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订本科专业规范是专业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处理好规范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分层、分类指导。制订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坚持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规范,应当着重抓好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论和基本技能训练三个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关键词:专业规范;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对经济学类专业规范进行扎实系统的研究,科学制订经济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有利于经济学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可以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建设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促进经济学类专业建设的发展。
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是专业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处理好专业规范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一、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建设原则
21世纪高等教育发生的重大变化,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改革潮流不断深化。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用国际化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搭建既符合国际化规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国际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现有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强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海外学习空间,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的中国人。
(2)信息化战略
实施信息化战略,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坚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管理,切实加强管理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全面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具有各校特色的网络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教育效率和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
(3)一体化战略
实施一体化战略,要坚持产学研一体化,走出象牙塔,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己任,拓展素质,学以致用;坚持经济、社会、教育一体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企业、社会的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2.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
计划经济时代,相当一部分高等财经院校由原中央有关部委所属,设置的专业大都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在各自领域均有良好基础,有些已经形成了比较优势和学科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行重大调整,绝大部分中央有关部委所属的高等财经院校转变为由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在这样的形势下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必须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1)专业建设与发展必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按照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对接水平。
(2)专业建设与发展必须为行业发展建设服务
坚持进一步依托行业优势,积极发展高等财经院校中为行业服务设置的相关专业,有意识地引导并促进这些专业与学校其他新兴专业适度结合,发展创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保持或增加与行业领域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这些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所具备的独特的竞争优势,着力提升这些专业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在强调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促使行业的历史性积淀为这些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奠定基础,力争成为高等财经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3.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一般认为,学科是一个按照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而专业则是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依托相关学科,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的。专业处于学科体系和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可以设置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可能涉及不止一门而是若干门学科。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作基础,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从这样的特点出发,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1)坚持专业建设必须以强有力的学科基础作为支撑
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概括出专业的基本理论,依据学科基础明确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将学科建设所形成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尽快渗透到教学当中,将其及时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新为教学内容,固化为特色教材。
(2)专业建设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不断变化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生明确的就业导向相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设计并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为学生搭建宽厚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
(3)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交叉性和复合性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逐步拓宽专业面向,设计出更多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积极进行复合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加强能力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的“专业链”,造就市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4)按照学科基础、根据职业需求来建设专业
不仅要考虑市场是否需要,而且要考虑专业的特色和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内功与外功、内在素质与外显能力、就业率与就业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专业改造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建设内容
我们认为,专业规范主要是指专业教育课程的规范,要加强专业规范建设,应当着重抓好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1.专业基本知识规范
(1)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
经济学本科专业基本知识规范可以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一种指导思想,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指导经济学类本科基本理论的课程设置和各种专业教学活动。两种知识体系,就是遵循改革开放的要求,在经济学专业基本理论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同时,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让学生开阔 视野,懂得并能够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进一步说,“一种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指导思想应当同时渗透到两种知识的教学之中,对两种经济学知识都起统帅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应当是两个或者三个相互割裂的板块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善于吸收这些知识中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一般机制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经验的有用成分。
尽管对于如何表述“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怎样看待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学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论,但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8门核心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必修课程、以“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为总体框架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教育部决策提供参考。”
