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赵宁宁(1987年—)女,汉族,河南新乡,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行政。
摘要:汉斯·替尔斯是德国的社会教育学家,他以日常世界和生活为本,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和配合,发现服务对象的资源并将其利用与工作中”。他以此为基础,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作出了两大贡献,也对当今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斯·替尔斯;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汉斯·替尔斯出生于1935年的德国,其成长经历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发展历程。汉斯·替尔斯是以日常世界和生活为本的社会教育家。他对社会工作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和配合,发现服务对象的资源并将其利用于工作中”。他以生活世界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社會教育学或者说社会工作理论建设的中心要素。第二部分是以生活世界为本的社会工作。本文对于其理论的第一部分做一个详细介绍。
一、汉斯·替尔斯社会工作理论建设的中心要素
汉斯·替尔斯提出的关于社会工作理论建设的中心要素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
1.关注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他认为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其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以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正常化为出发点,然后才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社会的不平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状态上,比如资源和保障的缺乏等,而社会工作的目标是让服务对象顺利的生活,而不是努力使社会工作行为本身变得成功。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出发点,只有充分了解了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才能够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从而改善不良的生活状态。
2.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他说目前的社会工作是从人的生活领域而非是从政治和经济领域来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没有充分的自主性,而是受制于许多的机制,比如社会政策等,这是社会工作的职业缺陷。他认为现存的社会工作是支持政体权利,完成国家委托,更多的只是从事政府委托,并没有参与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他认为只有能够帮助贫困者并能改变贫困者所处环境的社会政策才是助人自助真正的体现,并鼓励社会工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3.社会工作的机构化。他对设立社会工作机构给出了建议,认为社工机构的门槛不易太高,要以能满足多数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为目标。社工机构设立的地理位置不能太集中,应该分散到多数地区,以便让不同社区的需要人群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工作的专门服务。总而言之机构的设立要以方便服务对象为准则。
4.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行为与能力。他认为职业化行为与能力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会使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产生距离。所谓的职业化行为和能力是含有统治成分的,是以专家的身份和服务对象交流,容易忽视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权益。职业化行为与能力运用的程度,是个体生活因为这种标准化的行为模式被“殖民”到何种程度的体现。
5.社会工作的科学体系。目前的社会工作的科学体系的建立仍然缺乏必备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社会工作必须以教育学为主体依托科学,同时也必须依托社会科学成为一门应用性、批判性的行为科学。
二、 汉斯·替尔斯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借鉴意义
解决问题的视角:汉斯·替尔斯注重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对问题产生的影响,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着手点也放在了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当中。人类行为的产生无不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汉斯·替尔斯的生活的世界就是指个体身处其中并与之朝夕相处的各种环境,一旦环境出现了问题,服务对象就会产生适应环境的障碍,进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因而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更加注重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而非单纯性的解决服务对象一时的困难。
重新认识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功能不但是解决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对社会问题的预防,只有通过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起到作用。而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多是支持政体权利,完成国家委托的职业,社会工作没有充分的自主性,而是受制于许多的机制,社会工作应该努力争取在政策制定层面的权力,通过推动政策制定和调整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对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的启示: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内陆发达城市,并且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中小型城市和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十分缓慢。汉斯·替尔斯提出来的社会工作机构非集中化或者说非地区化,启示我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社会工作,必须注重社会工作机构的普遍化和低门槛。民政部门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在内地或偏远地区开设机构或者办事处,使得社会工作能够接近日常生活,更直接更方便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项目。
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定义:社会工作者不应该以职业化专家的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不能总是站在教育者、指导者的立场上与服务对象工作,这样会忽视了服务对象的权益,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权威对服务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服务对象的参与权,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思考、自己决定问题,也就是说案主应该有自决的权利。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应该是商讨性质的沟通,而非是凌驾式的指挥。
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建设: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多依托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作为服务性质的职业,社会工作应该引入教育学和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使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开展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社会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预防和解决由于社会教育缺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哲学则能使社会工作者学会思辨和批判,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促进社会工作向上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工作剖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政策的合理制定。
三、 汉斯·替尔斯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局限
汉斯替尔斯鼓励社会工作者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通过影响国家政策来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当时的德国是一个民主型的社会,整个国家的立法很健全,社会工作在德国发展的历史已经很长,并且也产生了许多对国家有利的影响。社会工作的发展拥有肥沃有利的政策土壤。但是中国目前是一党执政的民主集中制国家,任何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实施工作。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依托中国现有的政体,社会工作机构也必须在现有的政治、经济、法律框架下运行,在社会组织取得国家充分信任并被国家充分放手之前,社会工作要想推动政策的发展还举步维艰。社会工作只能走“曲线救国”道路,即先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做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进而渗透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威,2012, 《社会工作理论》课堂讲义
