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经意间翻开那本通讯录,一枚火红的红叶从通讯录中滑落,叩开了我尘封的记忆。轻轻的拾起它、看着它。我不禁想起了1999年至2001年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香山红叶红满天”的诗境漫上脑海,眼前浮现出老师和同学们和谐相处的点点滴滴。
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是1999年初秋的一天,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风尘仆仆地从山东的海滨小城日照来到首都北京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地处八大处的国家检察官学院,毗邻香山,校园内花木繁茂,景色怡人,“进德修业、秉鉴持衡”的院训让我耳目一新,至今回想起来还总留恋学院那独特而清淡的美。就在这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开始了我为期两年的刑事诉讼法研究生班学习生涯。
进入学院后。我便充分感受到了这次学习机会的宝贵。从那些学识渊博的老师们敦敦教导中,从那些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当时,我国的刑事司法刚刚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正逐渐摆脱以有罪推定为核心的刑事司法理念,向无罪推定和保障人权为归依的刑事司法理念演进。此时我有幸参加刑事诉讼法研究生班,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我们授课的是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等名校的老师,在这里我聆听了国内一流法学专家的讲课,如当时是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在是上海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主任的谢佑平老师,我认真向他了解了当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一书背景,为我今后担当检察长,正确对待律师参与诉讼程序打下良好理论基础。陈兴良教授一尘不染的穿着。一丝不苟的神情,清晰的谈吐,敏捷的思维,还有那自信的微笑,入木三分的辨析,以及神采飞扬的样子,至今都记忆犹新,他讲授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全面细致地分析评价,在论证相关问题时案例信手拈来,时时处处体现着刑法大家的风范。此后,我还陆续听了许多只有书本上才能见到名字的专家学者的授课,像陈瑞华教授,他温文尔雅,思维敏捷。和他说话没有距离感,他富有穿透力的语言出人意料却游刃有余,他富有社会责任感,不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语言,真实传递出个人的感受与感悟。客观、忠实地描述着我们生活着的社会和司法现状,他缓缓的话语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
那时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习到了许多最前沿的刑事司法理念,通过聆听教授们的课程,我茅塞顿开,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我懂得了只有坚持无罪推定,才能更严格地依法办事,只有注重保障人权,依法办案,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尽管这些理念现在看来好像是最基本、最浅显的知识,但在当时,与重实体、轻程序、重完成办案工作任务、轻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基层工作现状格格不入,基层司法人员对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司法理念以及人文观念、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理解都不深刻,因此这在当时意味着不小的进步,这也为我日后坚定地让公平正义永远都在心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之后,不论从事反贪、反渎办案还是直至今日担任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我办案、办事都始终坚守着公平正义这个信条,把它落实到服务大局、执法为民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始终牢记着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应具有的良知、责任与义务。
闲暇之余,我们经常会三五个同学一起到学院附近的八大处和香山游玩,同窗之谊就在这交往过程中不断沉积、升华。翻阅着同学录。同学们的音容笑貌又一一浮现眼前:我们班长王俊山爽朗的笑声里充满了智慧:王晋厅长谈吐幽默,一派儒雅学者风范,他说话有理有据,逻辑分明,最近还经常听他作的报告,依然那么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女同学吴红梅,才思敏捷,文笔过人,一头披肩发。俊俏清纯……
“一片红霞排山来,百种情思倒海去!”蓦然回首。从国家检察官学院毕业已是十年。我小心翼翼地把这枚红叶放回通讯录,珍藏好心中那一段美好的时光和这份永久的回忆……时光可以流逝,青春可能不再,感情也许会淡忘,同学们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这就是心中那坚定而执着的信念。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让公平正义信念永存心中,如此做人做事、执法办案,方对得起胸前那枚神圣的检徽。因为,我是一名人民的检察官!
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是1999年初秋的一天,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风尘仆仆地从山东的海滨小城日照来到首都北京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地处八大处的国家检察官学院,毗邻香山,校园内花木繁茂,景色怡人,“进德修业、秉鉴持衡”的院训让我耳目一新,至今回想起来还总留恋学院那独特而清淡的美。就在这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开始了我为期两年的刑事诉讼法研究生班学习生涯。
进入学院后。我便充分感受到了这次学习机会的宝贵。从那些学识渊博的老师们敦敦教导中,从那些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当时,我国的刑事司法刚刚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正逐渐摆脱以有罪推定为核心的刑事司法理念,向无罪推定和保障人权为归依的刑事司法理念演进。此时我有幸参加刑事诉讼法研究生班,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我们授课的是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等名校的老师,在这里我聆听了国内一流法学专家的讲课,如当时是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在是上海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主任的谢佑平老师,我认真向他了解了当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一书背景,为我今后担当检察长,正确对待律师参与诉讼程序打下良好理论基础。陈兴良教授一尘不染的穿着。一丝不苟的神情,清晰的谈吐,敏捷的思维,还有那自信的微笑,入木三分的辨析,以及神采飞扬的样子,至今都记忆犹新,他讲授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全面细致地分析评价,在论证相关问题时案例信手拈来,时时处处体现着刑法大家的风范。此后,我还陆续听了许多只有书本上才能见到名字的专家学者的授课,像陈瑞华教授,他温文尔雅,思维敏捷。和他说话没有距离感,他富有穿透力的语言出人意料却游刃有余,他富有社会责任感,不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语言,真实传递出个人的感受与感悟。客观、忠实地描述着我们生活着的社会和司法现状,他缓缓的话语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
那时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习到了许多最前沿的刑事司法理念,通过聆听教授们的课程,我茅塞顿开,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我懂得了只有坚持无罪推定,才能更严格地依法办事,只有注重保障人权,依法办案,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尽管这些理念现在看来好像是最基本、最浅显的知识,但在当时,与重实体、轻程序、重完成办案工作任务、轻保护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基层工作现状格格不入,基层司法人员对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司法理念以及人文观念、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理解都不深刻,因此这在当时意味着不小的进步,这也为我日后坚定地让公平正义永远都在心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之后,不论从事反贪、反渎办案还是直至今日担任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我办案、办事都始终坚守着公平正义这个信条,把它落实到服务大局、执法为民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始终牢记着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应具有的良知、责任与义务。
闲暇之余,我们经常会三五个同学一起到学院附近的八大处和香山游玩,同窗之谊就在这交往过程中不断沉积、升华。翻阅着同学录。同学们的音容笑貌又一一浮现眼前:我们班长王俊山爽朗的笑声里充满了智慧:王晋厅长谈吐幽默,一派儒雅学者风范,他说话有理有据,逻辑分明,最近还经常听他作的报告,依然那么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女同学吴红梅,才思敏捷,文笔过人,一头披肩发。俊俏清纯……
“一片红霞排山来,百种情思倒海去!”蓦然回首。从国家检察官学院毕业已是十年。我小心翼翼地把这枚红叶放回通讯录,珍藏好心中那一段美好的时光和这份永久的回忆……时光可以流逝,青春可能不再,感情也许会淡忘,同学们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这就是心中那坚定而执着的信念。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让公平正义信念永存心中,如此做人做事、执法办案,方对得起胸前那枚神圣的检徽。因为,我是一名人民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