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说云(化名)的事,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当大家谈及现代社会压力对社会各个层面个体造成的影响时,一个朋友聊起了她一个同事的孩子最近的反常表现,这个孩子名叫云,最近她经常出现莫名紧张、焦虑、害怕的情况,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而且一呆就是大半天;她不愿去上学,并经常头疼,发低烧,在医院中接受了近一个月的治疗,也未检查出躯体哪个部分有问题,但症状却逐渐缓解,并表现良好。上学后一周症状又重新复发,再次住进医院。
初次接触印象
三个月后,我见到了本案例的当事者云,云穿着简单、大方,是个17岁的在读高二学生,家中除她之外,还有父母和爷爷;她家庭条件较优越,教养良好,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云的个性表现温顺、内向、恬静,谈话时很少抬头,常习惯性地抓揉衣角或玩弄手指;一般言语表达清晰,自我感觉到明显的不适,自己认为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期望值太高导致的;表现出迫切需要改善症状的主观倾向。
求助者个人资料
既往史与当前生活史(来自本人叙述、他人报告和咨询师的观察、谈话了解):
云幼年无任何创伤性回忆,小学时期一帆风顺,成绩优异,操行良好,曾获得多种奖励。初中时成绩基本良好,中间出现过几次波动,但后来均好转。进入高中后,成绩先是反复,后来开始逐渐下滑,现已无法坚持正常学习。
云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不够主动,但对人对事一直较平和。最近一年来她对群体生活产生了强烈不安(以前也出现过,但只是偶尔,且持续时间短,很快便得到改善),害怕到学校,特别怕见老师,除与个别同学较亲近外,不敢正视他人脸庞,害怕他人目光,这些,让云倍感痛苦。
主要症状体验、表现场景及持续时间
云经常感到莫名紧张、焦虑、恐惧,在校与人谈话时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上课时会心跳加快,有时面部红涨,有时手指冰凉,不能面对老师的提问,一旦上课被叫起回答问题就面色苍白、站立不稳,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继而不久就会产生躯体症状:偏头疼、发低烧。这种明显的症状体验已持续了近一年,并已波及到云的其他生活场景,影响了她的生活。
案例诊断与分析
初步诊断结论
云的情况可初步诊断为(课堂)恐惧症,并由此引发出焦虑和抑郁表现,但只在特定环境(学校、课堂)表现明显,对其他生活虽有所影响,但未严重泛化。
诊断依据
⒈症状主要表现的场所在课堂,且不能自控。
⒉在假期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⒊云的莫名紧张、恐惧已远远超出一般的表现,并且已将特定环境的焦虑情绪波及到其他生活场景,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
⒋在上级咨询师的建议下,并征得云的同意,对云进行了MMPI测试,心理测验结果显示:Pt、Si得分较高。
结合以上因素,应把云对课堂的恐惧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分析症状的诱发原因
⒈浅层原因:云自进入高中以来,课业负担加重、自我期望值较高与家人的高期望等因素使云想很好地表现自己,结果导致动机太强而效果不佳,以致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⒉深层原因:在云的自述中,提及初中时曾有过类似症状,后来自行缓解,故咨询师推断云现在的症状表现应是原始刺激(不良的课堂体验)和现在的学习压力(主要是心理压力导致的学习焦虑)交互作用的结果。
⒊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因素看: 云的生理反应是表面现象,心理体验才是关键,社会压力是诱因。
咨询目标及方式
⒈引导云挖掘出少年阶段或更早时期不适的体验,使之“意识化”(“意识化”疗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⒉帮助云认识到躯体症状的表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用“认知疗法”引导云认识到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她勇敢面对问题与困难。
⒊引导云重新体验引起焦虑、恐惧的事件和场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逐步缓解症状,这是使云正视现实、回归正常生活的必经途径。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敞开心扉,找回失去的自我
在咨询的最初阶段,云与咨询师作了约定,用云自己的话来说“我认识到我需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了,因为我的身体和情绪在不断恶化,我应该接受心理治疗”,显然,她需要帮助来解决现实问题。咨询师认为她能主动来建立治疗约定并开始确立咨询关系,这本身就是明显的行为改变。
咨询师首先想消除云的不安感,与其建立和谐友好的咨询关系,并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云的“成人意识”,并让其意识到自我的选择对今后生活的重大意义。
咨询师:我注意到你和我谈话时总是低着头,即使是偶尔抬头看我一眼,也只是悄悄瞅一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求助者:这是我的习惯,我一直这样。
咨询师:你喜欢这样的习惯吗?
