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布鲁贝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这句话阐明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尊重学生情感使其“敢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其“想问”,鼓励质疑问难使其“善问”,传授提问方法使其“会问”。
一、 尊重情感,使学生“敢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以便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要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要做到三多三少:当学生所提问题有些幼稚时,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有点怪僻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急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乃至于别出心裁的念头。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角”时,让学生思考:角的边的长度变短,角的大小如何变化?甲生认为角的大小不变。乙生则认为角变小了。而且明显第一种意见占了上风,我没有急着否定第二种意见,而是走到那位同学跟前,跟她握着手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一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只有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才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 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问题榜样”,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思考火花的真实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提问中体会到,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问题,从而使学生受到教师理智的感染,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要调商)”这一课中,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试商初商偏大,要把初商调小1这一方法,我就示范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告诉学生:“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有的同学当然不相信了,都抢着要来试一试,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老师的判断都是对的。“奇怪!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自然成了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想问”也就水到渠成。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和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质疑问难,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就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启发学生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什么要强调零除外”这一关键处设问,揭示问题的实质,激发了学生“问”的欲望。
另外,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向老师质疑或向教材质疑。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6-34=52岁,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同学是答对了。法国专家在对这90%同学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做出答案来,是因为觉得“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法国专家感叹:中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因为同一道题在法国小学做试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异议”,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
这个事例正好说明,我们要让学生不盲目迷信权威,就要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还要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 传授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给学生提问的方式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学生提问通常有四种方式:直接提问,联想提问,比较提问,分析提问。比如“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习了小数为什么还要学分数”等等,学生了解了提问的方法,就会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我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之前,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比一比,看谁了解得最多?有的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受到启发: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比100大的数(比较提问)?有的学生从读报中发现:数据统计为什么都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直接提问)?还有学生从广告中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约分吗(分析提问)?还有学生提出:有千分数、万分数吗?(联想提问)等等。这种数学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深有浅,很多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和疑问,有时甚至是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在对每个问题的反馈中,让学生体会到应该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形成提问的技巧。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见意识的问题,教师应给于充分肯定,可以以学生的名字去命名,如“××问题”,这对于学生是莫大的鼓舞,以便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并养成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这才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叶甸中心小学)
一、 尊重情感,使学生“敢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以便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要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要做到三多三少:当学生所提问题有些幼稚时,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有点怪僻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急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乃至于别出心裁的念头。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角”时,让学生思考:角的边的长度变短,角的大小如何变化?甲生认为角的大小不变。乙生则认为角变小了。而且明显第一种意见占了上风,我没有急着否定第二种意见,而是走到那位同学跟前,跟她握着手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一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只有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才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 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问题榜样”,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思考火花的真实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提问中体会到,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问题,从而使学生受到教师理智的感染,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要调商)”这一课中,学生通过尝试发现试商初商偏大,要把初商调小1这一方法,我就示范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次,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告诉学生:“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有的同学当然不相信了,都抢着要来试一试,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老师的判断都是对的。“奇怪!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自然成了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想问”也就水到渠成。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和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质疑问难,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就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启发学生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什么要强调零除外”这一关键处设问,揭示问题的实质,激发了学生“问”的欲望。
另外,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向老师质疑或向教材质疑。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6-34=52岁,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同学是答对了。法国专家在对这90%同学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做出答案来,是因为觉得“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法国专家感叹:中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因为同一道题在法国小学做试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异议”,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
这个事例正好说明,我们要让学生不盲目迷信权威,就要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还要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 传授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给学生提问的方式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学生提问通常有四种方式:直接提问,联想提问,比较提问,分析提问。比如“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习了小数为什么还要学分数”等等,学生了解了提问的方法,就会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我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之前,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比一比,看谁了解得最多?有的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受到启发: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比100大的数(比较提问)?有的学生从读报中发现:数据统计为什么都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直接提问)?还有学生从广告中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约分吗(分析提问)?还有学生提出:有千分数、万分数吗?(联想提问)等等。这种数学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深有浅,很多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和疑问,有时甚至是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在对每个问题的反馈中,让学生体会到应该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形成提问的技巧。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见意识的问题,教师应给于充分肯定,可以以学生的名字去命名,如“××问题”,这对于学生是莫大的鼓舞,以便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并养成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这才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课堂教学的意义。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叶甸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