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安泰河,将三坊七巷和朱紫坊连接起来,也将这个中国不多见的明清古建筑群静静揽在怀中,它孕育了影响近代中国的数十位硕儒名贤,也润泽着众多生长于斯的奇花异木。
历史,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古厝故事,古厝中的老物件,古厝中的花木,件件、桩桩都让人心驰神往,怦然心动。我最爱的还是坊巷深处陪伴古厝的花木,它们是古厝的生命符号,是古厝的灵魂与见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它们的美惊艳了时光,也让我们常常迷失在时光里。
跳舞楼与流苏王
每年4月,三坊七巷衣锦坊41号百年老流苏开花的讯息,总是牵动榕城万千爱花人的心。福州市区有四棵百年流苏,两棵在英才辈出的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一棵在书声琅琅的第十六中学,一棵在鼓西路卧湖新苑小区。衣锦坊的这棵流苏,大半个“身子”探出墙外,路人皆可赏之。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西花厅庭院里的流苏,如深宫后妃,不肯轻易抛头露脸,年年探花,不见其面,只能在“宫墙”外踮脚伸脖,寻芳觅踪。
从通湖路往衣锦坊行走,百多米,转角就能邂逅这棵久负盛名的“流苏王”。巷陌外游人如织,深巷内却安详静谧。数根交错的虬枝从墙内斜逸横出,悬臂露爪,如飞龙在天。枝梢冒着簇簇白花,似千万个冰凌绽开,又似千重云雪。4月花開如雪,是流苏别名“四月雪”的由来。
流苏树是木樨科流苏树属落叶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血统高贵”,花开如雪,又盘踞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三坊七巷,让这棵百年流苏备受关注。近年来,衣锦坊的这棵流苏树饱受桑寄生的困扰,园林部门更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治理和养护它。
2020年3月底,去巷子里看它。只见光秃秃的树枝,着实吓了一跳,以为流苏因桑寄生的缘故不长叶子了,心痛不已。让人惊喜的是,4月中旬,几场春雨过后,它竟一夜之间长出翡翠般的嫩叶,又悄无声息地爆出如丝如缕的白色小花。真是神奇,植物生命轮回中两种重要景象——展叶、开花,竟相隔不到一周时间。平素只知流苏花期短,盛花期不超过一个星期,不承想,它如此坚忍、勇敢,春风拂过,几乎所有落叶树木皆已发叶,它却守着孤寂的树枝,隐忍不发,到了该发叶时却又如此坚决、迅疾。
立于树下久了,便无端生出许多遐想。有时,觉得它是骨骼清奇、温润如玉,又藏于深闺的官家小姐,正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着旖旎多姿的外面世界;有时,又把它和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的主人公白流苏联系起来,想起了她和范柳原的那段倾城之恋,想起她第一次在舞会上遇见范柳原时穿的那件高贵又诱惑的月白蝉翼纱旗袍。
每年,流苏树下都能邂逅不少看花人,不要太多言语,自然而然成了看花拍花搭档。彼时亦然。有人搬梯子,有人扶梯子,有人指挥拍摄角度。人人都想留下它在人间四月天里的最美身影。
这是衣锦坊唯一的哥特式小洋楼,常年朱门紧闭,门缝透着幽深与深邃。关于它的“身世”,众说纷纭。有人说,这里的主人是满族人,与慈禧太后关系非同一般,是她的干女儿;有人说,这里曾经住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留洋发了财,回来将老房子重新翻修成西洋式;有人说,这里曾经是福州著名的跳舞楼,夜幕降临之时,不少达官显贵在这里推杯换盏,吹弹歌舞。各种传说扑朔迷离,让洋楼愈显神秘。
