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媒体交流年、数字经济合作年之后,中国—东盟将2021年定为了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双方将合作主题放在了“可持续发展”上,除了对当前发展挑战的关切,或许也有着一份对未来关系的美好期许。
回望来路,今天的中国—东盟关系与30年前有哪些变与不变;展望前途,要实现中国—东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双方该关注什么;聚焦当下,中国—东盟在可持续发展合作方面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这是迈入“而立之年”的中国—东盟对话关系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想要找寻的答案。
30年里的那些“变”与“不变”
“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到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从2020年中国—东盟历史性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到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守望相助,中国—东盟关系一路走来,可以说是非常辉煌的。”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广西社科院研究员古小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感慨道,“当前,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甚至与中美、中俄、中欧关系并列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四组关系。”
在古小松看来,纵览30载,东盟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东盟双方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具体来看,中国—东盟进一步增信释疑,互信程度有所提升,关系变得越来越友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跟越南、老挝还要加个‘好同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谈到30年来,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变化”,古小松这样说道。
然而,当今世界面临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东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发展格局以及自身实力都与30年前截然不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变化在所难免。但好在,纵使世事风云变幻,中国—东盟关系中总有一些东西未曾改变。
那是中国—东盟始终山水相连的邻里关系没有变;是中国睦邻友好、平等互信,始终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和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没有变;是双方依旧希望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我在2008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展望2020年的中国—东盟关系》,里面提到了一个双方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将是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多的。”古小松说,“现在看来,这种友好的大趋势也没有变。”
总结是为了回顾过去,但意义却指向明天。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30年里,这些“变”与“不变”是成果、是经验,更是双方关系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质升级的铺垫。
对话关系也要“可持续发展”
在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张家寿看来,自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拓展。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以及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巩固既有成效,在危机中抓住新机遇,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将是关键词。
为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张家寿认为首要还是得增进互信,加强对话交流,消除认识上的差异,在一些产业领域的发展上达成共识。
在经贸合作方面,要继续保持合作的高位增长,双方需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产品结构,增强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对彼此的诉求给予更多关切。“双方贸易要迈向高质量发展,可以聚焦数字技术的应用。”张家寿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打破物理隔离,维持贸易正常化运转的一个较好解决途径。数字经济将是推动中国—东盟未来合作的新亮点、新引擎,而这也符合东盟向工业4.0转型的需要。”
“经济始终是一个基础的东西,中国—东盟还是要继续夯实这一基础,努力实现双方既定的一些贸易合作目标。此外,借助‘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需要把一些项目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当地人民。”古小松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了不小挑战,例如,近两年因为疫情,双方线下的人文交流几乎搁置,未来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双方需要在恢复商贸往来、人文交流方面下些功夫。
最后,从地区和平稳定的长远发展来看,古小松认为中国—东盟还需管控好南海局势,继续通过友好协商管控海上分歧,坚定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警惕防范外部势力挑拨干涉。从而让南海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不回避分歧,更重视合作,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将走上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聚焦可持续发展合作,中国—东盟能做些什么?
