“摸诗”游戏,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汉字以及“汉字诗”的兴趣和热情,营造了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大脑既放松又活跃。】
  二、“景”字成诗,初言明一个汉字一首诗
  师:这哪里是诗啊,明明是一个字啊!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不信我们可以试试看。一步一步来,先拿“景”字组组词。(生:美景、风景、景色。)
  师:许多汉字都有这样的魔力,单独看,不大能说清楚它的意思,但拿它组组词,就能立马明白。“景”就是风景、景色的意思。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的风景是什么?
  师:我最喜欢的景色是雪
  景。我最喜欢的景是白色的,雪一样的白。你能像我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介绍你最喜欢的景吗?(课件出示:我最喜欢的景是 色的, 一样的 。)
  师:请三位同学把你们造的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句子连在一起,不就是一首小诗吗?大家看,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这不写成了吗?看,诗其实没有那么难写,我们自己也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
  【设计意图:经过“摸诗”游戏,学生进入了学习汉字的状态。这一环节的意图首先在于消除学生内心对于诗歌学习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明白诗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艺术,而是“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从而在心理层面上降低了学生学习诗的难度。另外,这部分设计遵循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扎实有效地教“景”字,用组词法理解“景”的意思,固定句式练习说话,连句成篇形成诗歌,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景字成诗”的全过程。】
  三、 “彡”“须”“彩”“嘭”,全方位施展全脑“神通”
  1.再“摸诗”,羽毛也是字
  师:“汉字诗”如此美妙。老师身上可不止一首,这边口袋里还有一首,这次谁来把它找出来?
  师:嘿!这次更不像诗了。这是一根羽毛,一根羽毛也是诗吗?
  师:不过在它成为一首“汉字诗”之前,它首先得是一个汉字,它是哪个汉字呢?猜猜看!(生:毛、羽。)
  师:我来揭示谜底。(课件出示“彡”)
  师:这个字读shān,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根羽毛,用三撇表示羽上细毛形成的弯曲纹理,这就是“彡”的本义。
  2.复“摸须”,胡子也成诗
  师:到了现代,人们很少单独用“彡”字,它变成了一个部首藏在了其他汉字里面,比如“须”。(课件出示“须”的甲骨文)
  师:左边是“彡”,右边是一个什么字?
  师:“页”表示头,“须”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人的嘴下面有一根根毛发的样子,这些毛发就是胡须。说到胡须,这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有,谁?谁想来摸摸看?
  师:说说你摸到了什么。
  师:你不只是摸到了老师的胡子,你摸到了一个汉字,这个汉字就是“须”。
  师:摸到的须给你什么感觉?
  师:细细的、刺刺的、毛毛的,那是一根根毛发。所以你应该说“我摸到的须是毛毛的”。你摸到的须呢?
  3.看彩虹,联诗我能行
  师:像这样有趣的句子连在一起就是诗呀!原来诗是可以摸得到的,是有感觉的!不仅如此,汉字成诗,还有颜色。看!(课件出示彩虹图片)
  师:这是什么图片?(生:彩虹。)
  师:看彩虹的“彩”字,左边的“采”表示读音,右边是个什么?(生:彡。)
  师:“彡”表示彩色的纹路,就像彩虹上的一道道颜色。你在彩虹上看到了哪种颜色?