(2)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基本知识的规范要具体体现到课程体系的规范和建设,而课程体系是一个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内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识教育课程承担着奠定各专业学生所应有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政治、业务、自然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公共技能(外语、计算机、写作能力等)的功能,因此,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它能否真正使学生在更高的平台上学好专业教育课程,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学科大类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对于各专业的学生具有普遍的基础准备和人文修养意义。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主干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基础是由上述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所共同铺垫的,或者反过来说,它要求上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往单一的、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专业需要为逻辑的过于窄、深、专的课程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实际需要,企图要求4年学习的知识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辈子“够用”,已经变得既无意义又无可能。因此,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扬弃、有创新,整体优化经济学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根据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扩大各专业之间通用的基础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打好扎实宽厚的基础,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适应性和竞争力。其次,贯彻“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机会,逐步推行、完善“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三,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为学生柔性设置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开设各类各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扩大弹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反映学科之间联系和渗透的综合课程,以整体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则按模块设置,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不断进行变换组合。第五,推行多种知识技能证书制度,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应用领域,提升知识融通能力、迁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整体推进复合型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
按照上述思路形成的经济学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构成。其中,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又分别由若干门理论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课程、管理学以及法学课程组成,专业主干课则由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具有各专业显著特色的若干门课程组成。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完全相同的,区别仅在于专业主干课程不同,这就为学生两年后在学科大类中重新选择专业。即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
2.专业基本方法论训练规范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抽象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要求对经济关系的本质进行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做出评价,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经济学各门学科近年来在研究方法上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是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反映了经济学的这种新要求。因此,按照“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为总体框架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要求,这三种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类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方法论。
(1)抽象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在研究经济现象中的具体运用。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一个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该过程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撇开次要因素,从中找出最基本、最一般、最主要的因素,综合其内在的必然联系,阐述经济范畴,揭示经济规律;另一个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也就是依据前一过程的结果,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开始,遵循由简单上升到复杂的思维过程,建立逻辑联系,把在本质上被认识了的具体再现出来,从本质到现象在整体上揭示出经济运动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分析方法体现了客观经济事物本身的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学习和掌握抽象分析法,有利于培养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
(2)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基于哲学层次的研究方法,如科学主义、证伪主义与证实主义等;基于方法论角度的研究方法,如演绎法与归纳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基于经济理论层次的具体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认为,要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首先必须揭示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正确回答客观事实是怎样的,而这正是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达到的。因此,学习和掌握实证分析方法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必须对客观经济现象的好与坏,以及应该是什么做出判断,因而不可能完全摆脱规范分析。所以,在经济学的 研究中应该把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3)计量统计方法
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是对经济计量方法和经济统计方法的总称。经济计量方法以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以回归模型和时序模型为基本框架,验证经济理论的定量描述,揭示经济数据的内在联系,开展经济规律的实证研究,预测经济运动的发展趋势。经济统计方法实际上是对统计认识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统计认识从观测开始,由观测获得描述事实的数据,然后通过归纳发现客体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最后演绎出预见和解释。如果预见和解释被证实,统计规律性也就被确证。统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统计推断法和统计模型法等,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也是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分析手段。
3.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规范
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还应当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等三方面的要求。
(1)国际化专业基本技能
国际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与思维,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趋势。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专业为例,毕业生除了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方针政策,还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技能:
①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具有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②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较强的商务谈判能力,掌握必要的国际交往礼仪知识;
③在实际应用层面上熟悉进出口交易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了解进出口交易磋商和合同履行的基本过程,真正能够独立从事具体涉外经济工作。
(2)信息化专业基本技能
信息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熟练运用各类企业商务管理、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进行各类经济分析。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和统计学专业为例,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技能:
①要求获得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能熟练地使用一种高级语言或数据库语言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②熟知贸易信息化基本运作过程,具备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实务的技能,能够独立使用和维护网上采购系统,熟悉各项网上银行业务,熟知企业网站的建站过程,能够熟练进行各类网络广告业务的管理工作。
③掌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统计的基本技能,具备市场调查技能、质量控制技能和证券分析技能,能够熟练运用SPSS、马克威等国内外统计软件系统搜集和处理各类数据。
(3)一体化专业基本技能
一体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解决问题为己任,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我校统计学专业为例,在加大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训练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专门的类别选修课,加大统计学在各领域具体应用的教学力度,训练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各类统计技能。从我校实践的结果看,虽然统计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考上公务员的人数也逐年增加。2003年以来每年考上各级公务员的比例都在20%左右,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职业转换也十分容易。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统计工作,而且在会计、金融、投资分析、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众多行业也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且有发展后劲,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本文起草过程中,本校部分院系负责人、有关专家如何干强教授、崔向阳博士等提供了相关材料,在此一并感谢)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关键词:专业规范;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对经济学类专业规范进行扎实系统的研究,科学制订经济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有利于经济学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可以为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建设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促进经济学类专业建设的发展。
