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曲家王黎光的影视音乐在听众中广为流传:《天下无贼》《京华烟云》《搭错车》《大清药王》《真情年代》《年轮》《一年又一年》《宰相刘罗锅》……其中,《京华烟云》在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中获得影视原创音乐奖和影视歌曲奖两项大奖,而在金唱片奖历史上,一个人同获两项大奖尚属首次。2007年年初,两部由他作曲的电视剧《贞观之治》《贞观长歌》先后在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片中由张学友演唱的主题歌《理想国》和韩红演唱的同名主题歌《贞观长歌》,再次引起观众的热烈关注。因此,有文章评论说,2007年是王黎光的“贞观”年。
两个十年四部作品,每部作品都与王黎光的生命历程有某种契合和关联
月明:2007年您仍然有不少影视创作的签约,其中一部是电影《集结号》,这是您和导演冯小刚自电影《天下无贼》后的又一次合作。我很想了解您正在创作的《集结号》的音乐,听说您已经看过《集结号》的粗剪片,正着手写,它将会带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
王黎光:我会偏重写人性化的那一面,写战争带来的思考,它会不同于我们传统理念中的主旋律音乐。通常战争片音乐形象会一味热闹,大齐奏的乐队为烘托气氛会制造出少内涵而多嘈杂的音响。我会避免这样。缘于这部影片的调子,它与《天下无贼》不同,《天下无贼》从反面写人性,有特定环境,它塑造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感悟及轮回。而《集结号》是正面地、本色地写英雄成长的经历,从一个惧怕战争到经过战争洗礼成长为坚强战士的真实写照。音乐语言会更为朴实、内敛,扣人心弦。音乐编配、表达乐器的选择、主题音乐的设计都会有全新的思考。要把音乐当片中的另一个角色去写,不是仅仅烘托气氛。我想,它应当是提示性的、是台词无法表达时所呈现的——我要努力使《集结号》从听觉上去构筑完美,让它更加充分地表达感情。
月明:当年您的音乐创作获奖,《人民日报》刊登文章题为“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被圈外人捧走”,缘于您当时是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从此艺术界就以讹传讹,将您当音乐圈外人士。而据我所知,您最早就是学音乐的,当过文工团员,最后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在任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生导师,算是回到了“专业”道路。如果细细比照您的作品,会有这样的发现,几乎每一部,都与您的生活历程有某种契合和关联。比如《年轮》《真情年代》《搭错车》。
王黎光:我更愿意用“两个十年四部作品”来观照我创作态度的变化。首先是《年轮》(1994年)与《真情年代》(2004年),都是反映“知青”的题材。《年轮》是我生命的本色,音乐创作更多来自少年时代对“知青”的好奇和崇敬。《天上有没有北大荒》中的那段采自鄂伦春民歌的童声演唱是我把自己再拉回那个年代的一种情感表达。我的小学、中学老师都是“知青”,他们教授我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带来大都市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对生活的态度还是对世界观的认识,“知青”这一群体极大地影响了像我一样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我对他们始终充满了感激。但十年后的《真情年代》就不一样了,从去年的播出反应看,获得高度好评。成熟以后的我再来审视这一代人的时候,我发现我变了。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真诚是一种渴望式的怀恋!我尽可能地让自己冷静下来,细致地、五体投地般再一次去体会他们。于是,我把所有的感受融进了音乐创作,无论在音乐的语言和技巧上都溶入了我的怀旧情结和归宿感。于是,温暖涌上心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我都把温暖全部倾注,对于《真情年代》这部作品,我所赋予它的温暖已达到了奢侈的地步。依旧本色,但视角不同了。
月明:另一个“十年”的比照,是否就是具有历史和民族特色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京华烟云》?
