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书的名言有很多,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现实是,书越来越多,可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本文从“图书馆现象”引发关于读书的思考,集合阅读《毛泽东传》,回顾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读书历程,点出读书对于现代青年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旨在鼓励现代青年人多读书,读好书,进而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关键词:读书 图书馆 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3-01
1 引言
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当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中国的革命始发于图书馆”。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搞笑的日志:神之职业—— 图书管理员。日志中列举了一些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人物:沈从文—— 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冼星海——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当然还有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以及最近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 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我们姑且称之为“图书馆现象”。这篇日志虽然是用来娱乐大家的,但是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当然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去看待问题:不是所有的伟人都出自图书管理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图书管理员都能成为伟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些人与图书馆的缘分还是要落到两个字上,那就是—— 读书。
首先从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的读书历程谈起。
毛泽东6岁开始家务劳动,白天在地里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记完账,就在小油灯下刻苦读书,常常读至深夜。只要是能够借到的书,他都借来读。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借来的《盛世危言》,使他终身难忘。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富强救国。毛泽东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后来和斯诺谈话时说:“《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渐渐地,韶山能借的书他都借了,这里的读书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他内心极其渴望进一步求学。经过和父亲的多次抗争,终于能够走出韶山,离开韶山时,毛泽东的肩上还是那根用惯了的扁担,但这次两头挑的不是粪筐,一头是自己的衣物,另一头则是装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筐子。毛泽东接触的第一个图书馆是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他经常到藏书楼去阅览中外历史和地理书籍,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开始对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感兴趣,他反复阅读,甚至可以达到背诵的程度。1912年7月,毛泽东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开始了他后来称之为“极有价值的半年”自学生活。半年时间,他先后研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肴黎的《天演论》等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代表性著作。除此之外,他还读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和世界地理、历史书籍。青年毛泽东就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逐渐从一个什么都一知半解充满了好奇心的毛头小子走向可以比较系统地感知新知识,获取新思路的青年。这半年的读书生涯让他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受到空前的新启示。新中国成立后,他向老同学回忆起这段生活仍然深情地说,他每读一本书,都觉得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次年春该校并入第一师范。一师有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师生借书时间不限、报刊开架阅览。毛泽东是图书馆借书册次最多的学生。在这里他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1918年夏毛泽东从一师毕业,毛泽东被安排在图书馆做一名助理员。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充分利用这里的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后来他回忆道:“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时,就迅速的朝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后来,在组织革命斗争的同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妨碍毛泽东读书,相反他还多次创造条件建立图书馆,为广大同志们提供读书的机会,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指明方向,蓄积力量。
总体来说,可将毛泽东的读书历程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一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在这个阶段,毛泽东克服了生活条件和专制家长的阻碍,通过大量地读书,为自己储备精神食粮,这为他之后寻找真理,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读书历程的第二阶段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这一阶段,毛泽东同时扮演着宣传家和实践家的角色。这时的读书就并不是单纯的读书了,除了充实自己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指导革命实践,为革命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促进革命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个阶段是延安时期,这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高峰时期。延安时期的阅读结合之前的革命实践,促成了毛泽东的理论创造,并确立了毛泽东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即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还有一个根本主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读书历程中的又一高峰。涉猎范围更加广博了。
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还曾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的一生,是酷爱读书的一生。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介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么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寄托,更是他的生存和升华方式。毛泽东读书是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在去世当天他还读文件、读书11次,近3个小时。
读完《毛泽东传》,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应该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我们倡导的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而作为年轻一代,祖国的希望,更应广泛涉猎,发奋读书,将读书进行到底!
2 结论
读书铸就了毛泽东传奇的一生,也为世界带来了一个新的中国。我们享受着革命前辈的胜利果实,拥有如此丰厚的资源,更要好好地珍惜,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富强中国。
参考文献
[1]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
[2] 陈军莲.毛泽东与图书馆[J].湘潮,2004:4-7.
关键词:读书 图书馆 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3-01
1 引言
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当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中国的革命始发于图书馆”。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搞笑的日志:神之职业—— 图书管理员。日志中列举了一些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人物:沈从文—— 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冼星海——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当然还有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国立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以及最近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 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我们姑且称之为“图书馆现象”。这篇日志虽然是用来娱乐大家的,但是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当然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去看待问题:不是所有的伟人都出自图书管理员,也并不是所有的图书管理员都能成为伟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些人与图书馆的缘分还是要落到两个字上,那就是—— 读书。
首先从我们敬爱的毛主席的读书历程谈起。
毛泽东6岁开始家务劳动,白天在地里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记完账,就在小油灯下刻苦读书,常常读至深夜。只要是能够借到的书,他都借来读。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借来的《盛世危言》,使他终身难忘。该书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富强救国。毛泽东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后来和斯诺谈话时说:“《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渐渐地,韶山能借的书他都借了,这里的读书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他内心极其渴望进一步求学。经过和父亲的多次抗争,终于能够走出韶山,离开韶山时,毛泽东的肩上还是那根用惯了的扁担,但这次两头挑的不是粪筐,一头是自己的衣物,另一头则是装着《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筐子。毛泽东接触的第一个图书馆是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他经常到藏书楼去阅览中外历史和地理书籍,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开始对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感兴趣,他反复阅读,甚至可以达到背诵的程度。1912年7月,毛泽东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开始了他后来称之为“极有价值的半年”自学生活。半年时间,他先后研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肴黎的《天演论》等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代表性著作。除此之外,他还读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和世界地理、历史书籍。青年毛泽东就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逐渐从一个什么都一知半解充满了好奇心的毛头小子走向可以比较系统地感知新知识,获取新思路的青年。这半年的读书生涯让他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受到空前的新启示。新中国成立后,他向老同学回忆起这段生活仍然深情地说,他每读一本书,都觉得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次年春该校并入第一师范。一师有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师生借书时间不限、报刊开架阅览。毛泽东是图书馆借书册次最多的学生。在这里他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1918年夏毛泽东从一师毕业,毛泽东被安排在图书馆做一名助理员。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充分利用这里的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后来他回忆道:“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时,就迅速的朝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后来,在组织革命斗争的同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妨碍毛泽东读书,相反他还多次创造条件建立图书馆,为广大同志们提供读书的机会,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指明方向,蓄积力量。
总体来说,可将毛泽东的读书历程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一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在这个阶段,毛泽东克服了生活条件和专制家长的阻碍,通过大量地读书,为自己储备精神食粮,这为他之后寻找真理,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读书历程的第二阶段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这一阶段,毛泽东同时扮演着宣传家和实践家的角色。这时的读书就并不是单纯的读书了,除了充实自己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指导革命实践,为革命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促进革命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个阶段是延安时期,这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高峰时期。延安时期的阅读结合之前的革命实践,促成了毛泽东的理论创造,并确立了毛泽东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即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还有一个根本主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读书历程中的又一高峰。涉猎范围更加广博了。
毛泽东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还曾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的一生,是酷爱读书的一生。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介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么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寄托,更是他的生存和升华方式。毛泽东读书是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在去世当天他还读文件、读书11次,近3个小时。
读完《毛泽东传》,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应该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我们倡导的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而作为年轻一代,祖国的希望,更应广泛涉猎,发奋读书,将读书进行到底!
2 结论
读书铸就了毛泽东传奇的一生,也为世界带来了一个新的中国。我们享受着革命前辈的胜利果实,拥有如此丰厚的资源,更要好好地珍惜,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富强中国。
参考文献
[1]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
[2] 陈军莲.毛泽东与图书馆[J].湘潮,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