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学课堂上频繁应用且效果突出的教学模式之一,而在各大高校的管理学教学中,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性特征更适用“互联网+”多元教学模式。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互联网+”视野下管理学课程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颠覆式创新应用,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互联网+”;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颠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94-01
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学课程要实现多元化且颠覆式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统一,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学习能力为根本,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果。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存在不少教学问题。
一、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严重缺乏
在注重“理论+实践”的管理学课程中,很多教师授课的方式过于单一,更多的是采用“理论+事例”的方式进行阐述,严重忽略重要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失去大量的亲自操作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积极性,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与内容没能与实际结合,缺乏实用性
在现今的管理学教学课堂上,不少教师仅仅依附教材展开教学,与实际的岗位相脱离,不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再加上受到经费、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管理学实验实训基地深化学习,也就与专业要求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培养标准不符[1]。
(三)教师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探究不足
很多教师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注重实践教学,或是注重表面化的借鉴学习,没能深层次展开颠覆式改革,实践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学生也难以通过实践操作更深入全面地掌握管理学课本上的各种理论知识,也与其今后社会岗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互联网+”视野下管理学课程多元化实践教学颠覆式创新应用
(一)以驱动性任务作为导向,展开理论实践融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密联系不同学生职业岗位选择的不同,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分配相关的实践任务,尽可能将任务的布置与社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相契合,确保任务情景设置与学生社会能力需求相符,建立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亲身做的实践中突出崗位职业要求能力的培训[2]。在这样的任务趋势下,学生往往能通过情境展现实践操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会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牢固程度、学习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并启发学生善于从中总结。从理论到实践的进化,就是思考、探索、操作、总结的升华,学生真正体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价值,实现了管理学的颠覆式教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根本,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教师就要协调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的比例,从中找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实践方法,尽可能减少管理学理论上的单调重复讲述,要求学生在验证和演示的过程中强化对理论的理解,最终提高实践能力。结合管理学本身的特性,其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非常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那么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选择中,教师则可以将角色扮演法、企业观摩法、暗示教学法、设置情境法、CBS教学法以及PBL教学法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个性发展能力,用以激发创新意识,逐渐培养创业的能力。
(三)结合教育实训与创业就业,进行实习与就业的实践
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校与各大市场、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建校外的实践基地,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推动专业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学、研的基地建设。此外,还可以吸引更多小型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共同促进实习队伍的壮大,并促进社会市场下管理专业的规模性发展,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提供更多的实习锻造机会。
(四)积极推行竞赛促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动力
学生将面临的是残酷的社会竞争,那么在重要的高校学习阶段就必须营造激烈紧张的竞争氛围,其中技能竞赛就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技能外显最佳的结合转化方式,能够直接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学校教师要积极推动技能竞赛的系统化发展,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管理专业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进一步促进教学模式应用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当前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教师必须在自身加强对“互联网+”背景的认识下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力度,充分借助网络优势进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曼,刘晓敏.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管理学课程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2):44-48.
[2]李慧.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3):118-119.
[关 键 词] “互联网+”;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颠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94-01
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学课程要实现多元化且颠覆式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统一,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学习能力为根本,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果。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存在不少教学问题。
一、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严重缺乏
在注重“理论+实践”的管理学课程中,很多教师授课的方式过于单一,更多的是采用“理论+事例”的方式进行阐述,严重忽略重要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失去大量的亲自操作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积极性,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与内容没能与实际结合,缺乏实用性
在现今的管理学教学课堂上,不少教师仅仅依附教材展开教学,与实际的岗位相脱离,不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再加上受到经费、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管理学实验实训基地深化学习,也就与专业要求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培养标准不符[1]。
(三)教师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探究不足
很多教师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注重实践教学,或是注重表面化的借鉴学习,没能深层次展开颠覆式改革,实践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学生也难以通过实践操作更深入全面地掌握管理学课本上的各种理论知识,也与其今后社会岗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互联网+”视野下管理学课程多元化实践教学颠覆式创新应用
(一)以驱动性任务作为导向,展开理论实践融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密联系不同学生职业岗位选择的不同,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分配相关的实践任务,尽可能将任务的布置与社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相契合,确保任务情景设置与学生社会能力需求相符,建立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在亲身做的实践中突出崗位职业要求能力的培训[2]。在这样的任务趋势下,学生往往能通过情境展现实践操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会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牢固程度、学习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并启发学生善于从中总结。从理论到实践的进化,就是思考、探索、操作、总结的升华,学生真正体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价值,实现了管理学的颠覆式教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根本,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教师就要协调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的比例,从中找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实践方法,尽可能减少管理学理论上的单调重复讲述,要求学生在验证和演示的过程中强化对理论的理解,最终提高实践能力。结合管理学本身的特性,其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非常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那么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选择中,教师则可以将角色扮演法、企业观摩法、暗示教学法、设置情境法、CBS教学法以及PBL教学法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个性发展能力,用以激发创新意识,逐渐培养创业的能力。
(三)结合教育实训与创业就业,进行实习与就业的实践
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校与各大市场、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建校外的实践基地,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推动专业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学、研的基地建设。此外,还可以吸引更多小型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共同促进实习队伍的壮大,并促进社会市场下管理专业的规模性发展,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提供更多的实习锻造机会。
(四)积极推行竞赛促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动力
学生将面临的是残酷的社会竞争,那么在重要的高校学习阶段就必须营造激烈紧张的竞争氛围,其中技能竞赛就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技能外显最佳的结合转化方式,能够直接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学校教师要积极推动技能竞赛的系统化发展,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管理专业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进一步促进教学模式应用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当前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教师必须在自身加强对“互联网+”背景的认识下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力度,充分借助网络优势进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曼,刘晓敏.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管理学课程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2):44-48.
[2]李慧.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