王黎光:《宰相刘罗锅》(1995年)所反映的年代是音乐素材保留很少的乾隆年间。《京华烟云》(2005年)是林语堂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两部具有民族特色的片子中,我运用了同样的旋法,不一样的手法。《宰相刘罗锅》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前奏中板胡独奏出诙谐、幽默的刘庸主题,缘于一次我到剧组看到的一个细节:上朝要说官话、走官道才可办官事。演员李保田像走京剧台步一样学走官步给了我音乐灵感《在年轮》中成功运用童声后,我又在此运用了童谣,孩子的声音会把我们带到遥远的故事之中——整体上的音乐风格是原生态的、富有民族元素的。《京华烟云》有我对作家林语堂的偏爱,也是我对民族音乐创新的尝试。我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调式体系,而大胆地借鉴了十二音作曲技法,管弦乐队与歌声的交相辉映描绘出辽阔壮美而亦梦亦幻的浮华世间,仿佛是一幅生命百态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运用音符代替了语言,用音符间的流动代替了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情愫,表现出对林语堂《京华烟云》的个人见解。
由赵薇演唱的主题歌《发现》受到了听众的好评。林语堂深谙东西文化,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表现出特殊的敏感,但却无力改变它,于是便将自己的愤怒、彷徨和忧虑用另一种宣泄方法表达了出来。这首《发现》既是我对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现,也是林语堂对姚木兰的发现。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进化的历程。当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去展示它的时候,也包含了我们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发现与思考。而这种发现使艺术作品本身变得更有胸怀、更具艺术价值、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人类的创造,而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创造文化,是因为要不断适应时代环境去满足其生活。同时,每一代的文化,又都要依赖每一代的人们努力创新,这正是我要用音乐创作《发现》来呈现《京华烟云》的真正原因。
从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到音乐制作人,独特的经历让王黎光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品质
月明:影视剧的音乐创作往往会给人一种附着感,而您的作品除了和影视剧本身的水乳交融之外,还会独立出来给人强烈印象,呈现它独特的品质。像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知道不知道》,电视剧《搭错车》中的《父亲,你是安静的》。
王黎光:《知道不知道》改编自一首山西民歌,它几乎被人们所遗忘。在遥远的记忆中我忽然感觉到它的内在气质和优美而又伤感的音律很适合电影《天下无贼》的情绪。电影公映以后果然引起强烈反响,这支旋律再度被人们认可并传唱,一度成为歌曲排行晴雨表的KTV点击率最高的歌曲之一。刘若英在几经磨合之后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歌。电视剧《搭错车》主题歌《父亲,你是安静的》是台湾的歌手江美琪演唱的,她能把这首歌演绎得那么好、 那么准确,真是个很有悟性的歌手。
月明:您给人的印象很内敛,话也不多,很温和。但在北京电视台工作的12年里,据说你这个新闻中心主任让人听见名字都“肝颤”,是您过于严厉吗?
王黎光:(笑)在电视台做新闻工作天天像“打仗”,那会儿我就30多岁,说50岁都有人信。但到电影学院工作以来,大家看不到我这一面了,没人见过我发脾气。
月明:在音乐界,像您这般经历的人几乎没有。
王黎光:是根本没有,所以我不像纯粹的音乐人。我也很喜欢听别人说“哎,你不像搞文艺的”。(笑)总有人说,“你们搞艺术的人很性情”,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就结构而言,艺术是非常严谨、崇高而理性的学科,所有艺术作品的结构完美得就像建筑一样,稍有瑕疵就会塌陷。感性与理性的交错过程是一切艺术成功的必然结果。我经常会很理性地审视我的作品,有些是写完之后放在那,过段时间再审视。在创作中一定会有忘我,但准备前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不是设计我的音乐语言,而是思考所表达的对象,要把抽象思维变成具象手段进而合理地传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月明:我特别想听您介绍一下您在第28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获奖的作品。
王黎光:那是我作曲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严格地说是导演得了奖,我们所有人只不过是沾了导演的光。这部影片描写小人物的情感世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由安占军执导,我跟他合作了很多作品,包括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电影《六月男孩儿》等等。
月明: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的主题歌《理想国》,是在香港录的吗?张学友唱得让您很。满意?
王黎光:我跟很多内地及港台地区的艺人们合作,我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港台地区的这些艺人都很敬业,而且我觉得这种敬业不仅仅是他们对艺术的一种追求、真诚和认真,更多的是他们在艺术之外,对自己各个方面的修炼非常注重。不只完成一个演唱技巧上的问题,他们在文化修养,甚至对自己的形体塑造等方面都做到了严于律己。跟学友合作给我的感受特别深,首先是他自己的前期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我到香港去以后,他基本上已经完全会背了,进录音棚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用曲谱并且对歌曲的演绎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当我们再坐下来沟通的时候,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那种原始的对音乐的风格问题、对音乐的节奏音准等方面的探讨。《贞观之治》写的是唐代李世民,他对李世民这样一个皇帝的了解以及对那个时代的背景都充满了一种好奇。我们内地人可能更熟悉中国历史文化一些,我不断地给他介绍一些历史背景,使他能对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最后他把握得很好。
月明:有人说您是作曲家里最勤奋的。
王黎光:不能说是最勤奋的,但是我一直不敢忘记,我必须要勤奋。现在想想2006年,我写了6部影视音乐,大概是我从1993年开始做影视创作以来最多的一年,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到了年底才发现:《真情年代》《贞观之治》《贞观长歌》《天下》《王昭君》《仁枪》,共写了6部。
“艺术人才的成功与否,与人生经历有关,更与认识观、价值观有关”
月明:您的影视作品迄今已40多部,毕业、创作并成名,20多年后又回到学校,您的经历包括您的成功,对正在走向社会并有志音乐事业的人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王黎光:有人说上了大学就可成大师,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1991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说心里话,1997年我才把学校学的东西重新回味到位。我认为1997年以后的作品才是我真正开始消化了大学知识的作品。这也是辩证法,不意味着你不成熟就不可以成名,但成熟之后的成名可能会更扎实。我经常和学生们交流,不要以为有一个成名的作品就以为你有了成就,其实还差得远呢!“名人”和“名家”有区别,“学位”和“学问”有差距啊——绯闻可以成“名人”,抄袭可以获“学位”的现象大有人在,而有所为、有建树的人是需要终身修炼而无止境的。
月明:听说您上课经常对学生们谈人生讲哲学,强化您的艺术标准与做人规范,音乐创作方向的研究生们对此会有兴趣吗?