孕育着百年流苏的院落大门依然紧闭。看花人痴立于墙外世界。巷弄看花,任何一个角度都美不可言。交错夭矫的“龙身”无论是与哥特式房子的红砖墙,还是与马头墙墀头上蓝底白色的彩图,或与隔巷的白墙灰砖,都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幅绝美的图画。不经意间,还有一两朵白花从耳边如梦似幻般飞舞而下,顿时让人浮想联翩。
门内,该是什么样的岁月?如若主人在家,待到满院花开,必时时倚窗,看窗前白花浮动,听雨打碧叶,枕清香入梦;又或是日暮之时,家人闲坐,芳华可亲,雨沥沥下,花静静开静静落。人间美好,莫过如此。
出身高贵,意态清绝,又神秘莫测、高不可攀,是我们痴迷它的重要原因。一棵树,甚至只能算是半棵,竟能消磨整整一下午的时光。
或许,当年的主人从未料想到,自己亲手种下的这棵流苏树,百多年以后会成为一座城市最美的树,能开出让所有人动目动容动心的花。
小黄楼与古苹婆
刚送完寂寂而去的流苏花,又迎来满树的苹婆花开。“初夏,请跟着花探们去寻访福州城最有意思的花”,这是近年来福州植物爱好者的口号。从4月底起,每日查探小黄楼古苹婆花讯的人便络绎不绝。
一旦获知花开的讯息,花探们便奔走相告,在他们的植物交流群或朋友圈晒出花况。一名“资深植物爱好者”即使足不出户,通过这些讯息,对花况也能了如指掌。
2020年5月的一天,参加完一位女友的新书分享会后,众友嚷嚷要随我去探花,我当然首推小黄楼的古苹婆。一则植有古苹婆的小黄楼东落花厅是三坊七巷最美最有情调的花厅之一;二则,古苹婆经过前几天的“小打小闹”,这时应是繁花满树了。
一群人直奔古苹婆方向。沿着大门右侧一直往里,再向右、向北便到达后花园,即小黄楼的东落花厅。实际上,现今的东落花厅由两部分组成,小沧浪亭所在的花园是小黄楼曾经的主人——楹联学开山鼻祖梁章钜的东园旧址;与东园只隔一条石子路,八角楼附近的小花园,为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故居的一部分,八角楼是他的藏书阁。
东落花厅构思奇特、精妙,颇有苏州园林的雅韵。这里曾种有古杧果、古苹婆、古白玉兰,三者三足鼎立,遗憾的是白玉兰在数年前的一场台风中香消玉殒,只剩杧果和苹婆苦苦相守。到了东园,目光不由自主被不远处的一朵粉色的大“蘑菇云”牵住——那便是苹婆,它的树冠如一朵冻住的蘑菇云,几乎占满后院的上空。靠近它,便可端见它的“真面目”,它是由无数粉色的镂空灯笼样小花组成。
说苹婆花是“花”,却又不是。实际上它是花萼,而非花冠,更多时候,我觉得它像小香炉,温润如玉,晶莹剔透,又自带仙气。如此清新脱俗的小花竟委身于黝黑的不规则六角形的身躯之上,不可思议。我站在树下,为满树的苹婆花叫屈。 二梅书屋与二梅
古往今来,爱梅者甚多,更有不少文人雅士的书屋、居室以梅命名,如张岱的“梅花书屋”、王冕的“梅花屋”、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钱谦益的“梅圃溪堂”……不胜枚举。在福州,也有不少爱梅之士以梅作为斋号,如林星章的“二梅书屋”、林则徐的“补梅书屋”、王凯泰的“十三本梅花书屋”、谢道承的“二梅亭”等。其中的大部分已无迹可寻,只余二梅书屋依然置身熙熙攘攘的郎官巷中。
从小黄楼的北侧门步出,便是塔巷,稍一抬头就可看见立有“二梅书屋”碑刻的福建民俗博物馆。当你兴冲冲地想闯进这座古老的院落,想去瞻仰一墙之隔的古荔或书房前的那两株梅花,敬业的工作人员会挡住去路,提醒你入口在郎官巷,于是,你不得不绕半圈的路,从民俗博物馆的正大门走入,才把一颗急切的心安定下来。
这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旧居,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三坊七巷名人辈出,这是唯一的主人不甚著名,却以梅闻名的宅院。从大门步入,越过一进,往二进的左侧走去,正踌躇该往哪里行走时,香气在前引路。原来,雪洞的尽头就是二梅之所在。
