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要讲究艺术魅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如果达到较高的艺术层面,那么它就能给学生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无穷的回味余地,无尽的美感享受。这正如教育家魏书生说:“一堂课是否讲得生动、成功,第一重要的不在教材,也不在学生,而在教者,教师倘若设计得合情合理,那么任何一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吸引人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赋予语文课堂吸引人的艺术效果呢?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艺术性,富有感染力,语文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不懈的探索追求才能达到那种理想的境界。
  一、像绘画一样留有艺术空白
  中国传统绘画高深的艺术家总会在绘画作品中布下留白与空虚,引导着欣赏者感触艺术作品,获得审美愉悦,引发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极大地深化了绘画艺术的美学内涵。语文课堂作为一门艺术,也要给学生留下艺术空白,留有适量的余地,让学生有想象和探索的空间。适当地给学生留有余地,就会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透过有限展现无限,借助已知解决未知。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开动大脑这部机器填补教师留下的空白,通过学习、钻研、探索、发现等过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环环相扣,兴意盎然,意犹未尽,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即使学识广博,也不能越俎代庖,以致掐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无法展现课堂艺术的多姿多彩,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像大师一样赋有表达天才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履行“传道受业解惑”这些职责,首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听。同样是课堂,同样是一篇文章,有的老师讲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气凝神,觉得上课是享受,课堂艺术效果鲜明突出,相反,另一位老师来讲课,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左顾右盼,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艺术效果大打折扣。课堂艺术效果不同,有多方面原因,但是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表达功底的差异。表达功底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生动、有启发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教师要在丰富的语言词汇中筛选使用那些最恰当最准确的字眼,用最经济的话语表达最明确的意思,同时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生动性,注意使用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等,注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注意运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句式,还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等。为了表达的流畅厚重,教师还要注意时常充电,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不要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古今中外文学、史政、哲学、名人、时事、热点等,正所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使学生喜欢语文课堂,最好先让学生敬服语文老师。
  三、像导演一样创设艺术情境
  一堂讲究艺术的好课,就是一次成功的演出。教师是这场演出的导演,学生则是演员。教师要在课堂上像导演一样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参与欲,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将声、像、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融合起来,营造强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可以借助美妙动听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语文教师的教学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画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本身的一些情节创设意境,使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加工再创造。如,学了《项链》,就启发学生想象当女主人公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她的反应以及以后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饱含情感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直接扮演剧中人,从而真切地再现教学艺术情境
  教师还可以讲经典故事,调节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在轻松的氛围中流畅地进行。例如,在讲授《赤壁赋》时,讲到苏轼的佛家思想。我顺势给学生讲了苏轼与和尚佛印关于《牛粪与佛》、狗啃河上(和尚)骨和水漂东坡诗(尸)》的故事,课堂气氛突然高涨,这样就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整堂课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像乐曲一样激发学习热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的就是教学之中的情感问题。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情感也不稳定,既易于激动,也容易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效率,远远超过接受单调的说教。语文教师如果能像乐曲一样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学习的灵感,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情绪受到感染,内心焕发无比的热情,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怀着兴奋的感情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来,动口、动手、动脑。课堂教学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语文教师只有历经风雨,不断探索,时常充电,厚积薄发,才能从困惑迷惘中脱颖而出,引领学生走入声情并茂、奇葩纷呈的艺术化的语文课堂,真正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美妙境界
  (作者单位单位:宁夏平罗中学7534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在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本文我就教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做一经验之谈,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培养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它在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及写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使学生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因此,在每年中、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启发学生思维,还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启发式教学都有了新的涵义和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实践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认识误区,也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误区;做法  我国的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涉及到课程、教学、评估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决定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取得了人类的共识。职业院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
摘要: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很重要,本文聚焦一点:即运用小组竞赛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用大量的教学事实从多方面、多角度说明小组竞赛对落实历史基础知识的作用。条理清楚,事实论据实在充分,通俗易懂,实用性、可读性强。  关键词:小组竞赛;落实;历史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实行闭卷考试以来,学生就开始头疼这门课。因为历史中涉及的时间、人物、事件非常多。再加上这些事件各有不同的背景、影响等,使历
现代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英语知识散碎性又意味着记忆的不断重复性,那么把学生抓在手中让他们跟着学,有兴趣学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行之有效和富有创造性,以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应试教育”怪圈的支配下,气氛沉闷,缺少生气。这一现象尤其在毕业班复习课堂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力?我个人认为最好的策略莫过于:回归优良传统,引导欣赏名篇,注意声情并茂,提高朗读兴趣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朗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主要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各环节安排要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讨论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讨论的组织要科学、合理、深入,使教学借助于“讨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着眼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发展”。  关键词:课堂讨论;有效性  为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教材互动的动态过程。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舞台,需要活泼生动的生成。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互动的教学过程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教师既要积极地参与这一交流过程,又要能对这一过程进
我们的教改提倡学生自疑自探,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虽然新课程标准当中也提到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课改之初,我逃避学生质疑,学生漫无边际的问题让我束手无策,好不容易引导到我预设的问题上来,解决不充分就要下课了,我被学生问题“牵”得很“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