中国—东盟关系要走得长远离不开他们各自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与东盟都已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纳入了自己的顶层设计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东盟加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可谓恰逢其时。
在2021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中,双方迎来良好开局,从一季度东盟依旧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到3月底4月初东盟四国外交部长集体访华引发舆论热议,中国—东盟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基础扎实、氛围良好。
在此基础上,古小松认为,2021年中国—东盟的当务之急还是要集中力量开展抗疫合作,保障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中国可能需要在抗疫物资、人员、技术上进一步支持东盟国家渡过难关。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应该支持东盟国家把环境保护好,在产能合作上讲求可持续性。我们可以重点依托澜湄合作机制,在其框架下开展一些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合作。”古小松表示,在减贫脱困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与东盟国家分享,包括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等,中国可以与东盟国家,特别是新东盟国家在这些方面探索更多合作可能。
此外,“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年底,中老铁路即将通车,中国—东盟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综合开发的潜力,关注它们对双方合作格局的深遠影响。
而立之年,未来可期。无论是探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的未来,还是把握合作主题的当下,直面“可持续发展”之问,中国—东盟都将用行动交付自己满意的答卷。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回望来路,今天的中国—东盟关系与30年前有哪些变与不变;展望前途,要实现中国—东盟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双方该关注什么;聚焦当下,中国—东盟在可持续发展合作方面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这是迈入“而立之年”的中国—东盟对话关系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想要找寻的答案。
30年里的那些“变”与“不变”
“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到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从2020年中国—东盟历史性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到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守望相助,中国—东盟关系一路走来,可以说是非常辉煌的。”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广西社科院研究员古小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感慨道,“当前,中国—东盟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甚至与中美、中俄、中欧关系并列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四组关系。”
在古小松看来,纵览30载,东盟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东盟双方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具体来看,中国—东盟进一步增信释疑,互信程度有所提升,关系变得越来越友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跟越南、老挝还要加个‘好同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谈到30年来,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变化”,古小松这样说道。
然而,当今世界面临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东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发展格局以及自身实力都与30年前截然不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变化在所难免。但好在,纵使世事风云变幻,中国—东盟关系中总有一些东西未曾改变。
那是中国—东盟始终山水相连的邻里关系没有变;是中国睦邻友好、平等互信,始终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和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没有变;是双方依旧希望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我在2008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展望2020年的中国—东盟关系》,里面提到了一个双方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将是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多的。”古小松说,“现在看来,这种友好的大趋势也没有变。”
总结是为了回顾过去,但意义却指向明天。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30年里,这些“变”与“不变”是成果、是经验,更是双方关系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质升级的铺垫。
对话关系也要“可持续发展”
在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张家寿看来,自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拓展。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以及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巩固既有成效,在危机中抓住新机遇,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将是关键词。
为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张家寿认为首要还是得增进互信,加强对话交流,消除认识上的差异,在一些产业领域的发展上达成共识。
在经贸合作方面,要继续保持合作的高位增长,双方需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产品结构,增强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对彼此的诉求给予更多关切。“双方贸易要迈向高质量发展,可以聚焦数字技术的应用。”张家寿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打破物理隔离,维持贸易正常化运转的一个较好解决途径。数字经济将是推动中国—东盟未来合作的新亮点、新引擎,而这也符合东盟向工业4.0转型的需要。”
“经济始终是一个基础的东西,中国—东盟还是要继续夯实这一基础,努力实现双方既定的一些贸易合作目标。此外,借助‘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需要把一些项目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当地人民。”古小松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了不小挑战,例如,近两年因为疫情,双方线下的人文交流几乎搁置,未来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双方需要在恢复商贸往来、人文交流方面下些功夫。
最后,从地区和平稳定的长远发展来看,古小松认为中国—东盟还需管控好南海局势,继续通过友好协商管控海上分歧,坚定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警惕防范外部势力挑拨干涉。从而让南海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不回避分歧,更重视合作,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将走上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聚焦可持续发展合作,中国—东盟能做些什么?
中国—东盟关系要走得长远离不开他们各自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与东盟都已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纳入了自己的顶层设计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东盟加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可谓恰逢其时。
在2021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中,双方迎来良好开局,从一季度东盟依旧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到3月底4月初东盟四国外交部长集体访华引发舆论热议,中国—东盟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基础扎实、氛围良好。
在此基础上,古小松认为,2021年中国—东盟的当务之急还是要集中力量开展抗疫合作,保障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中国可能需要在抗疫物资、人员、技术上进一步支持东盟国家渡过难关。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应该支持东盟国家把环境保护好,在产能合作上讲求可持续性。我们可以重点依托澜湄合作机制,在其框架下开展一些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合作。”古小松表示,在减贫脱困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与东盟国家分享,包括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等,中国可以与东盟国家,特别是新东盟国家在这些方面探索更多合作可能。
此外,“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年底,中老铁路即将通车,中国—东盟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综合开发的潜力,关注它们对双方合作格局的深遠影响。
而立之年,未来可期。无论是探讨中国—东盟对话关系的未来,还是把握合作主题的当下,直面“可持续发展”之问,中国—东盟都将用行动交付自己满意的答卷。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