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主角”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葡萄牙最著名的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的建筑思想的介绍,揭示了西扎对于建筑室内空间中光环境理解和诠释,以艾波瑞·卡马尔戈博物馆为例来呈现出建筑极富扩张力的体积感和凝重而博大的气魄,由内而外散发出一股源源不息的生命力。
  关键词:阿尔瓦罗·西扎;建筑室内空间;光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56-3
  曾获1992年“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茨凯奖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以下简称“西扎”)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实践建筑师之一。西扎的作品具有简洁而明快的几何形体与强烈的空间意向,就像现代雕塑一般融入环境之中。在西扎的建筑中,光的极具匠心的运用是西扎建筑的显著特色,外部和内部空间都被这种戏剧化的光的表现所渲染。
  一、虚拟材质——光
  西扎曾经公开表示:“我不能将光从其他建筑材料中分割出来。”由此可看出,光的运用是西扎建筑室内空间的一个显著特色。
  (一)光的表现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极具雕塑感的白色几何形体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象。白色粉刷墙面的立方体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体面交界赋予建筑纯粹而明确的几何形态;流动而有机的曲面形式因其对阳光的反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渐变、含蓄的光与影的交织;相互穿插和嵌套的不规则大体积、大块体的结构组合方式由于光的强于阻挡与穿透而更具雕塑性。
  在1993年在西班牙设计完成的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中,西扎对光的运用创造了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空间呈现线条性立体的纯粹感,偌大展厅与狭长的通廊对比,白色的室内空间借有剖面空间切割变化与平面大量留白,让光线成为空间氛围的最佳塑造者。光线从厚重墙体的底部通长的水平窗流入室内,使空间的下部异常明亮,而上部巨大的高侧窗引入的光线侵削了上部空间的一部分黑暗,整个空间自上至下的明暗变化及其微妙,营造了戏剧性的光效果。(图1)
  (二)光的塑造
  西扎建筑作品的内部空间是一个泛光的世界,他通过窗的特定位置,空间界面的围合与开启,空间体量的压缩和扩张三方面使人们在光的变化中自觉的延续空间的漫游,体验着建筑空间。
  1 窗的特定位置
  成角度的、斜向的凸窗嵌入似乎是拒绝外部世界的封闭墙体,集中了外部的光线,像光源一样照亮了内部;通过水平的侧窗将顶棚和墙体相互分离。顶光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天窗总是出现在每一个需要的位置上,经过漫反射,使进入室内的光线强度适中、分布均匀。
  以福尔诺斯教区中心圣堂为例,就是通过对早期基督教建筑厚厚的墙体将光线引入的方式的更新,创造出精彩绝伦的空间。这种更新集中体现于东北方向的倾斜墙体的构造方式。为了赋予窗户的深度,西扎采用了双层墙体的特殊构造,然后在两片墙体的顶部开启三个洞口,在靠近外部的地方安装玻璃,于是形成了三个被切削的棱柱体窗体。天窗的设置,经过漫反射,使进入室内的光线强度适中、分布均匀。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看到光线的射入,但在透视视野中,无法看到实实在在的窗户,光源的隐匿使空间具有某种神秘感。在其对面,一个狭窄的带形长窗在较低的位置引入光线,与高出光线的对应与平衡。在讲台左面的凹入部分之下具有微妙的阴影,在神台后面的间接光线呈现出一个竖向的光井。正是如此,西扎将光作为空间的又一构件,来塑造多变的空间形态和表现力。(图2)
  2 空间界面围合与开启
  西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光导入室内来表现空间的深度,营造特殊的空间氛围,进而创造丰富而激动人心的场所特性。同时西扎也主用空间中墙体的交错和穿插,在封闭与开启、明与暗的对比中,在由明到暗、又由暗到明的光的序列中完成了由外部到内部,由自然到建筑,再由建筑到自然的整体空间体验。
  在阿利坎特神学院中,以柱廊围合的内院,光与影的对比再次与空间的韵律和变化中凸显了场所的静谧和纯净,而在内部共享的休憩空间,设置了一个平面为半圆形的中庭。这一中庭之内,明亮的光线经过天窗的过滤倾泻而下,在贯穿全高的墙面上投下柔和的阴影,不加修饰的弧形白色墙面呈现微妙的明暗变化,但却在竖直方向上形成明与暗的韵律对比,成为空间中的光的外衣,明与暗、光与影、曲与直的各种对立要素统一于空间的整体之中,共同创造了明亮而寂静的、朴实而生动的空间气氛。(图3)
  3 空间体量的压缩与扩张
  西扎的建筑一般都具有简洁、朴素的外表,但却往往包裹着相当复杂而丰富的内部空间。而空间体量的压缩与扩张在整体的明亮之中,使内部空间的整体性和动感性加强。
