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与经普椿的爱情传奇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是经亨颐的女儿。经亨颐是浙江省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后投身革命,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是著名教育家、金石画家。1933年初,经普椿从浙江老家来上海看望父亲。因何香凝的子女不在身边,她常帮何香凝干些家务。她尊称何香凝为“伯母”,何香凝则昵称她为“阿普”。其时,廖承志因参加革命被捕,后经何香凝、宋庆龄、柳亚子等人的积极营救获释。在家的一段时间里,他渐渐地和经普椿熟悉了。
   廖承志从心里感激经普椿对母亲的精心照顾。在他看来,这位16岁的“小姑娘”并不特别美丽,但单纯、质朴,充满青春的朝气。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廖承志深深地爱上了她。廖承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经普椿对他也是一见倾心。可是廖承志和经普椿的恋情很快被经普椿的哥哥知道了。他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认为廖承志是“共党”,随时都有被逮捕坐牢的危险,怕妹妹受牵连。1933年7月中旬的一天,经普椿被哥哥召回了浙江。
   1933年8月,中共党组织通知廖承志奔赴川陕苏区。临行前,廖承志给经普椿留下一封信,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如果你真正爱我的话,请再等我两年……”
   1936年冬,廖承志随长征部队到了陕北,他立即给远在上海的母亲和他日夜思念的經普椿写信,报告他的近况。母亲的回信收到了,经普椿的音讯却如石沉大海。廖承志心中甚感茫然。后来,他从母亲的回信中得知,经普椿尚未嫁人,还在等着他,这令他十分感动。
   1937年6月,廖承志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普(即经普椿)事,已详致醒姐信中,请告诉她在政治上好好学习,要研究进步的思想,我们终有相会之日的。她能等待我这么多时日,我是想不到的,因此前函中也没有问。请先告诉她,我身心一如昔日,她可以放心,我没有负她。”
   1937年12月,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前往香港,筹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行前,他给母亲和姐姐发去一封电报,告知他抵达香港的日期。接到儿子的电报后,何香凝准备赴港。这时恰好经普椿从浙江绍兴来到了上海。于是,经普椿便随同何香凝及其女儿廖梦醒、女婿李少石等人,一同从上海乘船到了香港。
   1938年1月初,廖承志到达香港时,何香凝等人已先期抵港。在码头迎接的人群中,廖承志一眼就认出了日夜思念的经普椿。廖承志上岸时,经普椿也认出了他,两人紧握双手。廖承志笑着问:“为什么你没给我回信?”经普椿不知所云,反问道:“你给我写过信?”廖承志立即答道:“是的。写过好几封呢!”经普椿这才意识到廖承志的信是被哥哥没收了。
   廖承志到香港没几天,也来不及准备,便在1月11日和经普椿结婚了。结婚后,廖承志马上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廖承志根据中央军委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指示,迅速投入紧张的抢救文化人的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担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等多项职务,工作繁忙。经普椿则是廖承志的“生活总管”,把他照顾得十分周到。廖承志对妻子更是疼爱有加。据廖承志的女儿廖铭回忆:
   1968年1月11日,在结婚30周年的纪念日那天,父亲写了这样一首诗:
   长空万里众星罗,小院南墙花影过;
   静夜依依寻旧梦,近邻袅袅唱儿歌。
   每逢此日分离惯,且望他年聚首多;
   白头相偕愿已足,荒山野岭共消磨。
   父亲对母亲的疼爱,甚至有时不大像是对妻子,更像是对心爱的女儿。有时母亲躺在床上,父亲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她,微微地笑着,轻轻地哄着,慢慢地拍着。那令人为之心颤的缠绵情爱,难以言喻。母亲略有不适,父亲得知后,总是立即用一双怒目先向我“兴师问罪”(因我陪伴母亲最多)。那眼神与平时的诙谐有趣迥异,在我的记忆里是不可磨灭的。
   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一日深夜,母亲如厕时跌倒,父亲闻声急忙赶去,拼着全身气力,“战地救护”般搀起母亲,送母亲回房。具体情形尽管我们谁都不曾目睹,后来提起时父亲亦只淡淡一笑:“天晓得你们怎么都睡得像只猪!”我却能真真切切地想见他是怎样吃力地搀起母亲,怎样生怕稍稍弄痛了她而小心翼翼地半背半抱,一步一喘地送母亲回房的。父亲那年72岁,历三次心肌梗塞劫后余生,又做过心脏搭桥大手术,但他全然不顾自己是重病之人。母亲失眠由来已久,每天借助药物方能入睡,药力未过时全身绵软,其沉重可想而知,年迈的父亲居然能将母亲背起,岂不奇哉!
