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中国式探索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一部视觉震撼的科幻大片,是中国电影人和观众长久以来的愿望。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短短20天时间,电影票房达到了43.59亿元,成为中国内地最卖座的科幻片。
  怎样用电影表达中国人独特的宇宙情怀,释放中国式的想象力?
  中国文化内核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在不久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再适合人类生存。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倾尽资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希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星系家园。
  “有历史片般的厚重感。”原著作者刘慈欣在看过该片后评价道。《流浪地球》摒弃了美式科幻大片中“太空探险”的套路,基于中国的语境,在片中渲染了中国人眷恋故土的核心情感。这种情感为本片注入了一个中式灵魂,也推动了人物的选择——“带着家园去流浪”。
  这也是导演郭帆选择拍摄《流浪地球》的原因。“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看上去是奇思妙想,其实背后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那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许多西方同类型的影片里,当地球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和灾难时,通常的思维是放弃地球离开,寻找新的家园。而地球代表着我们所有的历史、所有的文化、全部的情感、所有传承的根。比起西方人,中国人更难以割舍这些东西。
  在情感的塑造上,从“家庭”到“家国”再到“家园”,《流浪地球》通过“流浪”到“回家”的叙事,以中国人熟悉的情感结构和审美方式完成了一个关于科技、时空、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式的亲情关系和根植中国人心中的故土情怀,同时表达了人类敬畏太阳、敬畏地球、敬畏人类文明、深爱土地的情感。
  在人物塑造上,《流浪地球》也与西方科幻片有明显区别。整部影片看不到哪怕一个美国式超级英雄。在灾难面前,代表着勇敢人类的主角团不放弃希望,甚至不惜为了那渺茫的希望牺牲自己。如果说,科幻电影中“科学与人性”的关系是科幻片中最深层的一组关系,那么《流浪地球》给出了一组中式答案。
  搭建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美学
  《流浪地球》电影的改编难点在于,把一个高度概念化的外壳落地成一个具象化的故事,在保留原著价值观内涵的同时,打破常规科幻电影可能遇到的文化壁垒和瓶颈,让观众觉得“可信”。
  而更难的一点是,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现成的科幻片制作成功路径。项目初期,郭帆和他的团队在《流浪地球》的类型定位上有过相当的困惑。“我们不知道中国的科幻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只有一点非常肯定,一定不是好莱坞科幻片的样子。同样是肉、菜、面粉,我们要做的是肉夹馍,不是汉堡。”
  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和中国英雄背负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截然不同。“面对地球灾难,大家不仅难以对《钢铁侠》那种一人拯救全世界的故事产生共鸣,还会对钢铁侠头盔打开后出现一张中国脸的场景感到违和。”郭帆说,不论是文化语境,还是视觉审美,都不允许我们“拿来主义”。
  “世界观的编写是创作最初期的工作。整个世界的形态、秩序,从微观到宏观,都要有我们文明的基因。”郭帆和他的团队对太阳危机出现以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做了重新梳理,编写了长达一百年的编年史。
  除此之外,该片中的工业美学建构也是一个“庞大工程”。其中的机械、仪器设备是什么样的?地下城、运载车、太空站具体由什么组成?外骨骼和气囊球的细节怎么体现质感?
  “美学方面,包括画面、音乐、声音,都要朝中国观众习惯的审美方向去做。比如片中出现的从北京到苏拉威西经过上海这段路上的山,我们需要将它‘中国化’,不是仙侠片中的感觉,也不是欧美那种类似《指环王》里的山的模样。最终我们呈现了跟泰山附近的山基本类似的設计。”视觉总监丁燕来说。
  从置景到道具,中国科幻片需要保证美术创造的世界在视觉上的可信和讲究。丁燕来介绍说:“在地下城的设计里,我们需要考虑一个‘家’的概念。比如春节的时候,许多场景里有灯笼、彩灯,有烟火气,这只有在中国才有。”
  为了保证细节的扎实,视效团队先后给出了3000余张概念设计图、8000余张分镜头画稿、1万余件道具制作、10万余平方米的实景搭建,让中国式想象一步步变成现实。
  中式科幻片的未来
  四年多连轴转不停歇的项目周期,让郭帆团队觉得,中国科幻的探索之路比想象中还要漫长。
  一部优秀的科幻片,不只有炫目的视效、精美的道具,更涉及一整套的标准流程和产业体系。“我们跟好莱坞相比,还差得太远。”《流浪地球》的制片人龚格尔认为,“除了时间和预算等问题,我们目前在技术实力、人才储备、工业配套、创意等多个方面与美国有10到15年不等的差距。”
  制片管理方面,在拍摄前用合理的预算完成视效的准备工作;在拍摄中让视效进入现场、配合其他部门协同工作,为后期打好基础;在后期统筹视效分包团队,在一条工期时间线上多线程多任务提交合格品……这些在好莱坞如同空气般存在的基础,在中国科幻片领域随着《流浪地球》的杀青才刚刚实现零的突破。
  在刘慈欣看来,西方科幻电影有它辉煌的历史,也诞生了许多经典之作,它们在工业体系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在电脑特效等方面的技术和表现值得中国学习。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脑特效的发展,西方科幻片开始围着特效转。加上电影投资越来越大,资本越来越不敢冒险,所以这些年的科幻电影,为求保险,很大比例都是旧IP的续集,失去了活力和新鲜创意。“不论是美国观众,还是中国观众,迟早会厌倦好莱坞那套生产线属性特别明显的大片,而这刚好就是中国科幻片的机会。”
  “科幻文学创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都不明朗。这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创作问题,不是科幻电影的繁荣发展能够刺激和反哺的……现在人们对科学已经失去那种神奇感了。”刘慈欣说。