  在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中,学院则分散的建筑体量以长廊、坡道、楼梯所构成的基本骨架加以串联,形成错落有致、内外交融的建筑综合体,将自然风景及光线引入建筑。而内部空间又沿着坡道而设置的斜向连续长窗暗示了流线,引领人们在空间中的运动。不仅使空间增强了多维度的动感,而且使各个空间在坡道的运动中成为连续统一的整体。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图书阅览室中,天窗以一种体量的形式出现。犹如一根巨大的通体发光的棱柱从天而降,砸破了屋顶,跌进了室内,同时穿入相邻的空间,以光的一致性建立起两个空间的联系,而且其特有的倒锥形式和明亮的轻质感,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为空间注入了新的要素,使空间的表现张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图4)
  西扎空间的界面似乎总被有意无意的倾斜或劈削,自然光从墙体上被撕开的裂缝或洞口流入室内,窗户的设置总能照顾到与周围环境的视线联系。简洁大方,白色的内部,简单的装修,局部的开窗,隐藏着若隐若现的光源,使得建筑达到西扎追求的静谧感——安静且沉稳。
  (二)光的引入
  光是方向、角度和强度随着场地、季节和一天中时辰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光从洞口射入室内,使居于其中的人理解自身相对于环境的存在、自然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   在巴塞罗那奥运村气象中心,西扎将光的变化融入建筑中,实现了建筑和自然的对话。建筑的周围沿圆柱体的外沿有8个透光槽,光线通过透光槽射入室内,窗户的位置在透光槽的侧面,通过窗户渗入室内的阳光不断变换着阴影的角度和方向,使人在内部感知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对于西扎建筑中光线的分配方式,又从勒·柯布西耶和阿尔瓦·阿尔托等建筑大师的作品中吸收了大量的要素,并进行了某些创造性的演化。例如阿威罗大学图书馆(图5)的中央大厅屋顶分布的天窗就是对勒·柯布西耶在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圆锥体天窗的直接参照。
  二、代表作艾波瑞·卡马尔戈博物馆
  艾波瑞·卡马尔戈博物馆是为纪念巴西当代艺术家的代表艾波瑞·卡马尔戈设计的。此项目也获得了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最佳项目金狮奖”(图6),被认为是民族特色成功作品的典范。该建筑位于巴西的阿雷格里港,属于艾波瑞·卡马尔戈基金会。
  西扎把建筑设计在一个长形平台上,比北端边线路面升高90厘米,主体部分由四个不规则形状的楼层堆叠而成。建筑的西南面为笔直的矩形墙体,而东北面则是一面高低起伏的墙体。中庭的高度和建筑高度相当,一侧连着那面起伏的墙体,其余则连着不同的展室。
  西扎对细节的狂热追求,在“圈内”是有名的。他曾说道:“我不喜欢直射的灯,我喜欢漫射的光。”所以,在博物馆大厅的内顶下面,西扎设计了一个四边形的“顶下顶”。通过这个“顶下顶”的过滤,所有的灯光都变成了柔和的漫射光(图7)。西扎将车库打造成了一个敞亮的白色空间。西扎说:“一般设计师都不会把车库视为建筑的一部分,我不这么想。我想把车库建得既美观也实用,车库是建筑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扎最终决定将停车场建在地下。
  在一楼里面,有一些专门照射地下层的光源。这样,西扎又一次让地下室也享受到漫射光的照耀。在这里,西扎还设计了专门的咖啡吧,供参观者小憩。在二层空间,西扎设计了折线形的坡道,三层、四层也设计了类似的坡道。(图8)这样,从高处俯视博物馆,会觉得线条格外优美。而坡道无疑是这座白色建筑的精华。西扎说:“在最初的阶段,他从来不忌惮任何疯狂的想法。这个博物馆伸出主体的坡道就仿佛热情的胳膊,拥抱着外部空间。”
  关于光线,西扎强调了很多。这座白色的小博物馆,坡道上只开有小小的窗,用西扎自己的话,叫做“Frightening small windows”,但是却营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光影效果。(图9)西扎说:“当地政府的官员在参观竣工前的博物馆时不停地质疑窗户的大小,但是当他们发现透过这些小小的窗却能够将整个小镇的美景尽收眼底的时候,都立刻惊讶旋即沉默了。”
  三、结语
  作为一名卓越的建筑师,西扎证明了建筑是一项精神意义的活动。他把他的主题和技巧应用在一百多个建筑作品上,把传统方式与现代特征巧妙地融合在建筑里,空间的灵动、材料有限利用不断交织渗透在视觉和功能两个领域中。毫无疑问,西扎的建筑表明了自现代主义以来建筑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鼓舞和深深影响到21世纪的建筑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当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场馆陆续向公众敞开了大门,姜堰区文化馆也推出了免费开放、免费服务的多种项目。这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免费开放;培训;真情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从实际出发,适当的学习地方戏曲,这对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文化底蕴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要在音乐课中“百花齐放”, 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和快乐!  关键词:京剧艺术;音乐课堂;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56-1  回想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京剧样板戏,说起京剧《智斗》中的阿庆嫂,父辈