王黎光:这不是一个感不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一个成才标准的问题。艺术人才的成功与否,跟这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更与这个人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有关。我常讲四句话:有个性不可以没德性;有品位不可以没有品质;有理想不可以没有热血;有知识不可以没文化。我们常常看到“文艺”圈儿的一些人,把某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浅薄的个人意识炫耀于众并以此为个性,这种认识是不成熟的、错误的。从这点来讲,不怕有个性,就怕没德性。再一个就是我讲的品位问题,我们都知道,好衣服穿在身上漂亮,这种品位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是一个低级的要求,但品质问题就不一样了,它的重要性应该引起很多人去思考。还有就是有理想不可以没有热血,艺术院校有这样一种情况,早上睡懒觉,一睡睡到中午十一点,吃完中午饭就开始惆怅,这一下午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去了,苦闷无奈。到了晚上又海阔天空,聚会喝酒畅谈明天,好像即刻就开始准备要去做大事情成为艺术家了,侃得天花乱坠热血沸腾,直到夜里十二点才回去睡觉。第二天还是中午十一点起床,中午吃完饭又开始惆怅,郁闷。而真正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的时候,就没有热血了。
再一个就是对知识和文化的认识,现在青年人的知识结构远远高于我们了,品牌、电脑、网络早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知识结构已经完全发生变化,但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又如何理解艺术,这是需要大家进一步学习的。所以说,个性在作品里、品质在教养中、热血在行动上、文化提拔人格才是正确的、完美的。我对学生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实际也是对我自己确定的目标,大家一起共勉吧。
两个十年四部作品,每部作品都与王黎光的生命历程有某种契合和关联
月明:2007年您仍然有不少影视创作的签约,其中一部是电影《集结号》,这是您和导演冯小刚自电影《天下无贼》后的又一次合作。我很想了解您正在创作的《集结号》的音乐,听说您已经看过《集结号》的粗剪片,正着手写,它将会带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
王黎光:我会偏重写人性化的那一面,写战争带来的思考,它会不同于我们传统理念中的主旋律音乐。通常战争片音乐形象会一味热闹,大齐奏的乐队为烘托气氛会制造出少内涵而多嘈杂的音响。我会避免这样。缘于这部影片的调子,它与《天下无贼》不同,《天下无贼》从反面写人性,有特定环境,它塑造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感悟及轮回。而《集结号》是正面地、本色地写英雄成长的经历,从一个惧怕战争到经过战争洗礼成长为坚强战士的真实写照。音乐语言会更为朴实、内敛,扣人心弦。音乐编配、表达乐器的选择、主题音乐的设计都会有全新的思考。要把音乐当片中的另一个角色去写,不是仅仅烘托气氛。我想,它应当是提示性的、是台词无法表达时所呈现的——我要努力使《集结号》从听觉上去构筑完美,让它更加充分地表达感情。
月明:当年您的音乐创作获奖,《人民日报》刊登文章题为“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被圈外人捧走”,缘于您当时是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从此艺术界就以讹传讹,将您当音乐圈外人士。而据我所知,您最早就是学音乐的,当过文工团员,最后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在任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生导师,算是回到了“专业”道路。如果细细比照您的作品,会有这样的发现,几乎每一部,都与您的生活历程有某种契合和关联。比如《年轮》《真情年代》《搭错车》。
王黎光:我更愿意用“两个十年四部作品”来观照我创作态度的变化。首先是《年轮》(1994年)与《真情年代》(2004年),都是反映“知青”的题材。《年轮》是我生命的本色,音乐创作更多来自少年时代对“知青”的好奇和崇敬。《天上有没有北大荒》中的那段采自鄂伦春民歌的童声演唱是我把自己再拉回那个年代的一种情感表达。我的小学、中学老师都是“知青”,他们教授我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带来大都市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对生活的态度还是对世界观的认识,“知青”这一群体极大地影响了像我一样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我对他们始终充满了感激。但十年后的《真情年代》就不一样了,从去年的播出反应看,获得高度好评。成熟以后的我再来审视这一代人的时候,我发现我变了。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真诚是一种渴望式的怀恋!我尽可能地让自己冷静下来,细致地、五体投地般再一次去体会他们。于是,我把所有的感受融进了音乐创作,无论在音乐的语言和技巧上都溶入了我的怀旧情结和归宿感。于是,温暖涌上心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我都把温暖全部倾注,对于《真情年代》这部作品,我所赋予它的温暖已达到了奢侈的地步。依旧本色,但视角不同了。
月明:另一个“十年”的比照,是否就是具有历史和民族特色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京华烟云》?
