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组是一个学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单位。从管理层面讲,科组建设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绩;从教师个体来讲,科组建设关系到教师本人的职业成就与职业幸福。而教师的结构分层,又是科组建设的重要因素。一个有活力,有凝聚力的科组,一定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经验结构等科学合理的团体。其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整个科组的长远发展。本文以语文科组为例谈谈科组如何培养青年教师。
一、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知识”
青年教师大多都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较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但缺乏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的实践知识。或者说,如何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与能力,既是教师本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科组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指导青年教师思考“教学内容”。作为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面对一篇教材文本,头脑里反复出现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讲”,而对另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到底讲什么”比较忽视。于是,指导青年教师从“怎么教”转变为“教什么”,便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教”是一个教学方式的问题,而“教什么”则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一个思维问题,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怎么教”和“教什么”也带来了另一组概念,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说白了就是“讲课文”,讲课文的字词、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方式、艺术手法等,每篇课文都按照一定的“程式”展开。这也是青年教师最容易走的一条教学道路。而“用教材教”则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教给学生一种普遍的知识与普遍的方法,这也是青年教师最需要下功夫之处。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去思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准备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何种语文能力。
(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文本解读”。语文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理论修养,但工作伊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拿到一篇课文之后,不经过自己的解读,便去查教学参考书,或借助于网络和其他名家的评论,先入为主,将他人的解读成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久而久之,青年教师的创造性与教学活力便会受到抑制。因此,青年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首先应该是“自我解读”,经过自己的思维与知识的转化,形成有效的教学内容。解读文本,要掌握一整套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于是笔者着力推荐学生去读孙绍振教授的著作,例如《名作细读:微观个案分析研究》《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文学文本解释学》《演说经典之美》等,这些也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
(三)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当今的中学教育体制内,语文一般不会受到学生的重视,如果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骤减。如果语文课堂不是固定的背景介绍、段落分析就是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的点评,学生焉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便显得特别重要。同样是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够讲授出不同的效果。小说文本,除了以“三要素”为核心的设计,有没有其他精彩的内容与教学设计;诗歌文本,除了形象、情感和手法,有没有更能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的教学设计等等。在这一方面,余映潮老师的《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和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就是典范著作,也是语文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
二、构建以“师徒结对”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
按照惯例,分配到科组的青年语文教师,会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俗称“师父”。“师父”负有指导青年教师学科教学与专业发展的责任。据观察,一般科组的师徒结对流于形式,年轻人基本上是自我探索,老教师也没有用心指点,只是象征性地听几节课,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而已。而其中的原因在于缺少具体的指导方略。只有构建以“师徒结对”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
(一)师徒磨“课”。相信这是很多学校的传统项目,而我们科组的师徒听课与评课,不是流于表面,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节课。新教师要去听指导教师的课,课后要有具体的收获感悟;指导教师也要定期去听新教师的课,课后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除此以外,就是师徒一起磨课。特别是每学期的公开课以及其他接待课、比赛课,更是需要师徒一起反复斟酌教学内容,反复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反复研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于是,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师徒经常形影不离,有时并肩研讨,有时促膝长谈,新教师拿着笔和听课本,而老教师则倾囊相授……
(二)师徒磨“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出题和出试卷上。语文学科组每个学期都会编制一些平时的练习题,重要的课文还会命制单独的课内检测题,每学期还会命制两次正规的段考题等。这些题目的命制,恰恰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绝佳机会。题目如果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制,青年教师就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但是青年教师在经验与方法方面较为匮乏,需要老教师的指导。于是,笔者想出了一个“师徒磨题”的方法:题目先由新教师编制,最初可以选题,继而可以原创,然后再由老教师审核,从命题思路、知识与能力考点、设问方法、答案要点甚至题目的审美形式等方面,全面指导。年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半年之后基本上可以单独命题。