  师:哇,你看到了这么多颜色,选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课件出示:我看到的彩是 色的。)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讨论,把你看到的彩写下来,再连起来读一读,看哪个组写成的彩字诗最美!   4.听鼓声,变化大无穷
  师:一首有颜色的汉字诗写成啦!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真了不起!奖励你们听一段乐器演奏。安静下来,仔细听,听完了我要提问的。(播放鼓声)
  师:你听出来这是什么乐器了吗?(生:鼓。)
  (师课件出示“彭”的古文字)
  师:“彭”的左边像一面鼓,右边的“彡”模拟击鼓发出的声波纹路,现代人又给它加上口字旁表示声音,于是成了“嘭”。
  师:这次我们用听的。
  (师播放快鼓,引导学生:我听到的“嘭”是快快的。拍拍手,快快的。
  播放慢鼓,引导学生:我听到的“嘭”是慢慢的。这样拍是慢慢的。
  播放轻鼓,引导学生:我听到的“嘭”是轻轻的。轻轻地拍。)
  师:这首诗是我们听出来的,说明“汉字诗”还有声音。有感觉、有颜色、有声音。一个小小的“彡”和“页”在一起让我们摸到了须上的一根根毛发,和“采”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种颜色,放进“嘭”里让我们听到了鼓上的一下下声响,汉字真是了不起啊!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充分关注汉字本身的解析,从“彡”到“须”“彩”“嘭”的延伸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旨在深入浅出地讲透汉字,渗透汉字文化,这是对学生左脑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充分开发。但如果仅限于此,不能算作是全脑课堂。可以看到,这一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左脑高效运转的同时,大力运用图片、色彩、声音、音乐乃至实物和肢体等要素,全面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形成左右脑协同开发的全脑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当堂实现由学生自主创作“全脑汉字诗”。】
  四、名诗赏析,“影子”诗全脑动作朗读
  师:“彡”和我们黑板上的这个“景”字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什么字?(生:影。)
  (師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看图,太阳光照射过来,被亭子、小山这一类高大的事物挡住形成了一道道暗影。聪明的你应该明白了,这幅画表示哪一个字呢?(生:影。)
  师:我们的祖先把他们看到的如实画下来,就成了一幅原始的图画汉字,谁能用“影”组词?(生:影子、倒影、阴影。)
  师:你真了不起,你组的词和一位大诗人组的词一模一样,这位诗人叫林焕彰,他写了一首诗,就叫《影子》。
  (师课件出示)
  影 子
  林焕彰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一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一只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
  (师范读)
  师:这首诗真简单,谁想读一读?
  (生读)
  师:你们读得很好,很整齐,声音很洪亮。可是我觉得,这样读没什么意思,一点儿趣味也没有。影子可是会动的,读的时候能不能加上动作呢?
  师:比如读第一句“影子在左”,左是哪边?伸出你的左手。其实最早的时候, “左”字就是用一只左手来表示的,看!
  (师课件出示)
  师:字也会成长,和我们小朋友慢慢长大是一样的。随着字形演变,“左”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读“影子在左”的时候,就请伸出你的左手。
  师:那么“右”呢?你猜猜“右”最早是什么样子的?(生:右手。)
  师:你可真会举一反三。
  一开始,古人就用右手的图画来表示右边,读“影子在右”的时候,请伸出你的右手,我们来试试。
  师:这首诗中,表示方向的字,除了“左”“右”两字外,还有哪两个字?(生:“前”“后”。)
  师:在读“影子在前”这两句时,请你们伸出脚往前迈两步,读“影子在后”时就往后退两步,我们来试试。
  师:同学们,影子怎么会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前、一会儿后地跑来跑去呢?
  师:影子是日光被遮挡形成的阴影,光的位置变换,影子就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却又不能远离物体,就像我们的影子,一直在我们身边。
  师:所以诗中才说“影子是一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这么形象、这么生动,影子仿佛真的在我们眼前了。那么,读到“好朋友”的时候请拉一拉你同桌的手,同学之间应当是好朋友,做一个陪伴我的动作。读到“小黑狗”的时候,请竖起你的两只小耳朵,跟着我的动作,会了吗?跟着老师,加上动作,把这首诗重新读
  一遍!