期刊
摘要:在欣赏课上一定要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认识与表达。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的场所。有了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美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的想想在课上怎样实现这些目标。无论是新《课标》还是当今的美学,都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表达看成是欣赏课上最重要的达成目标。本文探讨多元解读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并以《清明上河图为例》作详细探讨。  关键词:多元解读;美术鉴赏;生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在艺术史中是两个既有密切关联又有一定差异的概念。本文通过17世纪卡拉瓦乔和19世纪库尔贝的艺术创作探讨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真实性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及其对20世纪以来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和文化精神指向。  关键词: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卡拉瓦乔;库尔贝;真实性与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1-3  到目
期刊
摘要:原创动画《神奇的画笔》,通过二维和三维图像动画的结合及多种表现形式的制作,探讨“新类型动漫电影”,如何采用绘画与卡通,泥塑与诗境,动画与实景,绘画动画与3D动画相结合等技术手段,完成不同空间技术的结合,营造一种视觉奇观,给人以新奇的视觉感受和思考。  关键词:灵感来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特效;音效;主题特色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
期刊
作者简介  衡正安,1964年出生,现工作于江苏省文联,国家一级美术师,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中国书协会员。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70余篇。
期刊
作者简介  徐飞江苏宜兴人 1964年出生 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艺术硕士  1989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  2009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师从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丁方教授  现任职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
摘要: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呈现在人们面前。信息可视化就是将纷繁复杂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并以视觉感知为主的交互界面做为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论述,进一步理解信息可视化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阐明了界面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设计思想,并将该思想贯穿于整个界面设计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交互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
期刊
作者简介  孙晓兵,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巡视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喜爱风光摄影,用手中的相机拍摄祖国的大好河山,先后到新疆、西藏、贵州、云南、黑龙江等地采风,作品多次被各种摄影杂志和各地举办的摄影竞赛采用。
期刊
摘要: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人们之所以能够打破各个感官的限制,把各种感观沟通连接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意象,“想象”的自由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蹈的特殊表现性也决定了想象在舞蹈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舞蹈作品,从形成、升华到完善的每一个步骤都打着想象的烙印。本文从表演者的角度,通过表演作品的体会,阐述笔者对想象力的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