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宋人画更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绘画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怡情悦性,更多的是强调绘画的社会文化功能,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意义。我国古代历朝的统治者经常用肖像画来褒奖功臣和圣贤佳士,宋人画《折槛图》是一幅人物故事作品,描绘的是朱云折槛的故事,表现了西汉朱云反对奸相张禹,为社稷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绘画的社会功能
绘画的功能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有三种,即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人们可以认知社会,认知人生。由于艺术作品具有再现历史、表现现实的作用,画家往往通过绘画来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通过对生动感人、富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记录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表现在,通过对画的鉴赏,人能得到正能量、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人学好,教人行善。唐代张彦远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就是“成教化,助人伦”,这种社会功能在历朝历代的传统画中都有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帝王、功臣、圣贤的描绘。据《孔子家语记载》,周代就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曹植曾说,“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这充分说明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劝诫用意。中国古人的娱乐项目很少,广为人知的有琴棋书画,可见绘画在古代文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画家通过绘画来陶冶情操,来实现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
二、《折槛图》中的爱国主义表现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国家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忠诚的表现。《折槛图》是一幅动人的故事画,画家将史实安排在御花园中,人物、山石树木构出园中之景,省略了多余的人物,虽然与史实有差距,但主题鲜明,画面感十足,将殿堂上的冲突描绘得淋漓尽致。《折槛图》描绘的是朱云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反对奸相张禹,与汉成帝在殿堂上发生冲突的情景。
据《汉书·朱云传》记载,汉成帝在位时,因为大臣张禹做过汉成帝的老师,所以被任命为丞相,并加封为安昌侯,张禹却利用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许多大臣顾忌张禹的身份,都不敢弹劾他。有一个叫朱云的小官,为人正直,轻财好义,拜得好师,官至槐里令。一天,朱云上书求见汉成帝,当着诸大臣的面,他对汉成帝说:“当今朝廷上有一位大臣,上不能为陛下分忧,下不能为黎民造福,占着高位不做事,只知道领取俸禄,欺压百姓,这样的奸臣应该被处死,请陛下赐予我尚方宝剑杀了他。”汉成帝忙问:“这个人是谁?”朱云说他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听闻后大怒,指责朱云以下犯上,诽谤大臣,罪当处死。
《折槛图》描绘的就是武士正拖着朱云,朱云不想就范,两手紧紧抱住栏杆,奋力抵抗,并与汉成帝争辩,以至槛折;画面的下方是左将军辛庆忌正为朱云求情的场景,只见他摘下官帽,叩头力保;右面坐着的是汉成帝,面色愤怒,但依旧是明君形象,在汉成帝身后的便是安昌侯张禹,画家把他的狡诈、奸佞描绘出来,与挣扎的朱云形成鲜明对比。画面的构图很有特点,因为《折槛图》是一幅故事性绘画,所以画面很有场景,通过对人物目光逼视的描绘,刻画出朱云忠心耿耿、不怕权势的神态,与张禹心怀叵测、汉成帝袒护张禹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辛庆忌的求情,汉成帝也被两位诤臣所感动,所以赦免了朱云。当宫廷来人修补朱云折断的栏杆时,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分析完这幅画的内容,再来分析一下这幅画的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南宋哪位画家的作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画家通过对朱云宁死直谏的描绘,来歌颂忠臣不畏权势,敢于为了江山社稷直言进谏的刚正不阿的爱国精神。南宋内忧外患,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其他民族的侵扰,随时面临亡国的危险,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要比普通人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汉成帝一样,在愤怒之时还能听进忠臣的进谏,画家是在通过对朱云爱国主义的表现,来呼吁所有南宋臣民,为了国家、为了大宋王朝、为了黎民百姓,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要不畏强权,敢于直谏,敢于担当,投身于建设,投身于边防。
三、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五千年文化熏陶下和长期封建统治下,它被赋予了政治说教的功能,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宋人画《折槛图》中的朱云形象是所有忠臣的形象,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就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不单单是对北宋繁荣景象的描绘,在歌舞升平、一片祥和的背后,还有引申之意——张择端是在变相地向宋徽宗进谏,繁荣社会的背后有一系列问题,如边防的漏洞、军队的建设等。宋人画《折槛图》是对英雄的歌颂,是对忠贞思想的表达,借朱云折槛来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折槛图》也给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一个触动,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爱国主义是人们的基本义务,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对祖国的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对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热爱。因此,人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公民。
