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围绕高速假期是否收费、北京地铁是否涨价等公共议题的辩论又成舆论焦点。这不足为怪,随着公共政策与人们日常生活更息息相关,以及自媒体时代公众发声渠道日趋畅通和多元,围绕政策议题的公共辩论也会越来越多。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一些公共政策讨论有些脱离理性,甚至些许渐趋极端。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会影响科学决策。
当前政策辩论中,那些把事情推向极端的人或观点,往往受到社交网络、商业媒体甚至某些主流媒体更多偏爱。那些观点客观、立场中间的人,则因观点不“麻辣”,不够吸引眼球、不易引起争议而不受待见。有人曾尖锐举例,“骂政府的话更受欢迎”,如果违背这个“预设”的立场,反而会因“帮政府说话”得咎,被一些网民误解甚至围攻。
这种在政策讨论中不容理性客观的风气,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导致一些偏激观点被放大,而理性客观话语被“雪藏”。长期下去,我们被各种怪诞传闻左右,公共政策选择被激进情绪所引导。现在社交朋友圈等的一些传闻,一看就知不大可能,却被传得神乎其神,就是个苗头。
个中原因值得探讨。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政策缺乏真正讨论。主流媒体更多发挥传达上级精神的作用,想把决策结果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告诉大家,认为公众直接接受正确观点就好。
这带来三个问题:一则一些决策事后被证实并不一定正确;二则即使正确,这种传播方式也有悖认知过程。只有看到决策不同方面,方案优劣,经权衡利弊接受,才是真接受。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直接要求公众接受,则可能令人产生逆反心理。三是有些公共政策的不同方案无绝对对错之分,更多是不同价值导向下的多元选择。在此情况下,不同价值观念群体的交流沟通就更重要了。
例如,假期要不要免收过路费,很多准备开车出行的人开始也许会支持,但如果理性讨论,大家会对利弊有着新认识。尤其是在遇到“高速变成停车场”后可能更有切身体会。
遗憾的是,目前在需要更理性声音的时候,主流媒体要么缺位,使得社交媒体上一些“不值得一驳”的传言先入为主;要么仍是传统说教,不为老百姓接受。结果争议声音喧闹纷扰,极端观点甚嚣尘上,对政策分歧的严肃讨论却是真空,极大影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往往导致政策制定前齐声叫好,落实时叫苦连天的局面。
目前,营造公共政策讨论的理性氛围,需要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去暗箱化,使之更透明。同时需改变政策草案形成后,征求意见走过场的做法。要构建理性政策讨论平台,让持不同观点各方平心静气地把道理讲出来。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政策选择才能较好平衡各方利益,得到公众理解和支持。
对于跟民生密切相关的许多公共政策,各地人民代表大会其实是很重要的政策讨论平台。在此,可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公共政策问题心平气和地讨论。也可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就特定公共政策进行多观点辩论,但要避免目前一些政策辩论节目过于商业化的弊端。
说到底,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涉及公共政策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需要聆听,理性氛围故而尤为重要。
当前政策辩论中,那些把事情推向极端的人或观点,往往受到社交网络、商业媒体甚至某些主流媒体更多偏爱。那些观点客观、立场中间的人,则因观点不“麻辣”,不够吸引眼球、不易引起争议而不受待见。有人曾尖锐举例,“骂政府的话更受欢迎”,如果违背这个“预设”的立场,反而会因“帮政府说话”得咎,被一些网民误解甚至围攻。
这种在政策讨论中不容理性客观的风气,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导致一些偏激观点被放大,而理性客观话语被“雪藏”。长期下去,我们被各种怪诞传闻左右,公共政策选择被激进情绪所引导。现在社交朋友圈等的一些传闻,一看就知不大可能,却被传得神乎其神,就是个苗头。
个中原因值得探讨。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政策缺乏真正讨论。主流媒体更多发挥传达上级精神的作用,想把决策结果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告诉大家,认为公众直接接受正确观点就好。
这带来三个问题:一则一些决策事后被证实并不一定正确;二则即使正确,这种传播方式也有悖认知过程。只有看到决策不同方面,方案优劣,经权衡利弊接受,才是真接受。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直接要求公众接受,则可能令人产生逆反心理。三是有些公共政策的不同方案无绝对对错之分,更多是不同价值导向下的多元选择。在此情况下,不同价值观念群体的交流沟通就更重要了。
例如,假期要不要免收过路费,很多准备开车出行的人开始也许会支持,但如果理性讨论,大家会对利弊有着新认识。尤其是在遇到“高速变成停车场”后可能更有切身体会。
遗憾的是,目前在需要更理性声音的时候,主流媒体要么缺位,使得社交媒体上一些“不值得一驳”的传言先入为主;要么仍是传统说教,不为老百姓接受。结果争议声音喧闹纷扰,极端观点甚嚣尘上,对政策分歧的严肃讨论却是真空,极大影响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往往导致政策制定前齐声叫好,落实时叫苦连天的局面。
目前,营造公共政策讨论的理性氛围,需要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去暗箱化,使之更透明。同时需改变政策草案形成后,征求意见走过场的做法。要构建理性政策讨论平台,让持不同观点各方平心静气地把道理讲出来。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政策选择才能较好平衡各方利益,得到公众理解和支持。
对于跟民生密切相关的许多公共政策,各地人民代表大会其实是很重要的政策讨论平台。在此,可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公共政策问题心平气和地讨论。也可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就特定公共政策进行多观点辩论,但要避免目前一些政策辩论节目过于商业化的弊端。
说到底,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涉及公共政策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需要聆听,理性氛围故而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