  师:哇,真有趣!原来诗歌也可以有动作!你们自己再来一遍可以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汉字诗歌教学中加入了健脑操的设计。林焕彰的《影子》最有趣的部分是方位的变化和绝妙的比喻,准确又有趣地写出了光影变化的特点,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与诗的完美结合,体悟到了汉字之美,感悟到了汉字文化之妙。全篇教学设计,以《影子》这篇名作为结尾,让学生明白了他们自己写出的“汉字诗”固然值得称赞,但在此之上还应有更高的提升。而加入动作来读这首诗,一来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二来学生的左右脑在经历了一节课的运转之后需要休息,全身心的活动能起到放松大脑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其“根基”,语文也不例外。20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愈来愈觉得我们的母语教育必须“站在语文的根基上前行”,唯有如此,语文这棵大树才能巍然屹立,充满生机。  一  《说文》对“根”的解释为:“根,木株也。”在现代汉语中,根的原意就是指树
【设计思路】  儿童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营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具有儿童情趣的意境,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儿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所以,儿童诗的教学要体现一个“趣”字。  《风筝》是金波写的一篇儿童诗歌,全诗有四节。通过“闪光的尼龙丝”“倒挂的风筝”“不及格的试卷”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的境界,诗歌的意境也随风筝飘动。诗中带
2015年12月11日,我来到美丽的山城重庆,参加了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两岸四地”的优秀语文教育专家及老师聚集在此,共同见证了本次活动的精彩与难忘。  这次活动安排的内容很多,有“两岸四地”的老师同课异构关于科幻故事的作文课,也有低段的识字教学,中段的寓言教学,高段的散文教学和说明文教学。观摩课结束后,还有“两岸四地”的小语专家的评课活动和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专题报告
真爱如阳光,阳光从不吝啬自己的光芒,慷慨地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把阳光播洒在学生心田,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题记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想,每一位教育同仁都应给出一个响亮的回答——真爱!是啊,真挚的爱、真正的爱就如同阳光,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真爱如阳光
语感究竟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突出的特征是快速和直观,和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要靠反复实践得来。对此,叶老曾说:“作教时尽可从观察语言
去故宫打卡拍照,去故宫寻找国宝,去故宫玩游戏……如今故宫已经不仅是一个游客必去的景点,它正在走进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学习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生活:  “老师,我新买了一本《龙的传说》,书里说故宫里的龙有九种,每一条龙都有自己的独特本领。”  “老师,您看,我这个笔筒是故宫里的格格。”  “故宫里除了有龙,还有很多动物呢!”  …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致力科研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一种精神。  作为一名研究者,王东辉兢兢业业,长期扎根于植物发育生物学技术领域研究,在原位杂交实验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这项技术传授给了众多科研学子们。作为一名科研助理,她事无巨细,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在她的管理下井井有条。她是实验室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们值得信赖的研究伙伴。
记者:张老师,现今小学语文界很多知名的特级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何您在您的学校和工作室的语文研究中还要提出追求“本真”的语文?  张彤: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我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语文课,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整节课上充斥着过多语文之外的内容,有自然科学,有思想品德,有人文历史……很多教师在展示自身基本素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教学的对象,忘了语文学科肩
人生路上,老师很多,但触及心灵、影响价值观乃至教育追求的,于我而言,非窦桂梅校长莫属。该如何描绘这样一个生命中的导师呢?小语圈内,大家称窦校长是“激情绽放的玫瑰”,而我常常追问:是什么让她激情的烈焰能在课堂上持久不停地燃烧?  一  每天清晨,不论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雨绵绵,不论是寒风瑟瑟、雪花飞舞,还是炙日炎炎、暑气逼人,窦校长总是光鲜照人、精神饱满地站在校门口,用她灿烂的微笑、热情的招呼,迎接着
读王维的诗《山居秋暝》,我特别喜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描绘的清幽空灵的自然意境。由此,我想到作文指导起步要早,要用最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方式,早早地为他们蓄养一泓清泉,慢慢地流淌于自然的石隙草间。教师潜移默化地因势利导,又何愁这支细流不能唱着动听的歌儿轻快地汇入山溪江河而奔流到海呢?于是,几年前我主动要求接手一个新班,从一年级开始教起,边试验边记录,一路探索,一路反思,一路前行。本文即是我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