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2
摘 要 目前,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氛围日益高涨,民族高等院校民族体育环境建设正处在自主创新阶段,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仍然应该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构建教学、科研和竞赛的协调发展,制度、物质和文化共同支撑的民族传统体育环境体系,是当前民族高等院校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民族类高校 体育环境 设计
一、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由于西方体育传入我国,不断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冲击,使得原有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为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抉择,寻求与新环境的适应,在变化中得到发展。目前,对高校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环境的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环境在民族高校的构建可行性和构建设计,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类高校的开发与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在同大自然较量过程中形成的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据统计,仅汉民族体育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体育有676项,共计977项。为了使全国各族人民展示自己的文化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技大会。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1953年天津少数民族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四年举行一次,截止2003年,以分别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北京、西藏、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了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代表团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港、澳、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铁路,民族高等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已成为民族高校体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族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环境构建设计
(一)民族高校体育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族体育科学研究就是运用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认识民族体育规律,整理和创新民族体育知识的反复探索工作。对我国民族体育进行研究,使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其主要措施是:加强民族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使中华武术全面走向世界;深入研究民族体育运动技术、规则,创新运动场地器材,推进民族体育发展进程
(二)民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要体现出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不同地区民族体育内容资源的多样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地域资源变成区域资源、特色资源开发。开发出既适应当地需要,又符合不同民族实际的地方课程,以培养既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又满足特定民族需要的各民族人才,从而切实促进多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高校传统体育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果将这些传统的体育内容资源挖掘、整理出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推广,那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会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民族地区因教学硬件短缺所带来的缺憾,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教育的机会,更加符合民族高校实际。
1.编写民族体育教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族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它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推广与社会接轨。民族高校有着地处民族地区或多民族聚集的优势,同时也具有发展民族体育的科研能力和挖掘、推广民族体育的责任。民族体育要得到发展,就要求与时俱进,编写适合民族高校、民族地区和有利于民族体育推广的书籍,其教材应该具有:第一,民族性,这是教材编写的核心内容,教材编写应该紧紧围绕其运动项目所属民族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习俗进行,不可想当然,这样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二,社会性,这是教材编写的归宿,教材编写应简单、易懂而不脱离民族特色,适合不同民族、不同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服务社会;第三,趣味性,这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民族体育项目源自生活,表现出来欢快,上进,要把握民族体育的根本,编写项目要反映社会现状,体现人民生活进步,促进民族团结。
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民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为切入点,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体育教学考试中,应该考学生长项,不考学生短项,考试中要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老师确定评价标准,学生根据上课内容选择考试项目,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所喜爱的某些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民族项目内容,合理利用资源,这样不但可以缓解高校体育设施相对不足的压力,增加同学对民族体育和民族风情的了解,提高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民族体育以推广和普及。
3.完善发展民族体育人本制度,建立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促进民族高校健康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规章制度建设面临着完善和创新的问题,高等学校人本化管理要求规章制度建设人本化,完善、创新高校规章制度,这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必须与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要想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认真抓好教师素质的建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组织训练活动的能力,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深广程度等决定着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和层次。作为民族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体育教学、教书育人、课外活动指导、组织管理、体育科研能力,而且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技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中,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他们一般经验不足,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要给他们创造一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健康和谐的发展校园环境。
(三)民族高校体育竞赛研究
竞技体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民族高校要深入研究,为攀登运动技术和创造优异成绩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在运动员培养、管理和民族体育发展方向取得突破。
对项目运动队的管理是主要目的是尽快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争取最好的运动成绩,运队领队充分认识到运动训练管理的重要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将管理与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运动训练体制,运动训练体制的建立、健全与否及科学化程度如何,对运动训练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运动队的建设和运动训练应将选拔运动员苗子到运动队——成材——成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教练员应因材施教,深入研究各个运动员,在训练实践,在科学选材、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负荷等方面不断汲取现代科学训练理论和借鉴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经验,将运动训练、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知识引入民族体育竞技训练中,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将民族体育竞技运动训练引入科学化轨道。在训练中要以人为本,对运动员给予足够的关怀,尊重运动员人格,自由和民主权利,给予运动员足够的自由空间,增加对运动员的人文精神关怀。
四、小结
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氛围日益高涨,民族高等院校民族体育环境建设正处在自主创新阶段,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仍然应该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构建教学、科研和竞赛的协调发展,制度、物质和文化共同支撑的民族传统体育环境体系,是当前民族高等院校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永平.沈阳市群众秧歌活动的体育社会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2] 赵昌毅.从木球运动的演变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2).
[3] 冯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文化演进探讨[J].甘肃科技.2004(06).