  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会怎样?很少有人能给出答案,但一种共识正在达成。“首先特效不能差,观众的胃口已经提升到了一定高度,没有质感的话,观众不买账。其次,你的故事必须好,足以打动和震撼观众。接下来,我们还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要让市场打开,让更多的人才进入电影工业的细分领域,用本土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标准流程。”龚格尔说,“这些需要时间,需要本土电影人不断地试错、尝试、摸索。”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启动实施“阿波罗计划”,并于60年代末成功登月,催生出美国《2001:太空漫游》《人猿星球》等科幻影片。郭帆认为,如果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科技的突破,没有航天技术的领衔,国产科幻片是很难生存的。因为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宇宙空间站、航天服时会有违和感,故事会失去可信度。
  (张迪摘自《环球》2019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有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一个英俊少年,天天到湖边去欣赏自己的美貌。他對自己的容貌如痴如醉,竟致有一天掉进湖里,溺水身亡。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一株鲜花,人们称之为水仙。  奥斯卡·王尔德却不是这样结束故事的。  他写道,水仙少年死后,山林女神来到湖边,看见一湖淡水变成了一潭咸咸的泪水。  “你为何流泪?”山林女神问道。  “我为水仙少年流泪。”湖泊回答。  “你为水仙少年流泪,我们一点也不惊讶。”山林女
期刊
我担任销售经理时,一位销售人员告诉我,他的目标是成为部门内的销售冠军。  “你没有说实话。”我说,“你的目标是进入部门前五名。”  “什么?你怎么知道?”  “瞎猜呗。有一回,我跟在一个人后面爬楼梯,他走到二楼就不走了。所以我猜他的目标就是二楼。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短跑选手沿著跑道全速飞奔,但只跑了100米就停了。他是个大块头,速度绝对不慢,因此我猜他只想跑100米。”  “的确如此。”  “没错
期刊
我的小说越来越无法用几句话回答到底写的什么,我的初衷里是要求我尽量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我相信小说不是故事也不是纯形式的文字游戏,我的不足是我的灵魂能量还不大,感知世界的气度还不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部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我的小说当然写得不尽如人意,但我企图尝试。现在小说的写法很多,小说的观念应该有所改变。我主张在作品的境界、内涵上一定要借鉴西方现代意识,而形
期刊
一个想到中西部小镇度假的美国人,写了以下这封信去预订旅馆房间:  “我想带爱犬同行。它是只打扮体面、彬彬有礼的‘绅士狗’。我可否要求让它留在房里过夜?”  旅馆老板立刻来函回复:  “我经营这家旅馆近十几年了,这段期间,没有一位‘狗’顾客有偷窥毛巾、浴袍、餐具或是墙上图画的记录。  它们不曾在半夜喝酒闹事,而被我赶出旅馆,也不会没付账就溜之大吉。  歡迎阁下的爱犬成为本店贵客。如果它能保证阁下的行
期刊
1823年6月10日,31岁的爱克曼初次拜谒歌德,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天。”  那时的欧洲,甚至包括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有大把怀抱热望的文艺青年和贵族富胄渴望去魏玛一睹巨人风采。“好奇和景仰从四面八方涌来。而真正亲密的只是天天伴他左右的几个对他怀着爱戴的恭顺的朋友。”托马斯·曼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及老年歌德的孤独和冷漠,他对新一代人明显有种不信任和不耐烦。朝圣者们慕
期刊
有一个钢琴师对德国作曲家马克斯·雷格夸耀自己最近的演奏水平步步提高。接着谈到自己购买了一架钢琴,想在上面摆个音乐家的胸像。他问雷格:“您说是买莫扎特的好呢,还是贝多芬的好?”  雷格知道,钢琴师征求自己的意见是对自己的信任,但他并不认可钢琴师的才能,又不便直接批评,于是答道:“我看还是买贝多芬的吧。他聽不见。”
期刊
我认识的网络红人A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男人,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时间:写书、讲课、看书、赚钱、参加各种节目,他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很多个小部分,今天这个部分干什么,那个部分干什么。這些部分被分割得很细致,以至于每天的时间都不浪费,一年内,他的事业突飞猛进,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粉丝数量多得吓人。每次看到他的微博,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你怎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呢?你不需要休息吗?你是铁人吗?”  
期刊
前一阵闹牙疼,心里很惆怅。我总觉着,人和牙齿的理想关系是始终相忘于江湖,不记得自己有牙最好。一旦被牙齿提醒它们的存在,从来都是单方面断交,前景的惨淡毫无悬念。当然牙疼也有好处,比如逼迫人饮食自律,惜字如金,非要说话时口轮匝肌的动作也跟着秀气,让人几乎产生绅士淑女的身份错觉了。只可惜人在病痛中的思想觉悟都不高,一心只想回到喝可乐、啃排骨的生活,那么粗俗那么好。  那天在口腔诊所的无影灯下躺着,我听见
期刊
刘红,1964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刘红30多年从事环境保护和生命保障系统研究,所主持研究的“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曾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一座名为“月宫一号”的白色圆顶建筑,引人关注。  走进这座神秘的建筑,透过植物舱舷窗
期刊
如果没有李白,后果会怎么样?  可能也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对不对?  没了李白,《全唐诗》大概会变薄一点,大约变薄四十至五十分之一。  名义上,李白号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要说数量,他远远没写到半个盛唐这么多。  《全唐诗》一共900卷,李白占据了从第161至第185卷。少了这点,也算不得特别伤筋动骨。  没有了李白,中国诗歌的历史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