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是专业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处理好专业规范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一、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建设原则
21世纪高等教育发生的重大变化,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改革潮流不断深化。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用国际化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搭建既符合国际化规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国际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现有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招聘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强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海外学习空间,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的中国人。
(2)信息化战略
实施信息化战略,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坚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管理,切实加强管理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全面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具有各校特色的网络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教育效率和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
(3)一体化战略
实施一体化战略,要坚持产学研一体化,走出象牙塔,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己任,拓展素质,学以致用;坚持经济、社会、教育一体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与企业、社会的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2.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
计划经济时代,相当一部分高等财经院校由原中央有关部委所属,设置的专业大都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在各自领域均有良好基础,有些已经形成了比较优势和学科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行重大调整,绝大部分中央有关部委所属的高等财经院校转变为由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在这样的形势下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必须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与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1)专业建设与发展必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按照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对接水平。
(2)专业建设与发展必须为行业发展建设服务
坚持进一步依托行业优势,积极发展高等财经院校中为行业服务设置的相关专业,有意识地引导并促进这些专业与学校其他新兴专业适度结合,发展创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保持或增加与行业领域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这些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所具备的独特的竞争优势,着力提升这些专业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在强调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促使行业的历史性积淀为这些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奠定基础,力争成为高等财经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3.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一般认为,学科是一个按照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而专业则是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依托相关学科,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的。专业处于学科体系和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可以设置若干个专业;一个专业可能涉及不止一门而是若干门学科。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作基础,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从这样的特点出发,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1)坚持专业建设必须以强有力的学科基础作为支撑
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概括出专业的基本理论,依据学科基础明确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将学科建设所形成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尽快渗透到教学当中,将其及时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新为教学内容,固化为特色教材。
(2)专业建设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不断变化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生明确的就业导向相结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设计并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为学生搭建宽厚的基础知识与扎实的专业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
(3)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交叉性和复合性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逐步拓宽专业面向,设计出更多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积极进行复合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加强能力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的“专业链”,造就市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4)按照学科基础、根据职业需求来建设专业
不仅要考虑市场是否需要,而且要考虑专业的特色和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内功与外功、内在素质与外显能力、就业率与就业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专业改造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高等财经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建设内容
我们认为,专业规范主要是指专业教育课程的规范,要加强专业规范建设,应当着重抓好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
1.专业基本知识规范
(1)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
经济学本科专业基本知识规范可以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一种指导思想,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指导经济学类本科基本理论的课程设置和各种专业教学活动。两种知识体系,就是遵循改革开放的要求,在经济学专业基本理论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同时,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让学生开阔 视野,懂得并能够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进一步说,“一种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种指导思想应当同时渗透到两种知识的教学之中,对两种经济学知识都起统帅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应当是两个或者三个相互割裂的板块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善于吸收这些知识中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一般机制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经验的有用成分。
尽管对于如何表述“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怎样看待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学界仍然存在一些争论,但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8门核心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必修课程、以“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为总体框架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教育部决策提供参考。”