求助者:(犹豫)我想不是。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还这样呢?
求助者:我想是因为紧张、害怕吧!
咨询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求助者:我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不再害怕。
咨询师:我还注意到你坐着时喜欢玩手指、抓衣角,你认为这代表什么呢?
求助者:(本能地阻抗)我想什么也不代表……噢,不,应该仍然是代表了一种紧张,我这样做觉得放松,觉得有了依靠,你明白吗?
咨询师: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那么你愿意尝试改变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怎么做呢?
求助者:把我的手松开(她开始这样做)。
咨询师:现在怎么样?
求助者:(不安、无所适从)很不舒服,因为我不知道我的手该放在哪,我觉得我整个人没有依靠了。
咨询师:我理解。那么是否有一个你觉得舒适的姿态?
求助者:(尝试了一些姿态,最后把手交叠放在腿上),这样感觉不错。
咨询师:(微笑并模仿求助者的姿态)这样感觉真的不错。
求助者:(笑起来)
咨询师:你现在觉得如何?
求助者:(开始正视咨询师)舒服多了,我从没这样放松过。
咨询师:我很高兴,你的进步很快,这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在上次会谈时,当我问及你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你曾和我谈及你上小学和初中时发生的一些事,其中有些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可你却避开了。比如说有节课你被罚站,有一次被老师公开批评,你说那些事虽对你造成了伤害,但很快就过去了,你已经忘记了,是这样的吗?
求助者:……
咨询师:可是你真的忘记了吗?你把这些事封存起来了,就像我们把一些不喜欢的东西丢进了垃圾桶,不同的是,你的垃圾桶始终没有倒掉。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先把这个垃圾桶找到,然后把它倒得干干净净。你愿意这样做吗?
求助者:我会尽力的。
咨询师:好的,那么我们就从那一堂被罚站的课开始,可以吗?
求助者:好吧。让我想一想……(欲言又止)
咨询师:没关系,慢慢来……(停顿)你写过日记吗?
求助者:是的,经常写。
咨询师:那就想像你一个人在写日记,在对日记倾诉,好吗?
求助者:(沉默了一会儿)那是初一的时候,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兼数学课代表。有一天,上数学课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几名同学都没有回答正确,老师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上课都干什么了,谁会这个问题,举手。”同学们都没有吭气,我也不敢确定自己答得一定正确,所以也没有举手。老师又叫了几个同学,都没回答对。这时,老师突然叫到了我,我小声地说了答案,没想到老师突然大发雷霆,说:“不是不会,就是会了也不答,你们存心气我是不是?!张云(化名),不要以为平常老师经常表扬你,就以为自己了不得了,连老师都不尊重的人还能算是所谓的好学生吗?明明会却不举手,你以为自己了不起得很,有能耐的人比你多了。”老师在继续发火,而我的眼泪早已涌了出来,脑子里空空的,不知什么时候同桌悄悄拽我示意让我坐下。那堂课老师讲的内容我什么都没听见,我只是反反复复地想着老师话,想着在老师心里我再也不是一个好学生了,想着同学们不知怎么看待这件事。我难过极了,觉得丢人极了。从那以后,我上课发言更少了,刚开始是不确定的就说不会,再后来好像真的什么也不太会了。一年以后,班级改选,我的学习委员被改选掉了……(开始哭泣)
咨询师:(停了一会儿)我能体会你的感受,你觉得受了委屈,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或亲近的朋友呢?
求助者: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因为我从未被老师批评过,何况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我那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大家赶快忘记这件事,越快越好,可越这样想,越发现所有的老师渐渐都不喜欢我了,同学们也为这件事一直在指指点点,我实在受不了。
咨询师:这种状况持续了多久呢?
