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剖析。并根据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构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农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一系列机制来解决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农村生态 农村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b)-014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和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使我国农村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的状况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据王星华[1]报道,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近一半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近岸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禽畜养殖排放的粪便和粪水总量超过17亿吨[2];垃圾年产生量1.4亿吨,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此外,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生态问题严重。因此,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现在农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来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生活性污染和生产性污染两方面组成。生活性污染是由于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造成的农村居住环境污染;生产性污染是由于农业生产污染、工业生产污染以及农村旅游业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1 生活性污染
  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急剧增加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许多不易降解的塑料袋、玻璃、物品包装材料以及破旧衣服等废弃物随处可见;许多未被利用的农副产品,如秸秆、果藤、稻草等作为废弃物随意堆放。特别是小城镇周边的农村成为生活垃圾的集散地,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2500万吨生活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每年有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随意堆放。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垃圾分布范围大、成分越来越复杂,致使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生产性污染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其生产经营模式十分落后,依旧为个体粗放式经营,多数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片面追求高产、高速,从而导致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施用,并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是化肥和农药的最大使用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化肥年使用量为4766万吨,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近一倍。同时,由于我国农村施肥结构的不合理,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30%~40%,从而造成温室气体不断增多;重金属、硝态氮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地表水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则受到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3]。其次,我国农药施用量也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930万公顷。且每年农药施用量达130万吨以上,并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却仅有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其剩余量流入水体、土壤或附着于作物表层,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再次,我国的农业残留物污染也比较严重,如农膜、秸秆等。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农膜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作物的栽培。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农膜覆盖面积已达1.8亿亩以上,每年农膜使用量达150万吨以上,使用量居世界第一,而农膜回收率却不足30%,且农膜属于非自然降解材料,可残存20年以上,残存农膜埋入土层之后,阻碍土壤水分的输送、影响种子萌发、降低根系生长,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4]。如果残膜超过一定的量,耕地将颗粒无收导致作物减产。同时,我国每年产生秸秆约为7亿吨,而还田率只有20%。大量秸秆被焚烧、抛弃,不仅污染大气和水体,而且造成可回收资源的大量浪费。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乡镇工业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重要主体。但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存在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5]。由于极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置环境保护于不顾,肆意排放工业污染物,导致农村环境恶化,已成为引起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吨,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000万吨,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人口增长以及空间扩张都远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增长与空间扩张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特别是在城市自身生态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城市更是难堪重负。为了缓解自身的生态压力,不少城市都把生态压力向农村转移,建立高生态门槛迫使高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2 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认识模糊。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农民不惜采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方式开采自然资源,追求收入短期快速增长,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样为了能够获取高额收入,农民片面地利用高施肥,高喷药的方式来提高作物产量,不仅没有带来高收入而且加速了农村环境的污染。
  2.3 政府监管不力
  从我国环保机构的设置来看,最基层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环保机构,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县级环保部门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对乡镇环保进行有效的管理。环境保护的监管不力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失察。相对于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而言,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直观,治理难度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针对大中城市环境、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工作进行监管,无暇顾及数量多、范围广的小城镇和农村环保工作。各县级环保部门人员少、资金匮乏、监管手段薄弱,很难全面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此外,政府主要以GDP指标来考核干部工作好坏,为了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大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4 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一个由农业产业化所引发的工业化阶段,诸如化工、造纸、皮革、小冶炼类企业因为难以在城镇中立足,转而纷纷进入农村。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耗高、污染重的情况,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各地农村企业呈现出多、小、散的格局,不利于工业污染集中整治。不断新增的分散化的新污染源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6]。据国家环保部门统计,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目前的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2.5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环保资金不足
  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农民行路难、通讯难、饮水难、用电难,从而增大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程度。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还导致大型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如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滞后,增大了科学种养业推广的难度。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同时,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小城镇的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滞后,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3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合理可行的生态保护机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能够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保护机制,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3.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7]。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农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帮助破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农村产业空虚化的同时,尽快转变粗放式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首先要加快乡镇工业的技术改造,加强生态净化与恢复技术的研究,以及农村经济、清洁、方便能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其次大力发展经济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生态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帮助农村地区向集约式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3.3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
  国家已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为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对于条件具备的地方,可开展“以奖促惩”的形式,奖励环境保护优秀的村庄和个人,提高农民环保的积极性。
  3.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同时,把农村环保成果纳入干部任命考核机制,增强基层干部的环境监测意识。
  3.5 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建议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3.6 建立科技支撑机制
  保护农村环境要加强适用于农业自然条件、资源特点、生产特点以及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相配套的环境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搭建农业环保科技专业的研究平台,建立有利于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和运用,努力做到“科技下乡、示范到户、运用到田”,促进农业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农村环保科技人才,建立农村科技人才库,制定农村环境科技创新成果作为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环保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
  3.7 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制定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章,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进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新的环保政策与相关要求,包括制定有机肥生产、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国家应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实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奖惩机制,设立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基金,专项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星华,王炳超.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2] 吴雪.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初探[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 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N].江苏经济报,2006(7).
