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子是个不安分的女人。此刻,她正带着女儿Phoebe漫步在马德里的大街小巷,那是她即将移居的城市,在此之前她还从未去过西班牙。而这个位于北京郊区的家,将原封不动地转给她的好友居住,连一盆植物、一束灯光也不会改变它们的形态。住在这里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波子花尽心思,把这个空间装扮成她理想中的模样。这是她一个人独处的空间,也是一个不上锁的空间。“我在这儿等你来。”她说。她在这里举办读书沙龙、茶会、私家厨房、室内音乐会,她等着亲朋好友来,也等着一个她愿意侍奉的灵魂来……
波子是广东人,从前在香港搞金融,用她的话讲就是,“广东人天生经济头脑好,庆幸比较年轻就解决了物质问题”。“2002年,我跟着黄燎原(收藏家、画廊主)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看曾梵志的展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画,当时人家不卖,我特别无知,根本不知道美术馆不卖画,最后还是缠着在撤展那天买到了。我没学过艺术,但是一下子就被击中了,多彩的、有无限可能的艺术,从那以后,我的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了。金融世界黯然失色。”2004年,她一头扎进了北京的费家村,那里聚集了大批艺术家,“当年看到张晓刚的画,我虽然不怎么懂,但直觉真喜欢,现在还留着当时买画的定金条”。
是艺术把波子带到了北京。2007年12月1日,离异后的波子只身一人,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女儿飞到了北京。“前几天无意中还翻出了那张旧机票,人生真奇妙,当时简直众叛亲离,大家都觉得我疯了。”如今,女儿Phoebe已经上小学三年级,完全不讲广东话,十足的北京小妞范儿,波子自己也以半个北京人自居。“当初来北京,我连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羽绒服都从香港打包带了过来,多么不安,完全是逃离的姿态。而在北京的生活就像旅程,这一站8年,特别美好。我很庆幸当初挑了北京,它的格局太大了,当我再从这里出发,去往任何一座城市时,我都会感到非常骄傲,没有它我不可能走得更远。未来的马德里是个未知数,我敢就这么挑一个地方说走就走,这一切都是在北京成长出来的,这个‘我’我等到了,所以我要走。”“在路上就渴望家乡,在温室就渴望远方……”波子给我念黄燎原的诗。她所抗拒的是生活陷入一种套路,当下在北京,生活安逸,处于塔尖,一切如鱼得水,看似理所当然,但正因为此,她毅然决定离开,把自己投置到全然陌生的环境,从北京郊区的富人社区,陡然转换到马德里的平民街巷。这就是波子,即使身着一袭纯粹的蓝色中式长袍,一双朴素的黑色中式鞋子,依旧遮不住浓浓的波希米亚风尘味儿。有些灵魂,注定要在流浪中寻找生命的真相。
从北京这一站,波子开始懂得何谓“以物养人”。“刚来北京时,太多东西让我眼前发亮,以前更多是从外相上去看物,现在物欲越来越少,家里有很多老、旧、破的东西,我特喜欢老物件,它们有温度,有想象空间,很多都是从朋友那里得来的,很少有外面淘的。我在外头逛,也不会特意为谁买什么,但偶尔会由某件物品想起某个人,就是一种气息。其实谁也不缺一只杯子、一把椅子,但物件有可能超越单纯的功能性,它们让你产生恍惚感,哪怕看到凌乱的桌面,也可能让你瞬间跳出现实,产生特别的灵感。”
“当初一踏进这个房子,我脑子里就好像已经知道它将变成什么样。住进来以后,这个房子被我变了无数次,有时候半夜三更一下醒来,就想那个沙发应该摆那里,于是就真的爬起来挪。第二天早上,Phoebe还以为家里来了幽灵,一个好品位的幽灵,哈哈。”喝茶区的大桌子是在尤伦斯艺术商店定做的,波子把长度增加了,高度降低了,原本配的椅子她不喜欢,在半木特别定做了一条长凳,边上配了两把在美国淘的学生椅。“很多东西就是路过时想起,于是搬回来,结果就很对,就像穿衣服,我永远没法穿整套的,礼服外面可能就搭一件皮衣。”波子行事出人意表,而且极其自信,结果也总能搭出另一番味道。一把正儿八经的禅椅,她偏生歪坐其上,那是她曾经的老师做的,本来是禅定时打坐用的。“我把它生活化了!”她笑嘻嘻地说。
