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8个生字,重点指导“塑、抑”的字形,随文理解“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批注法,抓住老人的言行、神态以及海鸥的动作品味语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4.在读中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明白只有人类付出爱才能赢得动物的信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导语:(课件出示昆明翠湖公园海鸥翻飞的画面)198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当春城昆明刚从睡梦中醒来,人们忽然发现湛蓝的天空中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群又一群白色的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白色的鸟就是海鸥,更不会想到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居然成为了昆明这个并不靠海的内陆城市的一道重要景观。说到海鸥,昆明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位年近七旬的普通老人,他叫吴庆恒。(板书:吴庆恒)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与这位老人有关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利用声情并茂的导语,在课始就定下了整堂课的基调。同时,通过设置悬念,引发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读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课文后的生字,读上两遍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习字词: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教学“撮、昵、旋、应、扇”等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塑、抑”的字形。
3.概括文意:指导学生联系课题概括文意,并随机进行学法指导——借助课题理解文章大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扎实过好朗读关、字词关,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在指导的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学显得灵动有效。】
三、抓点研读,感悟真情
1.抓点辐射:读了课文,你认为故事最感人的是什么地方?海鸥是动物,这样通人性的行为简直让我们无法想象。为什么老人去世后会发生这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老人生前深爱海鸥)哪些语段集中描写老人对海鸥的爱?哪一段直接点明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
2.叩击关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亲人)请学生举例理解“亲人”的含义。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为什么说老人与海鸥之间是亲人关系呢?
3.发散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默读1—13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
课件出示学习小贴士:
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画出相关词句,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整体感悟,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潜心会文;通过深入阅读、充分思考,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教给学生“批注阅读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感悟,同时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体现高年级学习特点。】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交流:
(1)简朴老人的爱鸟情结。
抓词感悟:从“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与“只为了喂海鸥”的对比中理解老人的爱鸟情,只有对待亲人才会有这样坚持不懈的行动;从三个“褪色”的重复遣词中感受老人的勤俭,从而进一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之情。
补充资料:这位叫吴庆恒的老人是一名收入极低的退休职工,1984年退休,孑然一身,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其中一半以上用于买喂海鸥的食物。在每年冬天海鸥来昆明的一段时间内,他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将近六个小时进城来喂海鸥。他舍不得坐5角钱的公交车,却毫不吝惜地买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角钱一包的香烟。
再谈感受:引导学生再次谈感受,理解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就仿佛父母对儿女那般的无私。
朗读语段:把体会到的感受带到文字中,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课外资源的引入适时适量,通过真实资料的补充阅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老人对海鸥的无私关爱,为感情朗读作好铺垫。】
(2)与众不同的喂食方法。
思考:老人喂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抓住“人少的地方”、“很小心地放”等词语理解这些细节就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关爱)
引读:老人不像其他观鸥人那样把食物抛向空中让飞翔的海鸥衔走,他怕海鸥折断了翅膀,因此,他总是——(生读);老人也不把食物抛到湖面上让海鸥吃,因为他知道湖水水质不好,海鸥吃了泡水的食物会不舒服,所以他总是——(生读)。
思考:海鸥吃食又有什么特别之处?(理解“应声而来”、“扫”等词语意思,感受配合默契、人鸟合一的和谐画面)
赏析:“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从声、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海鸥有序吃食的场景和海鸥鸣叫的声音)
美读:海鸥一边飞,一边吃,一边还唱着歌,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多么和谐,这全缘于海鸥对老人的信任啊!原本简简单单的“海鸥边飞边吃”几个字,经作者这么一描绘,画面就更丰富,更富有动态美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把人鸥共舞的和谐画面请到眼前来。(教师范读、指名朗读、集体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读占鳌头”,应在理解与品味语言中感知世界,学会语言的运用技能。把文本变为画面,表面上是借助画面解释了文本,实际上画面在解释文本的同时,也消解了文本的意义,让学生领悟了文本的主旨。想象画面,美读文本,既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创造的自由,又使抽象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水乳交融。】
赏图:欣赏几组有关老人喂海鸥的真实照片,请学生为这组照片命名,如“饼干丁里的爱”、“孩子,快来吃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教师点明:这一组名为“海鸥老人”的照片,曾经获得第六届新闻奖“人与自然”金奖。
(3)亲昵呼唤海鸥名字。