王黎光:《宰相刘罗锅》(1995年)所反映的年代是音乐素材保留很少的乾隆年间。《京华烟云》(2005年)是林语堂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两部具有民族特色的片子中,我运用了同样的旋法,不一样的手法。《宰相刘罗锅》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前奏中板胡独奏出诙谐、幽默的刘庸主题,缘于一次我到剧组看到的一个细节:上朝要说官话、走官道才可办官事。演员李保田像走京剧台步一样学走官步给了我音乐灵感《在年轮》中成功运用童声后,我又在此运用了童谣,孩子的声音会把我们带到遥远的故事之中——整体上的音乐风格是原生态的、富有民族元素的。《京华烟云》有我对作家林语堂的偏爱,也是我对民族音乐创新的尝试。我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调式体系,而大胆地借鉴了十二音作曲技法,管弦乐队与歌声的交相辉映描绘出辽阔壮美而亦梦亦幻的浮华世间,仿佛是一幅生命百态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运用音符代替了语言,用音符间的流动代替了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情愫,表现出对林语堂《京华烟云》的个人见解。
由赵薇演唱的主题歌《发现》受到了听众的好评。林语堂深谙东西文化,并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表现出特殊的敏感,但却无力改变它,于是便将自己的愤怒、彷徨和忧虑用另一种宣泄方法表达了出来。这首《发现》既是我对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现,也是林语堂对姚木兰的发现。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进化的历程。当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去展示它的时候,也包含了我们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发现与思考。而这种发现使艺术作品本身变得更有胸怀、更具艺术价值、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人类的创造,而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创造文化,是因为要不断适应时代环境去满足其生活。同时,每一代的文化,又都要依赖每一代的人们努力创新,这正是我要用音乐创作《发现》来呈现《京华烟云》的真正原因。
从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到音乐制作人,独特的经历让王黎光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品质
月明:影视剧的音乐创作往往会给人一种附着感,而您的作品除了和影视剧本身的水乳交融之外,还会独立出来给人强烈印象,呈现它独特的品质。像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知道不知道》,电视剧《搭错车》中的《父亲,你是安静的》。
王黎光:《知道不知道》改编自一首山西民歌,它几乎被人们所遗忘。在遥远的记忆中我忽然感觉到它的内在气质和优美而又伤感的音律很适合电影《天下无贼》的情绪。电影公映以后果然引起强烈反响,这支旋律再度被人们认可并传唱,一度成为歌曲排行晴雨表的KTV点击率最高的歌曲之一。刘若英在几经磨合之后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歌。电视剧《搭错车》主题歌《父亲,你是安静的》是台湾的歌手江美琪演唱的,她能把这首歌演绎得那么好、 那么准确,真是个很有悟性的歌手。
月明:您给人的印象很内敛,话也不多,很温和。但在北京电视台工作的12年里,据说你这个新闻中心主任让人听见名字都“肝颤”,是您过于严厉吗?