求助者:大概两三个月吧。
咨询师:那怎样改善的呢?
求助者:我觉得起关键作用的是一本书,书名叫《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那是一本有关励志的书,看了以后我很受鼓舞,我又重新找回了自信(眼光中流露出一种兴奋),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只要不提,就应该算过去了。不过今天把这件事说出来,感觉真的轻松多了。
这次咨询结束之后,咨询师给云留了一些作业,主要是回忆和记录引起不安感的其他事件以及当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如何看待类似事件的情感体验。
第二阶段正视过去,抚平伤痛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咨询师和云又深入讨论了那次课堂事件,并在交谈中又引出一些其他有价值的事例,例如云谈到在她上小学时,她曾看到一些同学因上课不遵守纪律而被老师罚站,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被一些老师讥笑等等,对这些同学,大家都嘲笑过他们,包括自己;另外,上高一后,由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有几次老师提问,自己回答的角度都不对……咨询师认为这些经历让云在面对问题时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被嘲笑的位置,同时最近的体验又强化了这种感受,所以她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但由于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以致于出现了“疑虑—越在乎—越紧张”的恶性循环,云开始从潜意识里回避这种情境,并伴随产生了一些躯体反应。
针对这些问题,咨询师用“认知疗法”对其进行了疏导,使其明确:
⒈每个人都不可能绝对正确,包括老师。如果你的叙述合乎事实,那么这件事的主要过错不在你,你不必有负疚感、羞愧感,何况你的表现只是老师发火的一个导火索而已,不必对此过度敏感。
⒉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受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度过,所以应该正视现在的学习压力,学会轻松面对,积极努力,让压力转化为动力。
⒊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从自身寻求并得到帮助是最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依据云的要求,介绍了一些有益的书籍供其选择,这对恢复云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第三阶段面对现实,消除恐惧
在第五次面谈时,咨询师和云约定:
⒈开始接触人并进行人际交往。
⒉回到学校重新上课。
⒊参加集体活动。
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云很满意这个约定,因为:
⒈她不想再继续目前这种生活,想尽早结束。
⒉她不想耽误毕业离校,想重新开始以后的生活,想继续深造。
很显然,云这次需要的帮助和支持是一个新的行为,她选择回校并想继续深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采取了“系统脱敏疗法”帮助云走出“课堂恐惧”的阴影。
首先,对云进行放松训练,从放松手臂、前额的肌肉,到放松肩部肌肉,到背腰下肢,最后到意念放松。
其次,在每次放松训练之后,建构云的恐惧事件等级,并引导云进行想像,一般每一次由这一等级的中性刺激开始。
引起云恐惧的事件及等级如下:
等级 事件基本内容
0穿过学校操场
⒈进入教学楼
⒉走入教室
⒊和同学们在课间聊天
⒋上了一堂老师没有提问自己的课
⒌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周围的同学
⒍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的同桌
⒎上课时老师提问自己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例如:一个单词、一个公式
⒏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稍复杂的问题。例如:一个语句的表达、一个题的运算思路
⒐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复杂的问题。例如:一段文章的分析、一个公式的推理
⒑上课时老师让自己在班上(座位上)示范朗读课文
⒒上课时老师让自己上黑板解题
⒓上课时在讲台上演讲
在系统脱敏治疗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咨询师决定将想像转移到现实中去:咨询师几次带云来到学校,穿过操场,走入教室楼,云开始显得很放松,但当她走到办公室门口时,只要门是打开的,她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咨询师指导云不要去回避那些会引起她不安感的真实环境,并引导其利用学会的放松方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几次之后,云的不安情绪明显减轻……