   “四人帮”粉碎一年多后,廖承志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每天要接见十来批华侨和外宾,工作更忙了。1980年3月,廖承志赴美国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廖承志手术后,医生劝他戒烟,他一般不抽,有时偶尔抽一支,有一次被经普椿发现了,她左手叉着腰,右手指着廖承志:“你还敢!”风趣幽默的廖承志只得后退两步,举起双手“求饶”。廖承志被妻子管得严的情况,在中共高层都有所闻。有一次,廖承志陪同邓小平接见廖承志的外甥女陈香梅时,邓小平开玩笑说:“你的舅舅是妻管严呢!”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在北京病逝。经普椿悲恸至极,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50年的恩爱,半个世纪的坎坷,一起涌现在我饱含热泪的眼前,既模模糊糊,又清晰异常。”
其他文献
梁兴初(1913-1985),原名梁兴祚,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1军团第2师2团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343旅685团营长、副团长,115师教导第5旅旅长,滨海军区13团团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1师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师长,第6纵队副司令员兼
期刊
吴瑞林(1915-1995),四川巴中人,原名吴尚德,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抗日戰争时期,先后任中共鲁东南临时特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委,中共泰山地委军事部部长,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兼政委、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安东军区司令员,辽南军区司令员
期刊
1961年,宇航员的姓名是个秘密,  要紧的是第一个上太空。宇航员的“特殊技能中  必须有一项,就是接受自己的死亡”  这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在他1961年名动世界的时候,整个世界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他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生之中最伟大的成就,但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却需要经年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够征服。   这个在27岁凯旋的巨星,在33岁生日时却疲惫不堪、提心吊胆、不胜烦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为了挽
期刊
吴信泉(1912-1992),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参谋、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687团政委,344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3师8旅政委,淮海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司令员兼政委和中共淮海地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师
期刊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顾方舟为了阻击“脊髓灰质炎”这个敌人,付出了一生精力。直到离世,他才停止对敌人的进攻。“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顾方舟生前经常以这样的言语轻轻带过自己的巨大贡献。就是这一颗小小的糖丸,让中国儿童搭上了健康的方舟,它于社会、于人类有了至高的价值。  开篇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一辈子都在跟病毒较劲,阻止了无数个家庭
期刊
曾泽生(1902-1973),云南省永善县人,曾入云南讲武堂和黄埔军校学习,之后长期在滇军任职。1946年任滇军60军军长,被国民党调到东北打内战,1948年率部在长春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仍任军长。1950年,率50军入朝作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一支由国民党60军长春起义而改编建立的部队。实战证明,50军首任军长曾
期刊
1949年3月2日早上,刚刚做完祷告的蒋介石突然得到报告,“重庆”号巡洋舰偷偷开出上海吴淞口,一路北上开往烟台了。   其实,国民党海军与“重庆”号失去联系已经4天了。起初他们不敢把这个消息报告给蒋介石,而是一连数日不断地用无线电呼叫“重庆”号舰长邓兆祥,劝他返回上海。邓兆祥始终不应,只一股劲儿地往北开。眼看“重庆”号是铁了心要投奔共产党,海军才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正蛰居在老家奉化的蒋介石。  
期刊
彭德清(1910-1999),曾用名彭楷珍、陈国华,福建省同安县(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泉州市特委书记,中共同安县委书记、厦门临时特支书记,闽南第二游击支队政委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闽南抗日义勇军独立大队大队长、新四军第2支队4团连指导员,苏北指挥部(3纵)5团政委,新四军1师3旅7团团长兼政委、苏浙军区第3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
期刊
炮火中诞生、战斗中成长、发展中壮大,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今天的人民海军,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如果我们只看到人民海军今天的辉煌,还不足以理解百余年来中国人为拥有一支强大海军所付出的艰辛。只有了解中国海军发展史,才能明白中国人对大型舰艇的渴望。  血染大东沟   1894年9月17日清晨,海面上微风徐徐。包括旗舰“定遠”舰在内的北洋舰队10艘主力舰,停泊
期刊
二战结束时,曾经横行太平洋的庞大的日本联合舰队覆灭了,那些“大和”“武藏”之类的海上巨兽在战争中被击沉,但还是有131艘中小型舰艇留了下来。驻日盟军总部决定将131艘日本军舰分配给中、美、英、苏四大国作为战争赔偿。   四大盟国用抽签分配这些军舰。中国代表抽中的第2份日本军舰是个“上上签”。这份配额共34艘军舰,包括7艘驱逐舰、17艘护航驱逐舰、2艘驱潜舰、1艘运输舰和7艘其他舰只,总吨位约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