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是现代城市、工业、水利发展的必然载体,也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支撑体,通常情況下,我国的多数建筑以混凝土为主,而以混凝土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却容易出现裂缝,这与混凝土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自然条件以及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关,但建筑施工中完全避免裂缝产生是不现实的,部分裂缝不影响建筑的整体质量,可以不作处理,但有些裂缝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后期使用功能,则需要详细分析裂缝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裂缝的产生,提升建筑质量。本文对建筑结构中裂缝的成因及相关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成因分析;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196-01
现今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质量则成为了现今人们居住和使用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乎着人民的财产问题,更关乎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我国建筑质量的相关调查中,约有90%的投诉是因为建筑裂缝。建筑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的质量,更影响建筑的外观,因此相关企业也在不断升级新工艺,提升施工技术,减少裂缝出现的几率。
1.建筑结构中裂缝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项目设计阶段图纸设计不合理可能会致使后期裂缝的产生,砌体裂缝就是其中之一,该裂缝多发生在应力集中的部位[1]。在住宅区的多层建筑中,砌体裂缝容易发生在低层,柱下部1/3高度附近是裂缝主要出现的位置,此种裂缝出现的原因是设计之初对于建筑受力机构的把握不当,当应力的受力方式相一致或者是相垂直,则会呈现中间较宽两边较窄的现象,则细小的裂缝沿灰缝开裂,不及时处理随着裂缝扩展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开裂现象。砌体裂缝的具体产生时间集中于建筑体突然遭受到荷载增多的情况下。某些建筑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在计算时,对于钢筋混凝土配筋的计算忽略了扰度,或者在设计之初没有进行裂缝宽度的验算,致使后期建筑体荷载增多时产生裂缝。
1.2 施工技术要点的把握不够
施工环节是避免裂缝产生的重要环节,施工质量对裂缝的形成有直接性的影响,若施工人员专业程度不高,施工管理水平低下,在施工阶段没有注重砌体灰缝饱满度、屋面保温厚度等因素,都会导致裂缝产生甚至变大。施工阶段是建筑的关键性阶段,对材料的质量要求不严格,容易导致砂浆配比出现问题,杂质含量多,或者配成性质不能够满足建筑的要求,进而影响砌体承载能力产生裂缝。钢筋混凝土在施工中若是过分振捣,容易挤出水分和空气造成干缩性能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凝缩裂缝。总之,施工管理水平低下,对施工环节、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的控制不到位,则极容易导致建筑裂缝的产生[2]。
1.3 自然因素的影响
除了设计因素、施工阶段的人为因素、材料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等客观因素也会导致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例如建筑项目所在地区的日晒、温度、湿度、温差、气候条件等等,另外地基不均匀等情况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热涨冷缩的物理性能是众所周知的,用于建筑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有此自然物理性能,由此产生的裂缝通常称之为温度裂缝。虽然温度裂缝的产生一般不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以及耐久性,但不及时处理,将其修复,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更大的不安全因素[3]。随着时间以及建筑地区的温度、日照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材料的伸缩系数也会产生变化,尤其是在很冷的季节,伸缩量不同极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2 建筑结构中控制裂缝形成的策略分析
2.1 合理设计
在建筑设计之初,需要仔细分析建筑结构,对建筑受力等情况进行精确的计算,做到力学准确、荷载计算无误。承载性能只是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可减少后期砌体裂缝的产生,为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需要加强圈梁的设计,考虑变形等多种后期客观因素进行设计,有效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减少裂缝的产生。
2.2 施工阶段注意原材料的选择
这里的原材料主要是指混凝土的选择,在施工阶段,认真核对检验进厂成品砖以及砂石骨料,将采购备用的材料做好各项测试,例如砂砾的直径测量以及含沙量的科学测试等等。若在施工前期阶段发现材料不合格,坚决不予使用,对于已经使用的材料发现质量问题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并且停止该供应商的供货。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低水化热水泥,要求粗细骨料的含沙量控制在1%以下,合理掺加减少剂以及塑化剂减少混凝土塌落度。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料比,选取良好的石子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总之,选用与设计相符,能够满足建筑质量要求的原材料,是保障建筑质量,减少和避免裂缝产生的有效方式[4]。
2.3 自然因素的预防
对于自然因素不可主观控制,但能够有效预防,在项目建设施工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施工时期不能选择在温度过高的夏季和温度过低的冬季,尤其是冬季,温度过低会对混凝土的配置以及正式施工造成影响。另外夏季日晒程度较强时应该做好建筑的保湿。对于某些地段存在着地基不均匀的情况,应该在设计时注重受力情况,将多个建筑保持在同一地基水平线上。
2.4 加强后期养护
后期养护是防止建筑完成之后裂缝产生的有效方式,养护力度的加强可以在裂缝产生初期就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减少初期阶段裂缝发生率,对于混凝土后期凝固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除了加强养护力度,还应该加强监管力度,要求参与施工的各部门相关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不能敷衍了事,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施工质量负责。由此可提升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浇筑的整体监管力度,使某些潜在的问题或即将发生的问题能够及早被发现,然后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对其进行解决。无论是水利、住宅、商业建筑,都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参与的作业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施工的专业性,保障施工质量。
结束语
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居住的必需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建筑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的养护阶段,各种客观、自然因素都有可能致使结构裂缝的出现,且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裂缝也不相同。由此,要求施工设计阶段、材料准备阶段、施工进行阶段以及后期养护阶段都应该分析裂缝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且在具体施工环节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做好控制和预防,减少和避免裂缝产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寇正军.工民建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策略分析[J].四川水泥,2016,(12)308.
[2] 胡明浩.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裂缝控制分析——以高层建筑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6,(46)12-13.