心理咨询即将结束时,云已经能十分轻松自如地在学校正常上课,老师的目光也不再困扰她。当上课被老师问到不会的问题时,虽然还会有一些紧张,但云已学会调适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惊恐了。除此之外,云对其他一些学校中的生活情境基本上也能够泰然处之,学习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咨询师对云的面接总共进行了十三次,头五次是三天一次(云尚未上学),第五到十次是两周三次,第十一到十三次是每周一次,总共用了9周时间。另外,在系统脱敏治疗中,每次面接的想像场景呈现在25~35次之间。
尾 声
咨询关系结束一个半月后,我收到了云的一封信,她告诉我她一切很好,请我放心,并再次表示了感谢。我期待着在半年以后的回访中能够听到云完全康复的好消息。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化四中高中语文组)
初次接触印象
三个月后,我见到了本案例的当事者云,云穿着简单、大方,是个17岁的在读高二学生,家中除她之外,还有父母和爷爷;她家庭条件较优越,教养良好,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云的个性表现温顺、内向、恬静,谈话时很少抬头,常习惯性地抓揉衣角或玩弄手指;一般言语表达清晰,自我感觉到明显的不适,自己认为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期望值太高导致的;表现出迫切需要改善症状的主观倾向。
求助者个人资料
既往史与当前生活史(来自本人叙述、他人报告和咨询师的观察、谈话了解):
云幼年无任何创伤性回忆,小学时期一帆风顺,成绩优异,操行良好,曾获得多种奖励。初中时成绩基本良好,中间出现过几次波动,但后来均好转。进入高中后,成绩先是反复,后来开始逐渐下滑,现已无法坚持正常学习。
云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不够主动,但对人对事一直较平和。最近一年来她对群体生活产生了强烈不安(以前也出现过,但只是偶尔,且持续时间短,很快便得到改善),害怕到学校,特别怕见老师,除与个别同学较亲近外,不敢正视他人脸庞,害怕他人目光,这些,让云倍感痛苦。
主要症状体验、表现场景及持续时间
云经常感到莫名紧张、焦虑、恐惧,在校与人谈话时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上课时会心跳加快,有时面部红涨,有时手指冰凉,不能面对老师的提问,一旦上课被叫起回答问题就面色苍白、站立不稳,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继而不久就会产生躯体症状:偏头疼、发低烧。这种明显的症状体验已持续了近一年,并已波及到云的其他生活场景,影响了她的生活。
案例诊断与分析
初步诊断结论
云的情况可初步诊断为(课堂)恐惧症,并由此引发出焦虑和抑郁表现,但只在特定环境(学校、课堂)表现明显,对其他生活虽有所影响,但未严重泛化。
诊断依据
⒈症状主要表现的场所在课堂,且不能自控。
⒉在假期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⒊云的莫名紧张、恐惧已远远超出一般的表现,并且已将特定环境的焦虑情绪波及到其他生活场景,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
⒋在上级咨询师的建议下,并征得云的同意,对云进行了MMPI测试,心理测验结果显示:Pt、Si得分较高。
结合以上因素,应把云对课堂的恐惧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分析症状的诱发原因
⒈浅层原因:云自进入高中以来,课业负担加重、自我期望值较高与家人的高期望等因素使云想很好地表现自己,结果导致动机太强而效果不佳,以致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⒉深层原因:在云的自述中,提及初中时曾有过类似症状,后来自行缓解,故咨询师推断云现在的症状表现应是原始刺激(不良的课堂体验)和现在的学习压力(主要是心理压力导致的学习焦虑)交互作用的结果。
⒊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因素看: 云的生理反应是表面现象,心理体验才是关键,社会压力是诱因。
咨询目标及方式
⒈引导云挖掘出少年阶段或更早时期不适的体验,使之“意识化”(“意识化”疗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⒉帮助云认识到躯体症状的表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用“认知疗法”引导云认识到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她勇敢面对问题与困难。
⒊引导云重新体验引起焦虑、恐惧的事件和场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逐步缓解症状,这是使云正视现实、回归正常生活的必经途径。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敞开心扉,找回失去的自我
在咨询的最初阶段,云与咨询师作了约定,用云自己的话来说“我认识到我需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了,因为我的身体和情绪在不断恶化,我应该接受心理治疗”,显然,她需要帮助来解决现实问题。咨询师认为她能主动来建立治疗约定并开始确立咨询关系,这本身就是明显的行为改变。
咨询师首先想消除云的不安感,与其建立和谐友好的咨询关系,并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云的“成人意识”,并让其意识到自我的选择对今后生活的重大意义。
咨询师:我注意到你和我谈话时总是低着头,即使是偶尔抬头看我一眼,也只是悄悄瞅一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求助者:这是我的习惯,我一直这样。
咨询师:你喜欢这样的习惯吗?