(三)师徒磨“心”。师徒相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切磋磨合,同时也是感情的磨合。对于刚走上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岗位的新教师而言,工作刚起步,内心难免会充满焦虑,这种焦虑得不到及时缓解的话,会影响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待,从而过早地进入“职业倦怠期”。而师徒相处的过程中,新教师的焦虑与不适可以得到适度的缓解,从而更好地从事自己的教育工作。而且,青年教师大多刚走出象牙塔,对社会、对单位、对人际关系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也可以迅速转变身份,从一个学生转变成“社会人”,这样就可以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与心态,从而迅速融入一个团队。这种师徒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濡染是无形的,或许也是更为主要的。 三、形成以“阅读写作”为核心的“教研习惯”
新教师要想迅速成长,必须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专业阅读。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在保持自己的“兴趣阅读”的同时,进行“专业阅读”。所谓的“专业阅读”,指的是大量阅读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育学等相关的著作。例如在语文教学方面,笔者就推荐青年教师阅读王荣生教授的系列著作、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系列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等理论著作,还指导青年教师阅读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类的著作,例如《黄厚江讲语文》《李海林讲语文》《褚树荣讲语文》等著作。阅读这些理论著作,青年教师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观”,通过对名家课例的品析,可以间接地积累大量的教学技巧与经验,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话说得虽然有点绝对,但却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青年教师往往会注重备课和课堂教学,注重作业布置与批改,但往往忽视对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于是,笔者指导青年教师在授完一篇课文之后,用文字记录该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的问题,反思教学流程与教学板块的逻辑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往后的教学中更加熟练。除了教学反思,笔者还鼓励青年教师多写一些教育随笔,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更要养成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每天积累一点,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论文写作。如果说教学反思是自由写作的话,那么论文写作就是专业写作了。青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不在年轻时打好基础,未来的专业成长道路会走得比较曲折。因此,笔者会利用一切写作的机会,指导并且督促青年教师进行论文写作。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大都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只是缺少教学论文写作的经验与方法。这时候,他们迫切地需要老教师指点,例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材料、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如何布局文章,等等。如果青年教师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能够发表,对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只有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才能迅速站稳讲台,逐步成长为科组的骨干力量。
一、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知识”
青年教师大多都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较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但缺乏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的实践知识。或者说,如何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与能力,既是教师本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科组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指导青年教师思考“教学内容”。作为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面对一篇教材文本,头脑里反复出现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讲”,而对另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到底讲什么”比较忽视。于是,指导青年教师从“怎么教”转变为“教什么”,便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教”是一个教学方式的问题,而“教什么”则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一个思维问题,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怎么教”和“教什么”也带来了另一组概念,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说白了就是“讲课文”,讲课文的字词、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方式、艺术手法等,每篇课文都按照一定的“程式”展开。这也是青年教师最容易走的一条教学道路。而“用教材教”则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教给学生一种普遍的知识与普遍的方法,这也是青年教师最需要下功夫之处。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去思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准备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何种语文能力。
(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文本解读”。语文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理论修养,但工作伊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拿到一篇课文之后,不经过自己的解读,便去查教学参考书,或借助于网络和其他名家的评论,先入为主,将他人的解读成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久而久之,青年教师的创造性与教学活力便会受到抑制。因此,青年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首先应该是“自我解读”,经过自己的思维与知识的转化,形成有效的教学内容。解读文本,要掌握一整套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于是笔者着力推荐学生去读孙绍振教授的著作,例如《名作细读:微观个案分析研究》《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文学文本解释学》《演说经典之美》等,这些也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