王黎光:(笑)在电视台做新闻工作天天像“打仗”,那会儿我就30多岁,说50岁都有人信。但到电影学院工作以来,大家看不到我这一面了,没人见过我发脾气。
月明:在音乐界,像您这般经历的人几乎没有。
王黎光:是根本没有,所以我不像纯粹的音乐人。我也很喜欢听别人说“哎,你不像搞文艺的”。(笑)总有人说,“你们搞艺术的人很性情”,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就结构而言,艺术是非常严谨、崇高而理性的学科,所有艺术作品的结构完美得就像建筑一样,稍有瑕疵就会塌陷。感性与理性的交错过程是一切艺术成功的必然结果。我经常会很理性地审视我的作品,有些是写完之后放在那,过段时间再审视。在创作中一定会有忘我,但准备前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不是设计我的音乐语言,而是思考所表达的对象,要把抽象思维变成具象手段进而合理地传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月明:我特别想听您介绍一下您在第28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获奖的作品。
王黎光:那是我作曲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严格地说是导演得了奖,我们所有人只不过是沾了导演的光。这部影片描写小人物的情感世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由安占军执导,我跟他合作了很多作品,包括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电影《六月男孩儿》等等。
月明: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的主题歌《理想国》,是在香港录的吗?张学友唱得让您很。满意?
王黎光:我跟很多内地及港台地区的艺人们合作,我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港台地区的这些艺人都很敬业,而且我觉得这种敬业不仅仅是他们对艺术的一种追求、真诚和认真,更多的是他们在艺术之外,对自己各个方面的修炼非常注重。不只完成一个演唱技巧上的问题,他们在文化修养,甚至对自己的形体塑造等方面都做到了严于律己。跟学友合作给我的感受特别深,首先是他自己的前期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我到香港去以后,他基本上已经完全会背了,进录音棚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用曲谱并且对歌曲的演绎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当我们再坐下来沟通的时候,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那种原始的对音乐的风格问题、对音乐的节奏音准等方面的探讨。《贞观之治》写的是唐代李世民,他对李世民这样一个皇帝的了解以及对那个时代的背景都充满了一种好奇。我们内地人可能更熟悉中国历史文化一些,我不断地给他介绍一些历史背景,使他能对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最后他把握得很好。
月明:有人说您是作曲家里最勤奋的。
王黎光:不能说是最勤奋的,但是我一直不敢忘记,我必须要勤奋。现在想想2006年,我写了6部影视音乐,大概是我从1993年开始做影视创作以来最多的一年,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到了年底才发现:《真情年代》《贞观之治》《贞观长歌》《天下》《王昭君》《仁枪》,共写了6部。
“艺术人才的成功与否,与人生经历有关,更与认识观、价值观有关”
月明:您的影视作品迄今已40多部,毕业、创作并成名,20多年后又回到学校,您的经历包括您的成功,对正在走向社会并有志音乐事业的人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王黎光:有人说上了大学就可成大师,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1991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说心里话,1997年我才把学校学的东西重新回味到位。我认为1997年以后的作品才是我真正开始消化了大学知识的作品。这也是辩证法,不意味着你不成熟就不可以成名,但成熟之后的成名可能会更扎实。我经常和学生们交流,不要以为有一个成名的作品就以为你有了成就,其实还差得远呢!“名人”和“名家”有区别,“学位”和“学问”有差距啊——绯闻可以成“名人”,抄袭可以获“学位”的现象大有人在,而有所为、有建树的人是需要终身修炼而无止境的。
月明:听说您上课经常对学生们谈人生讲哲学,强化您的艺术标准与做人规范,音乐创作方向的研究生们对此会有兴趣吗?
王黎光:这不是一个感不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一个成才标准的问题。艺术人才的成功与否,跟这个人的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更与这个人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有关。我常讲四句话:有个性不可以没德性;有品位不可以没有品质;有理想不可以没有热血;有知识不可以没文化。我们常常看到“文艺”圈儿的一些人,把某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浅薄的个人意识炫耀于众并以此为个性,这种认识是不成熟的、错误的。从这点来讲,不怕有个性,就怕没德性。再一个就是我讲的品位问题,我们都知道,好衣服穿在身上漂亮,这种品位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是一个低级的要求,但品质问题就不一样了,它的重要性应该引起很多人去思考。还有就是有理想不可以没有热血,艺术院校有这样一种情况,早上睡懒觉,一睡睡到中午十一点,吃完中午饭就开始惆怅,这一下午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去了,苦闷无奈。到了晚上又海阔天空,聚会喝酒畅谈明天,好像即刻就开始准备要去做大事情成为艺术家了,侃得天花乱坠热血沸腾,直到夜里十二点才回去睡觉。第二天还是中午十一点起床,中午吃完饭又开始惆怅,郁闷。而真正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的时候,就没有热血了。
再一个就是对知识和文化的认识,现在青年人的知识结构远远高于我们了,品牌、电脑、网络早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知识结构已经完全发生变化,但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又如何理解艺术,这是需要大家进一步学习的。所以说,个性在作品里、品质在教养中、热血在行动上、文化提拔人格才是正确的、完美的。我对学生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实际也是对我自己确定的目标,大家一起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