她喝茶也是随意。“以前特讲究,一定是讲究过后才不讲究。在香港,打从有记忆起,先茶后汤,喝茶是伴随着吃饭的。刚来北京时都要韬光养晦一番,喝茶、写字、欣赏艺术,其实落到根本都是生活。比如喝茶,先有人情,再有文化道理。比如写字,如果加‘坚持’二字,那本身就有问题了,写字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写就觉得缺了什么,茶具、文房、书本,这三样东西我去哪儿都离不了。有时候在外面玩儿,突然发现一个角落适合写字,我就跟别人说:你们玩儿吧。我就开始写字了。”话锋一转,她提到去年夏天在内蒙古的一次旅行,当她又一次端坐室内,备好纸墨后,抬眼望去,屋外碧草茫茫、辽无边际,她幡然觉醒:所谓读书抄经,此刻都显得太做作,真经它恰恰在屋子外的天地之间……
十多年下来,从懵懂入门到累积成为资深藏家,波子收了不少艺术品,但它们在家里的摆放多少也是有些即兴的。客厅一进门墙上的那件装置是宋陈的《入土为安》,一个立体归巢,之前一直存在库房里,想起来就把它装上了,旁边墙上正好有一溜窗,春末夏初,早上太阳这样晒过来,下午那样晒过去,光影变化,鸟儿转动,“其实是偶然所得,有一天简直把我看呆了!”“底下那件红绿蓝的作品是我搬进来之后买的,德国艺术家Lgnacio Uriarte的作品,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配的三种马克笔颜色,艺术家一直复写同一个颜色,形成一种非常稳定、精细、机械化的状态,不能逾越边界。我其实一直都是这样子的人,尽管有这么多种颜色,但毕竟被框住了,框子外是个什么世界?一面白墙!它可以任由你涂画,我被这一点打动了。”
屋子里家具的摆放、春夏秋冬的使用方式等,都在不停变换。“厨房的这块门帘我秋冬才挂出来,我们现在坐着喝茶的这个空间也是属于秋冬的,白天太阳能晒到这儿,家里不需要太多暖气,夏天时又完全不需要开空调。还有植物,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把植物养得这么好,当外面整个世界都弥漫着秋冬的萧瑟,这丛竹子居然在发芽,那点儿绿,那点儿春意,太迷人了。书桌旁的曼陀罗现在还在不停开花,晚上9点才散发出香味,多奇妙。从前我只觉得空间里缺点儿什么才摆植物,感受不到它们的气息,连它们死了我也只是突然才会发现,现在我觉得植物不只是装饰而已,它们好像和我在共同呼吸,即使窗外有霾,霾又算什么?”正说着话,“咕噜咕噜”,深夜里不知哪儿起了动静挺大的声响,波子说那是她正在发的豆芽。
“从这个家我还发现,原来空间不是非得大才能舒展开,原来我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靠物件来堆砌的,我也不需要用多美的物件来证明品位。在一个室内,头顶有天花板,如果你心里还装着海和山,还有天和地在这里,这样的空间才是生机勃勃的。”这样的胸襟应该离不开艺术带给波子的滋养。“在我心目中,音乐、艺术、诗歌、文学,它们都可以普度众生,像宗教一样,我愿意去供养它们。”所以,波子把家打造成一个小型艺术沙龙,举办各种读书会、茶会、室内音乐会,一方面她希望让艺术渗入社区生活,就像欧洲小镇的那种理想范式,另一方面她希望给艺术家尤其是独立音乐家提供一点儿帮助。她是一名真正的艺术信徒,还曾经拜师狂热地学习演奏马头琴。你也许很难想象,这个家还举办过容纳100人的室内音乐会,波子把家具全挪开,舞台搭在客厅,毯子铺在地上,东西不够就从邻居家里借,男女老少散落在空间各处,音乐就这样以最亲切动人的方式渗入人们的日常……我忍不住怀念起波子的客厅、波子的艺术派对。
“以前特别喜欢说‘我就这样’,现在,我在等那个自己来推翻现在的自己;以前觉得这样就是终点了,而且一开始就是冲着终点走,现在我想,肯定还有更好玩儿的,还有很多未知……”最亲爱的波子,北京会很想念你!下一站,马德里,波子等你来!