求助者:(犹豫)我想不是。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还这样呢?
求助者:我想是因为紧张、害怕吧!
咨询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求助者:我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不再害怕。
咨询师:我还注意到你坐着时喜欢玩手指、抓衣角,你认为这代表什么呢?
求助者:(本能地阻抗)我想什么也不代表……噢,不,应该仍然是代表了一种紧张,我这样做觉得放松,觉得有了依靠,你明白吗?
咨询师: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那么你愿意尝试改变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怎么做呢?
求助者:把我的手松开(她开始这样做)。
咨询师:现在怎么样?
求助者:(不安、无所适从)很不舒服,因为我不知道我的手该放在哪,我觉得我整个人没有依靠了。
咨询师:我理解。那么是否有一个你觉得舒适的姿态?
求助者:(尝试了一些姿态,最后把手交叠放在腿上),这样感觉不错。
咨询师:(微笑并模仿求助者的姿态)这样感觉真的不错。
求助者:(笑起来)
咨询师:你现在觉得如何?
求助者:(开始正视咨询师)舒服多了,我从没这样放松过。
咨询师:我很高兴,你的进步很快,这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在上次会谈时,当我问及你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你曾和我谈及你上小学和初中时发生的一些事,其中有些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可你却避开了。比如说有节课你被罚站,有一次被老师公开批评,你说那些事虽对你造成了伤害,但很快就过去了,你已经忘记了,是这样的吗?
求助者:……
咨询师:可是你真的忘记了吗?你把这些事封存起来了,就像我们把一些不喜欢的东西丢进了垃圾桶,不同的是,你的垃圾桶始终没有倒掉。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先把这个垃圾桶找到,然后把它倒得干干净净。你愿意这样做吗?
求助者:我会尽力的。
咨询师:好的,那么我们就从那一堂被罚站的课开始,可以吗?
求助者:好吧。让我想一想……(欲言又止)
咨询师:没关系,慢慢来……(停顿)你写过日记吗?
求助者:是的,经常写。
咨询师:那就想像你一个人在写日记,在对日记倾诉,好吗?
求助者:(沉默了一会儿)那是初一的时候,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兼数学课代表。有一天,上数学课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几名同学都没有回答正确,老师生气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上课都干什么了,谁会这个问题,举手。”同学们都没有吭气,我也不敢确定自己答得一定正确,所以也没有举手。老师又叫了几个同学,都没回答对。这时,老师突然叫到了我,我小声地说了答案,没想到老师突然大发雷霆,说:“不是不会,就是会了也不答,你们存心气我是不是?!张云(化名),不要以为平常老师经常表扬你,就以为自己了不得了,连老师都不尊重的人还能算是所谓的好学生吗?明明会却不举手,你以为自己了不起得很,有能耐的人比你多了。”老师在继续发火,而我的眼泪早已涌了出来,脑子里空空的,不知什么时候同桌悄悄拽我示意让我坐下。那堂课老师讲的内容我什么都没听见,我只是反反复复地想着老师话,想着在老师心里我再也不是一个好学生了,想着同学们不知怎么看待这件事。我难过极了,觉得丢人极了。从那以后,我上课发言更少了,刚开始是不确定的就说不会,再后来好像真的什么也不太会了。一年以后,班级改选,我的学习委员被改选掉了……(开始哭泣)
咨询师:(停了一会儿)我能体会你的感受,你觉得受了委屈,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或亲近的朋友呢?
求助者: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因为我从未被老师批评过,何况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我那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大家赶快忘记这件事,越快越好,可越这样想,越发现所有的老师渐渐都不喜欢我了,同学们也为这件事一直在指指点点,我实在受不了。
咨询师:这种状况持续了多久呢?
求助者:大概两三个月吧。
咨询师:那怎样改善的呢?