  [4] 谭湘萍.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村镇[J].新农村.2010(5).
  [5] 刘秉政.甘肃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政策[J].甘肃农业,2000(2).
  [6] 尹延庆.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7] 叶进,周宏彬.构建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微[J].新农村建设,2009(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逐渐应用到生活和工程的各个领域中,在火力发电厂中也不例外,电气控制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火力发电厂的发展,本文将就火力发电厂的电气控制及保护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火力发电;电气控制;保护;发展  1 火力发电厂电气控制的概况  1.1 建设模式,目前来说,在我国的火力发电厂中通常电器控制室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主控室和单元控制室,采用主控制室的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杭州闸口以上集水面积为41959.0km^2。钱塘江干流在建德市梅城至东江嘴的河段称富春江。根据富春江1997年和2002年的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对富春江桐庐镇至
自2001年开始,长江三峡库区滑坡及崩塌防治工作全面展开,到2004年,三峡工程库区221个滑坡与崩塌体的勘察与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已全部完成,部分已完成防治工程的初步设计
在职业中学数控教学中,使用自制教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结合教学实践,例谈自
针对东井9#煤底部有本溪灰岩和奥陶系灰岩两层灰岩的特殊赋存状态以及煤层自燃发火期短的特点,采取提前全面改造本溪灰岩为隔水层的防治水研究和巷道喷涂粘土水泥浆、工作面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轮胎使用寿命的因素,阐述合理使用轮胎的方法。同时通过分析轮胎在高速行驶中爆胎的原因,提出爆胎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轮胎使用 爆胎预防  中图分类号:U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b)-0051-02    众所周知轮胎消耗费用在汽车运输成本中占15%左右。合理使用轮胎,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在降低运输成本和保障汽车正常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也迎来了发展期。为了更好地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壮大,必须对近几年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实际工作提供宝贵经验。本文以近几年来引用频率较高的分析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的期刊论文为基准,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各高频词之间存在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最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进行确
城市道路排水对于道路使用寿命的长短有很大影响。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城市道路排水技术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证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 要:随着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进程中建筑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建筑中的电气火灾报警系统作为新兴的自动化系统在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火灾这类灾难性极强的事故来说,一个有效的报警系统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损失,保障人身安全,本文讲究建筑电气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进行相关探析。  关键词:建筑电气;自动报警;设计;研究;规范  1 建筑电气火灾常见原因  电气火灾的形成有两种原由,一种是过热型
摘 要:我国公路部门或铁路部门室内常用的确定路基填料及路面基层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的方法是重型击实法,相应测定其技术指标的试件成型方式是静压法。重型击实方法是在室内通过施加冲击荷载对被压材料进行压实,静压法成型试件的方法与静力压路机滚压机理相同[1~4]。但对于台背与沟槽管线处路基回填场合,受施工条件限制,大型压实机械无法进入回填区域以及压实死角部位,填土压实质量很难保证,只能采用小型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