波子是广东人,从前在香港搞金融,用她的话讲就是,“广东人天生经济头脑好,庆幸比较年轻就解决了物质问题”。“2002年,我跟着黄燎原(收藏家、画廊主)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看曾梵志的展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画,当时人家不卖,我特别无知,根本不知道美术馆不卖画,最后还是缠着在撤展那天买到了。我没学过艺术,但是一下子就被击中了,多彩的、有无限可能的艺术,从那以后,我的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了。金融世界黯然失色。”2004年,她一头扎进了北京的费家村,那里聚集了大批艺术家,“当年看到张晓刚的画,我虽然不怎么懂,但直觉真喜欢,现在还留着当时买画的定金条”。
是艺术把波子带到了北京。2007年12月1日,离异后的波子只身一人,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女儿飞到了北京。“前几天无意中还翻出了那张旧机票,人生真奇妙,当时简直众叛亲离,大家都觉得我疯了。”如今,女儿Phoebe已经上小学三年级,完全不讲广东话,十足的北京小妞范儿,波子自己也以半个北京人自居。“当初来北京,我连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羽绒服都从香港打包带了过来,多么不安,完全是逃离的姿态。而在北京的生活就像旅程,这一站8年,特别美好。我很庆幸当初挑了北京,它的格局太大了,当我再从这里出发,去往任何一座城市时,我都会感到非常骄傲,没有它我不可能走得更远。未来的马德里是个未知数,我敢就这么挑一个地方说走就走,这一切都是在北京成长出来的,这个‘我’我等到了,所以我要走。”“在路上就渴望家乡,在温室就渴望远方……”波子给我念黄燎原的诗。她所抗拒的是生活陷入一种套路,当下在北京,生活安逸,处于塔尖,一切如鱼得水,看似理所当然,但正因为此,她毅然决定离开,把自己投置到全然陌生的环境,从北京郊区的富人社区,陡然转换到马德里的平民街巷。这就是波子,即使身着一袭纯粹的蓝色中式长袍,一双朴素的黑色中式鞋子,依旧遮不住浓浓的波希米亚风尘味儿。有些灵魂,注定要在流浪中寻找生命的真相。
从北京这一站,波子开始懂得何谓“以物养人”。“刚来北京时,太多东西让我眼前发亮,以前更多是从外相上去看物,现在物欲越来越少,家里有很多老、旧、破的东西,我特喜欢老物件,它们有温度,有想象空间,很多都是从朋友那里得来的,很少有外面淘的。我在外头逛,也不会特意为谁买什么,但偶尔会由某件物品想起某个人,就是一种气息。其实谁也不缺一只杯子、一把椅子,但物件有可能超越单纯的功能性,它们让你产生恍惚感,哪怕看到凌乱的桌面,也可能让你瞬间跳出现实,产生特别的灵感。”
“当初一踏进这个房子,我脑子里就好像已经知道它将变成什么样。住进来以后,这个房子被我变了无数次,有时候半夜三更一下醒来,就想那个沙发应该摆那里,于是就真的爬起来挪。第二天早上,Phoebe还以为家里来了幽灵,一个好品位的幽灵,哈哈。”喝茶区的大桌子是在尤伦斯艺术商店定做的,波子把长度增加了,高度降低了,原本配的椅子她不喜欢,在半木特别定做了一条长凳,边上配了两把在美国淘的学生椅。“很多东西就是路过时想起,于是搬回来,结果就很对,就像穿衣服,我永远没法穿整套的,礼服外面可能就搭一件皮衣。”波子行事出人意表,而且极其自信,结果也总能搭出另一番味道。一把正儿八经的禅椅,她偏生歪坐其上,那是她曾经的老师做的,本来是禅定时打坐用的。“我把它生活化了!”她笑嘻嘻地说。