(2)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基本知识的规范要具体体现到课程体系的规范和建设,而课程体系是一个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内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识教育课程承担着奠定各专业学生所应有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政治、业务、自然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公共技能(外语、计算机、写作能力等)的功能,因此,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它能否真正使学生在更高的平台上学好专业教育课程,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学科大类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对于各专业的学生具有普遍的基础准备和人文修养意义。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专业主干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基础是由上述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所共同铺垫的,或者反过来说,它要求上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往单一的、过分强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专业需要为逻辑的过于窄、深、专的课程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实际需要,企图要求4年学习的知识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辈子“够用”,已经变得既无意义又无可能。因此,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扬弃、有创新,整体优化经济学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根据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扩大各专业之间通用的基础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打好扎实宽厚的基础,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适应性和竞争力。其次,贯彻“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机会,逐步推行、完善“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三,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为学生柔性设置灵活多样的选择空间,开设各类各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扩大弹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反映学科之间联系和渗透的综合课程,以整体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则按模块设置,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不断进行变换组合。第五,推行多种知识技能证书制度,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应用领域,提升知识融通能力、迁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整体推进复合型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
按照上述思路形成的经济学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构成。其中,学科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又分别由若干门理论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课程、管理学以及法学课程组成,专业主干课则由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具有各专业显著特色的若干门课程组成。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完全相同的,区别仅在于专业主干课程不同,这就为学生两年后在学科大类中重新选择专业。即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
2.专业基本方法论训练规范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抽象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要求对经济关系的本质进行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对事物的好坏做出评价,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经济学各门学科近年来在研究方法上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是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反映了经济学的这种新要求。因此,按照“一个指导思想,两种知识体系”为总体框架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要求,这三种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类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方法论。
(1)抽象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在研究经济现象中的具体运用。它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一个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该过程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撇开次要因素,从中找出最基本、最一般、最主要的因素,综合其内在的必然联系,阐述经济范畴,揭示经济规律;另一个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也就是依据前一过程的结果,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开始,遵循由简单上升到复杂的思维过程,建立逻辑联系,把在本质上被认识了的具体再现出来,从本质到现象在整体上揭示出经济运动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分析方法体现了客观经济事物本身的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学习和掌握抽象分析法,有利于培养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
(2)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基于哲学层次的研究方法,如科学主义、证伪主义与证实主义等;基于方法论角度的研究方法,如演绎法与归纳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基于经济理论层次的具体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认为,要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首先必须揭示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正确回答客观事实是怎样的,而这正是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达到的。因此,学习和掌握实证分析方法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必须对客观经济现象的好与坏,以及应该是什么做出判断,因而不可能完全摆脱规范分析。所以,在经济学的 研究中应该把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3)计量统计方法
现代经济计量与统计方法是对经济计量方法和经济统计方法的总称。经济计量方法以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以回归模型和时序模型为基本框架,验证经济理论的定量描述,揭示经济数据的内在联系,开展经济规律的实证研究,预测经济运动的发展趋势。经济统计方法实际上是对统计认识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统计认识从观测开始,由观测获得描述事实的数据,然后通过归纳发现客体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最后演绎出预见和解释。如果预见和解释被证实,统计规律性也就被确证。统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统计推断法和统计模型法等,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也是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分析手段。
3.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规范
经济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还应当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等三方面的要求。
(1)国际化专业基本技能
国际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与思维,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新趋势。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专业为例,毕业生除了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和我国的对外贸易方针政策,还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技能:
①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水平考试,具有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②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较强的商务谈判能力,掌握必要的国际交往礼仪知识;
③在实际应用层面上熟悉进出口交易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了解进出口交易磋商和合同履行的基本过程,真正能够独立从事具体涉外经济工作。
(2)信息化专业基本技能
信息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熟练运用各类企业商务管理、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进行各类经济分析。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和统计学专业为例,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技能:
①要求获得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能熟练地使用一种高级语言或数据库语言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②熟知贸易信息化基本运作过程,具备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实务的技能,能够独立使用和维护网上采购系统,熟悉各项网上银行业务,熟知企业网站的建站过程,能够熟练进行各类网络广告业务的管理工作。
③掌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经济统计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统计的基本技能,具备市场调查技能、质量控制技能和证券分析技能,能够熟练运用SPSS、马克威等国内外统计软件系统搜集和处理各类数据。
(3)一体化专业基本技能
一体化专业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解决问题为己任,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以我校统计学专业为例,在加大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训练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专门的类别选修课,加大统计学在各领域具体应用的教学力度,训练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各类统计技能。从我校实践的结果看,虽然统计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考上公务员的人数也逐年增加。2003年以来每年考上各级公务员的比例都在20%左右,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职业转换也十分容易。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统计工作,而且在会计、金融、投资分析、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众多行业也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且有发展后劲,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本文起草过程中,本校部分院系负责人、有关专家如何干强教授、崔向阳博士等提供了相关材料,在此一并感谢)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