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合作学习.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实验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所谓创设实验化情境,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可操作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启发下去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同时促进同学之间有效合作学习.
例如,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的道具:一张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三角形纸片,五根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12cm、7cm的木棒,一张实验报告单.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
(1)取一条木棒使其长为三角形纸片一边的长(如取10cm的木棒),再取两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两边都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只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
(2)取两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两条边的长度(如取10cm、13cm的木棒),再取一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一边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观看思考回答(只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能重合).
(3)取三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三边的长度,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果: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够重合.
完成实验报告单,以4人小组为一个单位,讨论实验的结论,选出代表发表结论.然后笔者再次请同学们探索:三边长度发生变化结论是否还成立?
点评:有不少问题,看上去非常简单,但通过同学们实验、探究可以使它更具开放性,学生经过合作探究也更能理解.
二、创设活动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把问题情境活动化,是让学生完全投身到活动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说、做、听、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对于促进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十分有利.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设计这样生活化情境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引导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m,比30层楼(每层3m)还要高.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主要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会倍感亲切,更有激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时,教师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1张长方形的桌子可坐6人,按下列要求将桌子拼在一起.(1)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n张桌子呢?(2)一家餐厅有4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每5张拼成1张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这时,教室里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都非常高.对学习有困难小组,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地解决了问题.
点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接纳别人,欣赏同伴,彼此信任,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创设问题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开放平台,让他们在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中发展自我,表现自我、从而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达到“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思考”.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能够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发智力,同时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學质量不断提高.
一、创设实验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所谓创设实验化情境,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可操作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启发下去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同时促进同学之间有效合作学习.
例如,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的道具:一张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三角形纸片,五根边长分别为13cm、10cm、8cm、12cm、7cm的木棒,一张实验报告单.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
(1)取一条木棒使其长为三角形纸片一边的长(如取10cm的木棒),再取两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两边都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只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
(2)取两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两条边的长度(如取10cm、13cm的木棒),再取一根木棒,长度与三角形纸片另一边不相等,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观看思考回答(只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能重合).
(3)取三根木棒使其长分别等于三角形纸片三边的长度,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果: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够重合.
完成实验报告单,以4人小组为一个单位,讨论实验的结论,选出代表发表结论.然后笔者再次请同学们探索:三边长度发生变化结论是否还成立?
点评:有不少问题,看上去非常简单,但通过同学们实验、探究可以使它更具开放性,学生经过合作探究也更能理解.
二、创设活动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把问题情境活动化,是让学生完全投身到活动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说、做、听、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对于促进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十分有利.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设计这样生活化情境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引导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m,比30层楼(每层3m)还要高.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主要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会倍感亲切,更有激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时,教师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1张长方形的桌子可坐6人,按下列要求将桌子拼在一起.(1)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n张桌子呢?(2)一家餐厅有4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每5张拼成1张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这时,教室里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都非常高.对学习有困难小组,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地解决了问题.
点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接纳别人,欣赏同伴,彼此信任,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创设问题化情境,促进合作化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开放平台,让他们在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中发展自我,表现自我、从而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达到“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思考”.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能够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发智力,同时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學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