(華北理工大学)
一、绘画的社会功能
绘画的功能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有三种,即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人们可以认知社会,认知人生。由于艺术作品具有再现历史、表现现实的作用,画家往往通过绘画来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通过对生动感人、富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记录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表现在,通过对画的鉴赏,人能得到正能量、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人学好,教人行善。唐代张彦远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就是“成教化,助人伦”,这种社会功能在历朝历代的传统画中都有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帝王、功臣、圣贤的描绘。据《孔子家语记载》,周代就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曹植曾说,“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这充分说明中国的传统绘画有劝诫用意。中国古人的娱乐项目很少,广为人知的有琴棋书画,可见绘画在古代文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画家通过绘画来陶冶情操,来实现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
二、《折槛图》中的爱国主义表现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国家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忠诚的表现。《折槛图》是一幅动人的故事画,画家将史实安排在御花园中,人物、山石树木构出园中之景,省略了多余的人物,虽然与史实有差距,但主题鲜明,画面感十足,将殿堂上的冲突描绘得淋漓尽致。《折槛图》描绘的是朱云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反对奸相张禹,与汉成帝在殿堂上发生冲突的情景。
据《汉书·朱云传》记载,汉成帝在位时,因为大臣张禹做过汉成帝的老师,所以被任命为丞相,并加封为安昌侯,张禹却利用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许多大臣顾忌张禹的身份,都不敢弹劾他。有一个叫朱云的小官,为人正直,轻财好义,拜得好师,官至槐里令。一天,朱云上书求见汉成帝,当着诸大臣的面,他对汉成帝说:“当今朝廷上有一位大臣,上不能为陛下分忧,下不能为黎民造福,占着高位不做事,只知道领取俸禄,欺压百姓,这样的奸臣应该被处死,请陛下赐予我尚方宝剑杀了他。”汉成帝忙问:“这个人是谁?”朱云说他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听闻后大怒,指责朱云以下犯上,诽谤大臣,罪当处死。
《折槛图》描绘的就是武士正拖着朱云,朱云不想就范,两手紧紧抱住栏杆,奋力抵抗,并与汉成帝争辩,以至槛折;画面的下方是左将军辛庆忌正为朱云求情的场景,只见他摘下官帽,叩头力保;右面坐着的是汉成帝,面色愤怒,但依旧是明君形象,在汉成帝身后的便是安昌侯张禹,画家把他的狡诈、奸佞描绘出来,与挣扎的朱云形成鲜明对比。画面的构图很有特点,因为《折槛图》是一幅故事性绘画,所以画面很有场景,通过对人物目光逼视的描绘,刻画出朱云忠心耿耿、不怕权势的神态,与张禹心怀叵测、汉成帝袒护张禹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辛庆忌的求情,汉成帝也被两位诤臣所感动,所以赦免了朱云。当宫廷来人修补朱云折断的栏杆时,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分析完这幅画的内容,再来分析一下这幅画的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南宋哪位画家的作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画家通过对朱云宁死直谏的描绘,来歌颂忠臣不畏权势,敢于为了江山社稷直言进谏的刚正不阿的爱国精神。南宋内忧外患,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其他民族的侵扰,随时面临亡国的危险,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要比普通人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汉成帝一样,在愤怒之时还能听进忠臣的进谏,画家是在通过对朱云爱国主义的表现,来呼吁所有南宋臣民,为了国家、为了大宋王朝、为了黎民百姓,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要不畏强权,敢于直谏,敢于担当,投身于建设,投身于边防。
三、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在五千年文化熏陶下和长期封建统治下,它被赋予了政治说教的功能,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宋人画《折槛图》中的朱云形象是所有忠臣的形象,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就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不单单是对北宋繁荣景象的描绘,在歌舞升平、一片祥和的背后,还有引申之意——张择端是在变相地向宋徽宗进谏,繁荣社会的背后有一系列问题,如边防的漏洞、军队的建设等。宋人画《折槛图》是对英雄的歌颂,是对忠贞思想的表达,借朱云折槛来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折槛图》也给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一个触动,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爱国主义是人们的基本义务,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对祖国的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对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热爱。因此,人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公民。
(華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