她喝茶也是随意。“以前特讲究,一定是讲究过后才不讲究。在香港,打从有记忆起,先茶后汤,喝茶是伴随着吃饭的。刚来北京时都要韬光养晦一番,喝茶、写字、欣赏艺术,其实落到根本都是生活。比如喝茶,先有人情,再有文化道理。比如写字,如果加‘坚持’二字,那本身就有问题了,写字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写就觉得缺了什么,茶具、文房、书本,这三样东西我去哪儿都离不了。有时候在外面玩儿,突然发现一个角落适合写字,我就跟别人说:你们玩儿吧。我就开始写字了。”话锋一转,她提到去年夏天在内蒙古的一次旅行,当她又一次端坐室内,备好纸墨后,抬眼望去,屋外碧草茫茫、辽无边际,她幡然觉醒:所谓读书抄经,此刻都显得太做作,真经它恰恰在屋子外的天地之间……
十多年下来,从懵懂入门到累积成为资深藏家,波子收了不少艺术品,但它们在家里的摆放多少也是有些即兴的。客厅一进门墙上的那件装置是宋陈的《入土为安》,一个立体归巢,之前一直存在库房里,想起来就把它装上了,旁边墙上正好有一溜窗,春末夏初,早上太阳这样晒过来,下午那样晒过去,光影变化,鸟儿转动,“其实是偶然所得,有一天简直把我看呆了!”“底下那件红绿蓝的作品是我搬进来之后买的,德国艺术家Lgnacio Uriarte的作品,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配的三种马克笔颜色,艺术家一直复写同一个颜色,形成一种非常稳定、精细、机械化的状态,不能逾越边界。我其实一直都是这样子的人,尽管有这么多种颜色,但毕竟被框住了,框子外是个什么世界?一面白墙!它可以任由你涂画,我被这一点打动了。”
屋子里家具的摆放、春夏秋冬的使用方式等,都在不停变换。“厨房的这块门帘我秋冬才挂出来,我们现在坐着喝茶的这个空间也是属于秋冬的,白天太阳能晒到这儿,家里不需要太多暖气,夏天时又完全不需要开空调。还有植物,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把植物养得这么好,当外面整个世界都弥漫着秋冬的萧瑟,这丛竹子居然在发芽,那点儿绿,那点儿春意,太迷人了。书桌旁的曼陀罗现在还在不停开花,晚上9点才散发出香味,多奇妙。从前我只觉得空间里缺点儿什么才摆植物,感受不到它们的气息,连它们死了我也只是突然才会发现,现在我觉得植物不只是装饰而已,它们好像和我在共同呼吸,即使窗外有霾,霾又算什么?”正说着话,“咕噜咕噜”,深夜里不知哪儿起了动静挺大的声响,波子说那是她正在发的豆芽。
“从这个家我还发现,原来空间不是非得大才能舒展开,原来我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靠物件来堆砌的,我也不需要用多美的物件来证明品位。在一个室内,头顶有天花板,如果你心里还装着海和山,还有天和地在这里,这样的空间才是生机勃勃的。”这样的胸襟应该离不开艺术带给波子的滋养。“在我心目中,音乐、艺术、诗歌、文学,它们都可以普度众生,像宗教一样,我愿意去供养它们。”所以,波子把家打造成一个小型艺术沙龙,举办各种读书会、茶会、室内音乐会,一方面她希望让艺术渗入社区生活,就像欧洲小镇的那种理想范式,另一方面她希望给艺术家尤其是独立音乐家提供一点儿帮助。她是一名真正的艺术信徒,还曾经拜师狂热地学习演奏马头琴。你也许很难想象,这个家还举办过容纳100人的室内音乐会,波子把家具全挪开,舞台搭在客厅,毯子铺在地上,东西不够就从邻居家里借,男女老少散落在空间各处,音乐就这样以最亲切动人的方式渗入人们的日常……我忍不住怀念起波子的客厅、波子的艺术派对。
“以前特别喜欢说‘我就这样’,现在,我在等那个自己来推翻现在的自己;以前觉得这样就是终点了,而且一开始就是冲着终点走,现在我想,肯定还有更好玩儿的,还有很多未知……”最亲爱的波子,北京会很想念你!下一站,马德里,波子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