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议论的焦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写作教学走向开放,是对传统的写作教学体系的一次强大冲击和大胆突破,“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习作教学更需如此。当我们开放写作时空、引入生活的活水之后,整个写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就完全被激活了。
回顾过去的小学作文教学,尽管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认真写作,但写出的作文大多不尽如人意,以致出现教师费心教、学生苦心写的情况。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作文定位不准,要求较高;不少作文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习作方法受到限制;缺乏作文评讲;师生少交流,等等。因此,教师指导是空洞的指导,学生作文成了“榨文”。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摒弃旧的习作教学方法,从习作的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大胆改革实践,使学生习作力争做到求真——说真话,写真人真事,吐真情;求实——习作态度诚实,语言朴实,修改过程踏实;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求新——不抄袭,不生搬硬套,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文章的新特点,真正让习作教学“活”起来。
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多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春天可组织踏青、春游、欣赏百花争艳,万木吐绿;夏季可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秋天可让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喜
悦;冬天可组织学生滑冰玩雪,认识冬天是在孕育生机。还可开辟第二课堂或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业余爱好;或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感到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是那么取之不竭。
二、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
“任何作品都源于生活。”但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没有仔细的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指导学生观察,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耳闻目睹、去感触、去体验,以求获得意外收获。社会是个大舞台,新鲜的人和事每天层出不穷。比如:今年的银杏树为什么掉果现象严重?吉林的雾凇现象为什么在我们这里也有?小华的爸妈都去世了,可他为什么学习成绩还那么好?小小一群蚂蚁为什么能搬动一只死了的大蝗虫?一向落后的小镇建起了自来水厂,等等。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好材料。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习作就有写不完的内容。因此,要教育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三、培养学生丰富阅历,增长见识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则是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学生很难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独特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要多读多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要鼓励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要正确引导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与当前学习有关的资料。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只要是有益的,读得懂的,都可以看。还可以在老师或家长带领下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各种纪念馆,通过活动,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厚,思维活跃,作文时“有米下锅”,写作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写出的作文才会如百花齐放,活力无限。
四、引导学生勤于动手
用语言表达是口头作文,用文字表达是书面作文。真正让习作教学活起来,还在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动手练笔的好习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他走到哪儿,笔和笔记本就带到哪儿,看书报之前就取出随看随记,或记载摘录,或评论,或感受。我们也要培养孩子的这种好习惯:①写日记。日记内容广泛,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日记的好材料。坚持写日记,能丰富写作素材,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一两句话也可,四五句话更好。②写影(视)书评。看电影、电视,看书籍,都有被情节、人物感动的地方。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会不断提高。③读后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哪怕是一篇课文,学生读过一两遍后,要求学生不看原文凭记忆把文中的内容具体写出来。文中的字句可增删,可补充加工,写完后与原文对照,总结得失。经常这样练习,既能不断学到写作方法,又能锻炼自己的比较、记忆、创造能力,使自己得到充实提高。
要使习作教学“活”起来,还有许多方法。只要我们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就一定会给习作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习作步入成功的殿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小学)
回顾过去的小学作文教学,尽管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认真写作,但写出的作文大多不尽如人意,以致出现教师费心教、学生苦心写的情况。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作文定位不准,要求较高;不少作文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习作方法受到限制;缺乏作文评讲;师生少交流,等等。因此,教师指导是空洞的指导,学生作文成了“榨文”。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摒弃旧的习作教学方法,从习作的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大胆改革实践,使学生习作力争做到求真——说真话,写真人真事,吐真情;求实——习作态度诚实,语言朴实,修改过程踏实;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求新——不抄袭,不生搬硬套,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文章的新特点,真正让习作教学“活”起来。
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多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春天可组织踏青、春游、欣赏百花争艳,万木吐绿;夏季可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秋天可让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喜
悦;冬天可组织学生滑冰玩雪,认识冬天是在孕育生机。还可开辟第二课堂或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业余爱好;或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感到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是那么取之不竭。
二、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
“任何作品都源于生活。”但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没有仔细的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指导学生观察,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耳闻目睹、去感触、去体验,以求获得意外收获。社会是个大舞台,新鲜的人和事每天层出不穷。比如:今年的银杏树为什么掉果现象严重?吉林的雾凇现象为什么在我们这里也有?小华的爸妈都去世了,可他为什么学习成绩还那么好?小小一群蚂蚁为什么能搬动一只死了的大蝗虫?一向落后的小镇建起了自来水厂,等等。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好材料。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习作就有写不完的内容。因此,要教育学生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三、培养学生丰富阅历,增长见识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则是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学生很难写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独特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要多读多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要鼓励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要正确引导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与当前学习有关的资料。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只要是有益的,读得懂的,都可以看。还可以在老师或家长带领下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各种纪念馆,通过活动,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厚,思维活跃,作文时“有米下锅”,写作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写出的作文才会如百花齐放,活力无限。
四、引导学生勤于动手
用语言表达是口头作文,用文字表达是书面作文。真正让习作教学活起来,还在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动手练笔的好习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他走到哪儿,笔和笔记本就带到哪儿,看书报之前就取出随看随记,或记载摘录,或评论,或感受。我们也要培养孩子的这种好习惯:①写日记。日记内容广泛,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日记的好材料。坚持写日记,能丰富写作素材,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一两句话也可,四五句话更好。②写影(视)书评。看电影、电视,看书籍,都有被情节、人物感动的地方。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会不断提高。③读后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哪怕是一篇课文,学生读过一两遍后,要求学生不看原文凭记忆把文中的内容具体写出来。文中的字句可增删,可补充加工,写完后与原文对照,总结得失。经常这样练习,既能不断学到写作方法,又能锻炼自己的比较、记忆、创造能力,使自己得到充实提高。
要使习作教学“活”起来,还有许多方法。只要我们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就一定会给习作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习作步入成功的殿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