[4] 马兴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成因及其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5] 王南童.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摘 要 目前,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氛围日益高涨,民族高等院校民族体育环境建设正处在自主创新阶段,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仍然应该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构建教学、科研和竞赛的协调发展,制度、物质和文化共同支撑的民族传统体育环境体系,是当前民族高等院校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民族类高校 体育环境 设计
一、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由于西方体育传入我国,不断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冲击,使得原有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为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抉择,寻求与新环境的适应,在变化中得到发展。目前,对高校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环境的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环境在民族高校的构建可行性和构建设计,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类高校的开发与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在同大自然较量过程中形成的形式多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据统计,仅汉民族体育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体育有676项,共计977项。为了使全国各族人民展示自己的文化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技大会。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1953年天津少数民族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四年举行一次,截止2003年,以分别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北京、西藏、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了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代表团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港、澳、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铁路,民族高等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已成为民族高校体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族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环境构建设计
(一)民族高校体育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族体育科学研究就是运用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认识民族体育规律,整理和创新民族体育知识的反复探索工作。对我国民族体育进行研究,使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其主要措施是:加强民族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使中华武术全面走向世界;深入研究民族体育运动技术、规则,创新运动场地器材,推进民族体育发展进程
(二)民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要体现出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不同地区民族体育内容资源的多样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地域资源变成区域资源、特色资源开发。开发出既适应当地需要,又符合不同民族实际的地方课程,以培养既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又满足特定民族需要的各民族人才,从而切实促进多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高校传统体育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果将这些传统的体育内容资源挖掘、整理出来,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推广,那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会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民族地区因教学硬件短缺所带来的缺憾,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教育的机会,更加符合民族高校实际。
1.编写民族体育教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族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它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推广与社会接轨。民族高校有着地处民族地区或多民族聚集的优势,同时也具有发展民族体育的科研能力和挖掘、推广民族体育的责任。民族体育要得到发展,就要求与时俱进,编写适合民族高校、民族地区和有利于民族体育推广的书籍,其教材应该具有:第一,民族性,这是教材编写的核心内容,教材编写应该紧紧围绕其运动项目所属民族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习俗进行,不可想当然,这样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二,社会性,这是教材编写的归宿,教材编写应简单、易懂而不脱离民族特色,适合不同民族、不同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服务社会;第三,趣味性,这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民族体育项目源自生活,表现出来欢快,上进,要把握民族体育的根本,编写项目要反映社会现状,体现人民生活进步,促进民族团结。
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民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为切入点,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体育教学考试中,应该考学生长项,不考学生短项,考试中要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老师确定评价标准,学生根据上课内容选择考试项目,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所喜爱的某些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民族项目内容,合理利用资源,这样不但可以缓解高校体育设施相对不足的压力,增加同学对民族体育和民族风情的了解,提高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民族体育以推广和普及。
3.完善发展民族体育人本制度,建立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促进民族高校健康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规章制度建设面临着完善和创新的问题,高等学校人本化管理要求规章制度建设人本化,完善、创新高校规章制度,这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必须与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要想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认真抓好教师素质的建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组织训练活动的能力,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深广程度等决定着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和层次。作为民族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体育教学、教书育人、课外活动指导、组织管理、体育科研能力,而且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知识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技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中,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他们一般经验不足,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要给他们创造一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健康和谐的发展校园环境。
(三)民族高校体育竞赛研究
竞技体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民族高校要深入研究,为攀登运动技术和创造优异成绩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在运动员培养、管理和民族体育发展方向取得突破。
对项目运动队的管理是主要目的是尽快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争取最好的运动成绩,运队领队充分认识到运动训练管理的重要和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将管理与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运动训练体制,运动训练体制的建立、健全与否及科学化程度如何,对运动训练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运动队的建设和运动训练应将选拔运动员苗子到运动队——成材——成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教练员应因材施教,深入研究各个运动员,在训练实践,在科学选材、训练计划、训练方法、训练负荷等方面不断汲取现代科学训练理论和借鉴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经验,将运动训练、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知识引入民族体育竞技训练中,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将民族体育竞技运动训练引入科学化轨道。在训练中要以人为本,对运动员给予足够的关怀,尊重运动员人格,自由和民主权利,给予运动员足够的自由空间,增加对运动员的人文精神关怀。
四、小结
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氛围日益高涨,民族高等院校民族体育环境建设正处在自主创新阶段,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仍然应该在民族体育环境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构建教学、科研和竞赛的协调发展,制度、物质和文化共同支撑的民族传统体育环境体系,是当前民族高等院校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永平.沈阳市群众秧歌活动的体育社会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2] 赵昌毅.从木球运动的演变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2).
[3] 冯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文化演进探讨[J].甘肃科技.2004(06).
[4] 马兴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成因及其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5] 王南童.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