[3] 邓小刚,李雪锋.浅谈工业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208.
[4] 王金凤,杨建春.渠道衬砌薄壁素混凝土板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 低碳世界,2016,(12)82-83.
[关键词]建筑结构;裂缝;成因分析;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196-01
现今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质量则成为了现今人们居住和使用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乎着人民的财产问题,更关乎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我国建筑质量的相关调查中,约有90%的投诉是因为建筑裂缝。建筑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的质量,更影响建筑的外观,因此相关企业也在不断升级新工艺,提升施工技术,减少裂缝出现的几率。
1.建筑结构中裂缝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项目设计阶段图纸设计不合理可能会致使后期裂缝的产生,砌体裂缝就是其中之一,该裂缝多发生在应力集中的部位[1]。在住宅区的多层建筑中,砌体裂缝容易发生在低层,柱下部1/3高度附近是裂缝主要出现的位置,此种裂缝出现的原因是设计之初对于建筑受力机构的把握不当,当应力的受力方式相一致或者是相垂直,则会呈现中间较宽两边较窄的现象,则细小的裂缝沿灰缝开裂,不及时处理随着裂缝扩展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开裂现象。砌体裂缝的具体产生时间集中于建筑体突然遭受到荷载增多的情况下。某些建筑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在计算时,对于钢筋混凝土配筋的计算忽略了扰度,或者在设计之初没有进行裂缝宽度的验算,致使后期建筑体荷载增多时产生裂缝。
1.2 施工技术要点的把握不够
施工环节是避免裂缝产生的重要环节,施工质量对裂缝的形成有直接性的影响,若施工人员专业程度不高,施工管理水平低下,在施工阶段没有注重砌体灰缝饱满度、屋面保温厚度等因素,都会导致裂缝产生甚至变大。施工阶段是建筑的关键性阶段,对材料的质量要求不严格,容易导致砂浆配比出现问题,杂质含量多,或者配成性质不能够满足建筑的要求,进而影响砌体承载能力产生裂缝。钢筋混凝土在施工中若是过分振捣,容易挤出水分和空气造成干缩性能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凝缩裂缝。总之,施工管理水平低下,对施工环节、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的控制不到位,则极容易导致建筑裂缝的产生[2]。
1.3 自然因素的影响
除了设计因素、施工阶段的人为因素、材料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等客观因素也会导致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例如建筑项目所在地区的日晒、温度、湿度、温差、气候条件等等,另外地基不均匀等情况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热涨冷缩的物理性能是众所周知的,用于建筑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有此自然物理性能,由此产生的裂缝通常称之为温度裂缝。虽然温度裂缝的产生一般不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以及耐久性,但不及时处理,将其修复,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更大的不安全因素[3]。随着时间以及建筑地区的温度、日照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材料的伸缩系数也会产生变化,尤其是在很冷的季节,伸缩量不同极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2 建筑结构中控制裂缝形成的策略分析
2.1 合理设计
在建筑设计之初,需要仔细分析建筑结构,对建筑受力等情况进行精确的计算,做到力学准确、荷载计算无误。承载性能只是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可减少后期砌体裂缝的产生,为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需要加强圈梁的设计,考虑变形等多种后期客观因素进行设计,有效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减少裂缝的产生。
2.2 施工阶段注意原材料的选择
这里的原材料主要是指混凝土的选择,在施工阶段,认真核对检验进厂成品砖以及砂石骨料,将采购备用的材料做好各项测试,例如砂砾的直径测量以及含沙量的科学测试等等。若在施工前期阶段发现材料不合格,坚决不予使用,对于已经使用的材料发现质量问题时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并且停止该供应商的供货。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低水化热水泥,要求粗细骨料的含沙量控制在1%以下,合理掺加减少剂以及塑化剂减少混凝土塌落度。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料比,选取良好的石子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总之,选用与设计相符,能够满足建筑质量要求的原材料,是保障建筑质量,减少和避免裂缝产生的有效方式[4]。
2.3 自然因素的预防
对于自然因素不可主观控制,但能够有效预防,在项目建设施工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施工时期不能选择在温度过高的夏季和温度过低的冬季,尤其是冬季,温度过低会对混凝土的配置以及正式施工造成影响。另外夏季日晒程度较强时应该做好建筑的保湿。对于某些地段存在着地基不均匀的情况,应该在设计时注重受力情况,将多个建筑保持在同一地基水平线上。
2.4 加强后期养护
后期养护是防止建筑完成之后裂缝产生的有效方式,养护力度的加强可以在裂缝产生初期就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减少初期阶段裂缝发生率,对于混凝土后期凝固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除了加强养护力度,还应该加强监管力度,要求参与施工的各部门相关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不能敷衍了事,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施工质量负责。由此可提升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浇筑的整体监管力度,使某些潜在的问题或即将发生的问题能够及早被发现,然后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对其进行解决。无论是水利、住宅、商业建筑,都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参与的作业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施工的专业性,保障施工质量。
结束语
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居住的必需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建筑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的养护阶段,各种客观、自然因素都有可能致使结构裂缝的出现,且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裂缝也不相同。由此,要求施工设计阶段、材料准备阶段、施工进行阶段以及后期养护阶段都应该分析裂缝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且在具体施工环节中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做好控制和预防,减少和避免裂缝产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寇正军.工民建中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控制策略分析[J].四川水泥,2016,(12)308.
[2] 胡明浩.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裂缝控制分析——以高层建筑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6,(46)12-13.
[3] 邓小刚,李雪锋.浅谈工业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208.
[4] 王金凤,杨建春.渠道衬砌薄壁素混凝土板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 低碳世界,2016,(1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