求助者:我觉得起关键作用的是一本书,书名叫《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那是一本有关励志的书,看了以后我很受鼓舞,我又重新找回了自信(眼光中流露出一种兴奋),所以我觉得这件事只要不提,就应该算过去了。不过今天把这件事说出来,感觉真的轻松多了。
这次咨询结束之后,咨询师给云留了一些作业,主要是回忆和记录引起不安感的其他事件以及当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如何看待类似事件的情感体验。
第二阶段正视过去,抚平伤痛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咨询师和云又深入讨论了那次课堂事件,并在交谈中又引出一些其他有价值的事例,例如云谈到在她上小学时,她曾看到一些同学因上课不遵守纪律而被老师罚站,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被一些老师讥笑等等,对这些同学,大家都嘲笑过他们,包括自己;另外,上高一后,由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有几次老师提问,自己回答的角度都不对……咨询师认为这些经历让云在面对问题时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被嘲笑的位置,同时最近的体验又强化了这种感受,所以她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但由于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以致于出现了“疑虑—越在乎—越紧张”的恶性循环,云开始从潜意识里回避这种情境,并伴随产生了一些躯体反应。
针对这些问题,咨询师用“认知疗法”对其进行了疏导,使其明确:
⒈每个人都不可能绝对正确,包括老师。如果你的叙述合乎事实,那么这件事的主要过错不在你,你不必有负疚感、羞愧感,何况你的表现只是老师发火的一个导火索而已,不必对此过度敏感。
⒉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受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度过,所以应该正视现在的学习压力,学会轻松面对,积极努力,让压力转化为动力。
⒊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从自身寻求并得到帮助是最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依据云的要求,介绍了一些有益的书籍供其选择,这对恢复云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第三阶段面对现实,消除恐惧
在第五次面谈时,咨询师和云约定:
⒈开始接触人并进行人际交往。
⒉回到学校重新上课。
⒊参加集体活动。
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云很满意这个约定,因为:
⒈她不想再继续目前这种生活,想尽早结束。
⒉她不想耽误毕业离校,想重新开始以后的生活,想继续深造。
很显然,云这次需要的帮助和支持是一个新的行为,她选择回校并想继续深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
在这一阶段,咨询师采取了“系统脱敏疗法”帮助云走出“课堂恐惧”的阴影。
首先,对云进行放松训练,从放松手臂、前额的肌肉,到放松肩部肌肉,到背腰下肢,最后到意念放松。
其次,在每次放松训练之后,建构云的恐惧事件等级,并引导云进行想像,一般每一次由这一等级的中性刺激开始。
引起云恐惧的事件及等级如下:
等级 事件基本内容
0穿过学校操场
⒈进入教学楼
⒉走入教室
⒊和同学们在课间聊天
⒋上了一堂老师没有提问自己的课
⒌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周围的同学
⒍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的同桌
⒎上课时老师提问自己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例如:一个单词、一个公式
⒏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稍复杂的问题。例如:一个语句的表达、一个题的运算思路
⒐上课时老师提问了自己复杂的问题。例如:一段文章的分析、一个公式的推理
⒑上课时老师让自己在班上(座位上)示范朗读课文
⒒上课时老师让自己上黑板解题
⒓上课时在讲台上演讲
在系统脱敏治疗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咨询师决定将想像转移到现实中去:咨询师几次带云来到学校,穿过操场,走入教室楼,云开始显得很放松,但当她走到办公室门口时,只要门是打开的,她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咨询师指导云不要去回避那些会引起她不安感的真实环境,并引导其利用学会的放松方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几次之后,云的不安情绪明显减轻……
心理咨询即将结束时,云已经能十分轻松自如地在学校正常上课,老师的目光也不再困扰她。当上课被老师问到不会的问题时,虽然还会有一些紧张,但云已学会调适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惊恐了。除此之外,云对其他一些学校中的生活情境基本上也能够泰然处之,学习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咨询师对云的面接总共进行了十三次,头五次是三天一次(云尚未上学),第五到十次是两周三次,第十一到十三次是每周一次,总共用了9周时间。另外,在系统脱敏治疗中,每次面接的想像场景呈现在25~35次之间。
尾 声
咨询关系结束一个半月后,我收到了云的一封信,她告诉我她一切很好,请我放心,并再次表示了感谢。我期待着在半年以后的回访中能够听到云完全康复的好消息。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化四中高中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