体验:“亲昵”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听到过亲昵的呼叫吗?带着生活体验朗读这段话。
范读:教师用声情并茂、高低起伏的语调范读语段,引导学生理解“抑扬顿挫”。
补充:关于海鸥的名字,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1990年的一天,随着“叭叭“的几声枪响,几只海鸥应声而落,人们只听见“住手”的断喝声。随后,看见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正捧着一只受伤的海鸥,双膝着地放声大哭。几个打枪的年轻人被老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给弄懵了。人们问老人出了什么事,老人一下子就火了:“全昆明的人都在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海鸥,我更是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家人,我给它们每一只都取了名字。被你们打伤的这只,叫丽莎,我已经喂了它几年了,跟我感情很深。这些海鸥这么通人性,你们怎么下得了手?”几个年轻人听了,羞愧难当,灰溜溜地走了。
回读:给海鸥取名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老人的爱鸟之情,然而,那么多的海鸥,老人却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而且海鸥一呼即应。对于老人来说,他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这一只只海鸥,就仿佛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呀!带着这样的体会师生合作朗读这些语段。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将词语理解同生活经历、文本体验自然无痕地结合起来,使之显得简朴而深刻。教师的范读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范读体会词语“抑扬顿挫”的意思,毫无雕琢之感。课外资料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为感情朗读铺设台阶。】
(4)深情讲述海鸥故事。
体会老人的眼睛为什么会“生动”起来?老人的话中,你最难理解的是哪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无论是从老人喂海鸥的细微动作,还是老人给海鸥们起的一个个名字,或是老人谈起海鸥时那生动的表情,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难怪昆明人称他为“海鸥老人”。这位老人用自己十余年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人类付出爱,人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文本主旨的揭示在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情感与文本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导出,水到渠成,不露痕迹。】
四、写话训练,积累内化
1.引导:1995年12月20日,这位视海鸥为儿女,与海鸥相依为命的老人不幸病逝,然而这群西伯利亚海鸥却还是照样飞来。人们为了纪念老人,集体出资请雕塑家在翠湖公园塑了一座像,飞到翠湖边的海鸥终于又见到了久违的朋友。
课件出示:2006年1月18日,“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水边,一位慈祥的老人,身子半坐着,。
雕塑家会根据老人生前的形象和感人事迹,雕塑怎样的形象呢?他将给世人留下老人怎样的一个瞬间定格?请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2.指导:想象老人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以及他身边的海鸥会是怎样?可以巧妙借鉴文中的句子。
3.交流小结。
【设计意图: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课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更积累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写话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课中的情感体验和所积累的语言再次内化,通过紧扣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练笔,使“海鸥老人”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定格,让文字同时扎根于学生脑海里。】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8个生字,重点指导“塑、抑”的字形,随文理解“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批注法,抓住老人的言行、神态以及海鸥的动作品味语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4.在读中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明白只有人类付出爱才能赢得动物的信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导语:(课件出示昆明翠湖公园海鸥翻飞的画面)198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当春城昆明刚从睡梦中醒来,人们忽然发现湛蓝的天空中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群又一群白色的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白色的鸟就是海鸥,更不会想到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居然成为了昆明这个并不靠海的内陆城市的一道重要景观。说到海鸥,昆明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位年近七旬的普通老人,他叫吴庆恒。(板书:吴庆恒)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与这位老人有关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利用声情并茂的导语,在课始就定下了整堂课的基调。同时,通过设置悬念,引发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读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课文后的生字,读上两遍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习字词: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教学“撮、昵、旋、应、扇”等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塑、抑”的字形。
3.概括文意:指导学生联系课题概括文意,并随机进行学法指导——借助课题理解文章大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扎实过好朗读关、字词关,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在指导的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学显得灵动有效。】
三、抓点研读,感悟真情
1.抓点辐射:读了课文,你认为故事最感人的是什么地方?海鸥是动物,这样通人性的行为简直让我们无法想象。为什么老人去世后会发生这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老人生前深爱海鸥)哪些语段集中描写老人对海鸥的爱?哪一段直接点明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
2.叩击关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亲人)请学生举例理解“亲人”的含义。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为什么说老人与海鸥之间是亲人关系呢?