[2]张晓艳,2011.12,西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洛蒂,200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伊曼努尔·康德,2005.4,论教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摘要:汉斯·替尔斯是德国的社会教育学家,他以日常世界和生活为本,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和配合,发现服务对象的资源并将其利用与工作中”。他以此为基础,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作出了两大贡献,也对当今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斯·替尔斯;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汉斯·替尔斯出生于1935年的德国,其成长经历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发展历程。汉斯·替尔斯是以日常世界和生活为本的社会教育家。他对社会工作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和配合,发现服务对象的资源并将其利用于工作中”。他以生活世界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社會教育学或者说社会工作理论建设的中心要素。第二部分是以生活世界为本的社会工作。本文对于其理论的第一部分做一个详细介绍。
一、汉斯·替尔斯社会工作理论建设的中心要素
汉斯·替尔斯提出的关于社会工作理论建设的中心要素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
1.关注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他认为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其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以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正常化为出发点,然后才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社会的不平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状态上,比如资源和保障的缺乏等,而社会工作的目标是让服务对象顺利的生活,而不是努力使社会工作行为本身变得成功。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出发点,只有充分了解了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才能够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从而改善不良的生活状态。
2.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他说目前的社会工作是从人的生活领域而非是从政治和经济领域来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没有充分的自主性,而是受制于许多的机制,比如社会政策等,这是社会工作的职业缺陷。他认为现存的社会工作是支持政体权利,完成国家委托,更多的只是从事政府委托,并没有参与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他认为只有能够帮助贫困者并能改变贫困者所处环境的社会政策才是助人自助真正的体现,并鼓励社会工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3.社会工作的机构化。他对设立社会工作机构给出了建议,认为社工机构的门槛不易太高,要以能满足多数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为目标。社工机构设立的地理位置不能太集中,应该分散到多数地区,以便让不同社区的需要人群都能够享受到社会工作的专门服务。总而言之机构的设立要以方便服务对象为准则。
4.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行为与能力。他认为职业化行为与能力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会使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产生距离。所谓的职业化行为和能力是含有统治成分的,是以专家的身份和服务对象交流,容易忽视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权益。职业化行为与能力运用的程度,是个体生活因为这种标准化的行为模式被“殖民”到何种程度的体现。
5.社会工作的科学体系。目前的社会工作的科学体系的建立仍然缺乏必备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社会工作必须以教育学为主体依托科学,同时也必须依托社会科学成为一门应用性、批判性的行为科学。
二、 汉斯·替尔斯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借鉴意义
解决问题的视角:汉斯·替尔斯注重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对问题产生的影响,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着手点也放在了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当中。人类行为的产生无不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汉斯·替尔斯的生活的世界就是指个体身处其中并与之朝夕相处的各种环境,一旦环境出现了问题,服务对象就会产生适应环境的障碍,进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因而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更加注重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而非单纯性的解决服务对象一时的困难。
重新认识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功能不但是解决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工作对社会问题的预防,只有通过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起到作用。而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多是支持政体权利,完成国家委托的职业,社会工作没有充分的自主性,而是受制于许多的机制,社会工作应该努力争取在政策制定层面的权力,通过推动政策制定和调整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对中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的启示: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内陆发达城市,并且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中小型城市和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十分缓慢。汉斯·替尔斯提出来的社会工作机构非集中化或者说非地区化,启示我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社会工作,必须注重社会工作机构的普遍化和低门槛。民政部门可以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在内地或偏远地区开设机构或者办事处,使得社会工作能够接近日常生活,更直接更方便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项目。
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定义:社会工作者不应该以职业化专家的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不能总是站在教育者、指导者的立场上与服务对象工作,这样会忽视了服务对象的权益,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权威对服务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服务对象的参与权,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思考、自己决定问题,也就是说案主应该有自决的权利。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应该是商讨性质的沟通,而非是凌驾式的指挥。
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建设: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多依托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作为服务性质的职业,社会工作应该引入教育学和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使社会工作者能够有效开展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社会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预防和解决由于社会教育缺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哲学则能使社会工作者学会思辨和批判,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促进社会工作向上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工作剖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政策的合理制定。
三、 汉斯·替尔斯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局限
汉斯替尔斯鼓励社会工作者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通过影响国家政策来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当时的德国是一个民主型的社会,整个国家的立法很健全,社会工作在德国发展的历史已经很长,并且也产生了许多对国家有利的影响。社会工作的发展拥有肥沃有利的政策土壤。但是中国目前是一党执政的民主集中制国家,任何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实施工作。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依托中国现有的政体,社会工作机构也必须在现有的政治、经济、法律框架下运行,在社会组织取得国家充分信任并被国家充分放手之前,社会工作要想推动政策的发展还举步维艰。社会工作只能走“曲线救国”道路,即先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做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进而渗透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威,2012, 《社会工作理论》课堂讲义
[2]张晓艳,2011.12,西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洛蒂,2005.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伊曼努尔·康德,2005.4,论教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