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感动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感动,人们想到的是什么?要哭!是,是要哭,这的确是表现人们被感动的一种方式。但现在更多人不是因为感动而哭泣,而是哭泣是为了表示自己被感动了。哭泣便成了感动的形象代言人,并且地位不可动摇。
  为何感动会沦落到与哭一个级别呢?看看当今社会,人情味越来越淡漠,人们真的诠释了那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
  近几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原因在于前几年这样一个传播正能量的节目被揭出了黑料,传闻节目中有一半观众是被雇来专门哭的。虽然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让人甚觉可信度不高,但我认为,这传闻一定是在某一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
  同时,社会的舆论也在这条歧途上愈走愈远。《唐山大地震》的导演曾评价看此片不哭的人都不能称作人,于是大批观影者看完后都发现自己享受了“非人”的待遇。而影片《孔子》更是以观影者中哭的人数的比例作为宣传影片价值的依据。用眼泪来为自己贴上“感动”的标签,无疑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些制作人已将自己的作品降到了芥末的水准,同时也拖上感动一起下水。
  一些人面对镜头,或许是为了维护自己那可笑的形象,又或许是出于社会的某些需要,他们用眼泪作为糖衣包裹住自己那丑陋的心灵,留下几滴虚伪的眼泪后潇洒地扬长而去。“只流泪,不做事”,拿眼泪掩盖真相,用眼泪绑架感动,感动又将何去何从呢?
  哭可以表示感动,但感动一定要哭吗?《超级演说家》节目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乡村医生马丽,她刚大学毕业时看过一位在深山支教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的自传,颇受感动,但她并没有流泪,而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投身于大山,一待就是二十年,用自己所有的努力和坚持诠释感动的全部内涵。感动,需要感知,需要触动,需要你无私的付出和无畏的献身。
  我也并非认定感动的泪水都是虚情假意,只是不要在感动和泪水之间那種原本自然而又单纯的关系上套上利益的枷锁。眼泪是感动的自然流露。感动从不差那几滴廉价的眼泪,感动只能用每个人拼搏的汗水去捍卫。
  救救感动吧!
  (指导教师:陈乃香/编辑:李跃)
  对于社会热门话题“感动”,作者没有去解释何为感动,而是借鉴了鲁迅的“救救孩子”,发出了“救救感动”这样的呼声,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文章不足之处:从表述上,列举的几个事例没说透彻,建议正面事例多举一些。从内核上,作者呼号的是感动之后应该做实事,而不让感动流于形式和表面,如何更好地表达感动,让感动转化成向上之力。而哭是一种情绪传达,感动后的自然流露,两者不能等同,这其中的差异需要点明,不然有偷换概念之嫌。
其他文献
老家的后街过了晚饭时间便热闹起来,夜市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都是些小摊,在路旁铺成弯弯的两排,到现在还鲜活在我记忆中的是一个卖发饰的小摊。这是一个平凡的小摊,用一块老旧的麻布垫底,摆放了几排手工发饰,支着一根木头,上面系一颗灯泡,末了拴上一面镜子。摊主是个风尘仆仆的女人,衣服和头发却一丝不苟,她同那面镜子一样,时间在边框上打磨出了暗色的痕迹。照镜子时映出的不是一张讨喜的脸,时间的流转改变了青春
何凤山广场  你一定看过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在中国,也有一位辛德勒式的人物,他叫何凤山。在1938年-1940年担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他顶住各方面压力,向数千名犹太人签发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面临绝境的他们免遭纳粹屠杀。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曾评价何凤山:“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2018年3月15日,以何凤山先生命名的“何凤山小广场”在米兰落成揭牌。这是意大利首次使用华人名字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事业有成者,大多谦逊、低调,并不把自家太当回事。贝多芬说自己“只学会了几個音符”;富兰克林业绩显著,获百余个荣誉学位和头衔,墓碑上只刻着他自撰的一句话“印刷工富兰克林之墓”;吴昌硕自称在篆刻上“略窥门径”;宫崎骏宣布退休时说:“我只是一个小镇工场的老爷爷。”启功当年坚拒央视《东方之子》栏目的采访,“我不够你们的档次,我最多是个东方之孙。”低调者多沉潜,力求“一点上知道一切”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
林语堂: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名作简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本书以轻快温厚的笔调记述了苏轼自眉山开封,一路贬向杭州、黄州、惠州等地的跌宕起伏的人生。除了择要采用信札、便条、敕令、诗文、文献等史实性材料外,作者还以讲故事并作微点评的形式,展现苏东坡集“儒释道”三家于一体、通体豪迈旷达的精神风貌,既有可读性,又有耐思性。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同样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们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针对这样一段材料,我们来看下面的两篇作文。  潘子健同学的文章纯用说理,每一小节基本是对诗歌某一句的阐释,可以视作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这不失为一种考场构思文章的好办法。作文材料都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逻辑结构,只要把材料里的道理说透,就能成就佳作。  尤
著名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去世,享年89岁。  余光中的诗是较早为大陆所引进的台湾文学之一。1928年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所有动荡。1952年,余光中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台湾、美国与香港之间任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评论,也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著作。  在台湾诗坛,余光中称得上是一位巨匠。他与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等当时文坛上活跃的青年诗人们,共
自然万物自有其规,遵循不违背,此曰“守”;天地众生亦必有其变,革新不墨守,此曰“破”。守与破并非针锋相对,追求和谐与发展的道路上,必要守之,破之。  守之,然后能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便是“守”的重要性。达·芬奇以苦练画鸡蛋的方式,守着绘画艺术的基础,之后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对于个人尚且如此,对于国家则更为重要。我国历经百年沧桑屹立至今,是因为守住了中华文化传统,承继了中华精神血脉
说到朋友圈,不禁让我想到《偷书贼》中莉赛尔在战乱中每晚手抱掘墓工人手册的情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莉赛尔满怀丧弟的苦痛,用书帮助了身边许多同样承受苦难的犹太人、街坊邻居,安慰每颗惶惶不安的心的同时也构建了战乱阴霾下鲜有的朋友圈。当人性中的善成为吉光片羽,朋友圈展现出了强大的捍卫力与鼓舞力。  朋友圈来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圈子文化,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向外不断扩展的圆,直至与他人的圆产生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时代,吃快餐、乘快车、收快递、住快捷酒店,穿衣也流行“快时尚”。在这种一味“求快”的思维支配下,一切都和速度直接挂钩。  成才要快。自从做了妈妈,北京某出版社员工李菁将全部心思放在孩子的学习上:1岁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还有钢琴、国学、绘画、游泳……尚未上学,孩子就被送上“成才”快车,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调查显示,城市里3至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育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