3.发散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默读1—13自然段,边读边作批注。
课件出示学习小贴士:
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画出相关词句,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定向阅读整体感悟,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潜心会文;通过深入阅读、充分思考,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教给学生“批注阅读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感悟,同时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体现高年级学习特点。】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交流:
(1)简朴老人的爱鸟情结。
抓词感悟:从“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与“只为了喂海鸥”的对比中理解老人的爱鸟情,只有对待亲人才会有这样坚持不懈的行动;从三个“褪色”的重复遣词中感受老人的勤俭,从而进一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之情。
补充资料:这位叫吴庆恒的老人是一名收入极低的退休职工,1984年退休,孑然一身,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其中一半以上用于买喂海鸥的食物。在每年冬天海鸥来昆明的一段时间内,他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将近六个小时进城来喂海鸥。他舍不得坐5角钱的公交车,却毫不吝惜地买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角钱一包的香烟。
再谈感受:引导学生再次谈感受,理解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就仿佛父母对儿女那般的无私。
朗读语段:把体会到的感受带到文字中,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课外资源的引入适时适量,通过真实资料的补充阅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老人对海鸥的无私关爱,为感情朗读作好铺垫。】
(2)与众不同的喂食方法。
思考:老人喂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抓住“人少的地方”、“很小心地放”等词语理解这些细节就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关爱)
引读:老人不像其他观鸥人那样把食物抛向空中让飞翔的海鸥衔走,他怕海鸥折断了翅膀,因此,他总是——(生读);老人也不把食物抛到湖面上让海鸥吃,因为他知道湖水水质不好,海鸥吃了泡水的食物会不舒服,所以他总是——(生读)。
思考:海鸥吃食又有什么特别之处?(理解“应声而来”、“扫”等词语意思,感受配合默契、人鸟合一的和谐画面)
赏析:“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从声、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海鸥有序吃食的场景和海鸥鸣叫的声音)
美读:海鸥一边飞,一边吃,一边还唱着歌,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多么和谐,这全缘于海鸥对老人的信任啊!原本简简单单的“海鸥边飞边吃”几个字,经作者这么一描绘,画面就更丰富,更富有动态美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把人鸥共舞的和谐画面请到眼前来。(教师范读、指名朗读、集体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读占鳌头”,应在理解与品味语言中感知世界,学会语言的运用技能。把文本变为画面,表面上是借助画面解释了文本,实际上画面在解释文本的同时,也消解了文本的意义,让学生领悟了文本的主旨。想象画面,美读文本,既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创造的自由,又使抽象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水乳交融。】
赏图:欣赏几组有关老人喂海鸥的真实照片,请学生为这组照片命名,如“饼干丁里的爱”、“孩子,快来吃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教师点明:这一组名为“海鸥老人”的照片,曾经获得第六届新闻奖“人与自然”金奖。
(3)亲昵呼唤海鸥名字。
体验:“亲昵”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听到过亲昵的呼叫吗?带着生活体验朗读这段话。
范读:教师用声情并茂、高低起伏的语调范读语段,引导学生理解“抑扬顿挫”。
补充:关于海鸥的名字,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1990年的一天,随着“叭叭“的几声枪响,几只海鸥应声而落,人们只听见“住手”的断喝声。随后,看见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正捧着一只受伤的海鸥,双膝着地放声大哭。几个打枪的年轻人被老人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给弄懵了。人们问老人出了什么事,老人一下子就火了:“全昆明的人都在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海鸥,我更是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家人,我给它们每一只都取了名字。被你们打伤的这只,叫丽莎,我已经喂了它几年了,跟我感情很深。这些海鸥这么通人性,你们怎么下得了手?”几个年轻人听了,羞愧难当,灰溜溜地走了。
回读:给海鸥取名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老人的爱鸟之情,然而,那么多的海鸥,老人却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而且海鸥一呼即应。对于老人来说,他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这一只只海鸥,就仿佛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呀!带着这样的体会师生合作朗读这些语段。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将词语理解同生活经历、文本体验自然无痕地结合起来,使之显得简朴而深刻。教师的范读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范读体会词语“抑扬顿挫”的意思,毫无雕琢之感。课外资料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为感情朗读铺设台阶。】
(4)深情讲述海鸥故事。
体会老人的眼睛为什么会“生动”起来?老人的话中,你最难理解的是哪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无论是从老人喂海鸥的细微动作,还是老人给海鸥们起的一个个名字,或是老人谈起海鸥时那生动的表情,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难怪昆明人称他为“海鸥老人”。这位老人用自己十余年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人类付出爱,人与动物可以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文本主旨的揭示在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情感与文本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导出,水到渠成,不露痕迹。】
四、写话训练,积累内化
1.引导:1995年12月20日,这位视海鸥为儿女,与海鸥相依为命的老人不幸病逝,然而这群西伯利亚海鸥却还是照样飞来。人们为了纪念老人,集体出资请雕塑家在翠湖公园塑了一座像,飞到翠湖边的海鸥终于又见到了久违的朋友。
课件出示:2006年1月18日,“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水边,一位慈祥的老人,身子半坐着,。
雕塑家会根据老人生前的形象和感人事迹,雕塑怎样的形象呢?他将给世人留下老人怎样的一个瞬间定格?请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2.指导:想象老人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以及他身边的海鸥会是怎样?可以巧妙借鉴文中的句子。
3.交流小结。
【设计意图: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课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更积累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写话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课中的情感体验和所积累的语言再次内化,通过紧扣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练笔,使“海鸥老人”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定格,让文字同时扎根于学生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