(三)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当今的中学教育体制内,语文一般不会受到学生的重视,如果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骤减。如果语文课堂不是固定的背景介绍、段落分析就是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的点评,学生焉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便显得特别重要。同样是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够讲授出不同的效果。小说文本,除了以“三要素”为核心的设计,有没有其他精彩的内容与教学设计;诗歌文本,除了形象、情感和手法,有没有更能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的教学设计等等。在这一方面,余映潮老师的《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和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就是典范著作,也是语文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
二、构建以“师徒结对”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
按照惯例,分配到科组的青年语文教师,会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俗称“师父”。“师父”负有指导青年教师学科教学与专业发展的责任。据观察,一般科组的师徒结对流于形式,年轻人基本上是自我探索,老教师也没有用心指点,只是象征性地听几节课,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而已。而其中的原因在于缺少具体的指导方略。只有构建以“师徒结对”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
(一)师徒磨“课”。相信这是很多学校的传统项目,而我们科组的师徒听课与评课,不是流于表面,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节课。新教师要去听指导教师的课,课后要有具体的收获感悟;指导教师也要定期去听新教师的课,课后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除此以外,就是师徒一起磨课。特别是每学期的公开课以及其他接待课、比赛课,更是需要师徒一起反复斟酌教学内容,反复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反复研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于是,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师徒经常形影不离,有时并肩研讨,有时促膝长谈,新教师拿着笔和听课本,而老教师则倾囊相授……
(二)师徒磨“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出题和出试卷上。语文学科组每个学期都会编制一些平时的练习题,重要的课文还会命制单独的课内检测题,每学期还会命制两次正规的段考题等。这些题目的命制,恰恰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绝佳机会。题目如果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制,青年教师就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但是青年教师在经验与方法方面较为匮乏,需要老教师的指导。于是,笔者想出了一个“师徒磨题”的方法:题目先由新教师编制,最初可以选题,继而可以原创,然后再由老教师审核,从命题思路、知识与能力考点、设问方法、答案要点甚至题目的审美形式等方面,全面指导。年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半年之后基本上可以单独命题。
(三)师徒磨“心”。师徒相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切磋磨合,同时也是感情的磨合。对于刚走上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岗位的新教师而言,工作刚起步,内心难免会充满焦虑,这种焦虑得不到及时缓解的话,会影响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待,从而过早地进入“职业倦怠期”。而师徒相处的过程中,新教师的焦虑与不适可以得到适度的缓解,从而更好地从事自己的教育工作。而且,青年教师大多刚走出象牙塔,对社会、对单位、对人际关系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也可以迅速转变身份,从一个学生转变成“社会人”,这样就可以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与心态,从而迅速融入一个团队。这种师徒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濡染是无形的,或许也是更为主要的。 三、形成以“阅读写作”为核心的“教研习惯”
新教师要想迅速成长,必须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专业阅读。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在保持自己的“兴趣阅读”的同时,进行“专业阅读”。所谓的“专业阅读”,指的是大量阅读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育学等相关的著作。例如在语文教学方面,笔者就推荐青年教师阅读王荣生教授的系列著作、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系列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等理论著作,还指导青年教师阅读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类的著作,例如《黄厚江讲语文》《李海林讲语文》《褚树荣讲语文》等著作。阅读这些理论著作,青年教师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观”,通过对名家课例的品析,可以间接地积累大量的教学技巧与经验,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话说得虽然有点绝对,但却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青年教师往往会注重备课和课堂教学,注重作业布置与批改,但往往忽视对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于是,笔者指导青年教师在授完一篇课文之后,用文字记录该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的问题,反思教学流程与教学板块的逻辑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往后的教学中更加熟练。除了教学反思,笔者还鼓励青年教师多写一些教育随笔,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更要养成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每天积累一点,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论文写作。如果说教学反思是自由写作的话,那么论文写作就是专业写作了。青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不在年轻时打好基础,未来的专业成长道路会走得比较曲折。因此,笔者会利用一切写作的机会,指导并且督促青年教师进行论文写作。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大都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只是缺少教学论文写作的经验与方法。这时候,他们迫切地需要老教师指点,例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材料、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如何布局文章,等等。如果青年教师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能够发表,对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只有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才能迅速站稳讲台,逐步成长为科组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