这是2021年的立春,满城的梅树花开灿然,二梅书屋的宫粉梅也开了,只是花量很少。两株花冠几乎占小院一半的梅树,花不到百朵,着实让人痛惜。尤其是近书屋一侧的那一株,树干已腐朽,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树皮苦苦支撑着上部枝条,枝干上尚寄生有一枝小叶榕。
这两株梅花虽不是林星章当时种下的那两株,但亦为近百年物,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当然,从树干树态也约莫看得出——二者树态苍古,树干均已中空,南侧那株看似健壮,实际上腐空已达树心,只是一棵攀爬的薜荔掩盖了它的“伤口”;北侧那株树皮外翻、流胶,仅剩的瘦干如鹤之颈般向天长啸,被修成红花继木球似的枝条像极了丹顶鹤密实的羽毛,猛然想起书中的古梅“瘦鹤”意象,但“瘦鹤”绝不是这样的。尽管瘦得只剩一层皮,但一根瘦骨能撑天地,亦能傲天地。
二梅的北面为主人书屋,屋中的播放器正来回播放着《大学》《中庸》,琅琅书声为小院平添了一份书香气。书屋正面上有匾额“二梅书屋”,内有两尊蜡像,书童侧立研墨,主人双眉紧蹙,握笔沉思。案头除了文房四宝,就是一瓶梅;博古架上置瓷器,画缸里掷画卷,皆为古雅之物。
不知蜡中人为何紧锁双眉?当年宦归的林星章也是这般心事重重吧。但应不要紧,有二梅、有满屋的书卷相伴,足矣。“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在手倦心累之时,起身推窗望外,窗轩与寒梅相映,书香与花香相和,一切便豁然开朗了。
二梅南面的花厅陈列的是林星章用心浇铸、精心绘就的十篇古文佳作,包括著名的《兰亭序》《滕王阁序》《五柳先生传》《酒德颂》等,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分别用金文、小篆、隶、楷、行等不同的字体描摹。或者,他从未想过这些只想让自己子孙瞻仰的扇屏,有一天亦能幸存下来,功泽后世。
林星章一生中仕途没有太大发展,但其专注于地方志的编写,是著名的地方志專家;浸淫教育事业多年,是当时颇有名望的教育家。喜梅的人生性恬淡、高洁,能静心、修心、潜心。他的这些成就是否与其喜欢梅花的秉性有关?
安泰河静静流淌,缓缓穿过三坊七巷、朱紫坊。跳舞楼的“流苏王”,小黄楼的古苹婆,芙蓉园里的芙蓉,二梅书屋的二梅,还有很多其他古厝的古树名木,它们才是古厝的真正主人,见证了这一座座古厝的起落沉浮、繁华苍凉,也同样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今昔巨变。
责任编辑 林东涵
历史,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古厝故事,古厝中的老物件,古厝中的花木,件件、桩桩都让人心驰神往,怦然心动。我最爱的还是坊巷深处陪伴古厝的花木,它们是古厝的生命符号,是古厝的灵魂与见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它们的美惊艳了时光,也让我们常常迷失在时光里。
跳舞楼与流苏王
每年4月,三坊七巷衣锦坊41号百年老流苏开花的讯息,总是牵动榕城万千爱花人的心。福州市区有四棵百年流苏,两棵在英才辈出的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一棵在书声琅琅的第十六中学,一棵在鼓西路卧湖新苑小区。衣锦坊的这棵流苏,大半个“身子”探出墙外,路人皆可赏之。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西花厅庭院里的流苏,如深宫后妃,不肯轻易抛头露脸,年年探花,不见其面,只能在“宫墙”外踮脚伸脖,寻芳觅踪。
从通湖路往衣锦坊行走,百多米,转角就能邂逅这棵久负盛名的“流苏王”。巷陌外游人如织,深巷内却安详静谧。数根交错的虬枝从墙内斜逸横出,悬臂露爪,如飞龙在天。枝梢冒着簇簇白花,似千万个冰凌绽开,又似千重云雪。4月花開如雪,是流苏别名“四月雪”的由来。
流苏树是木樨科流苏树属落叶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血统高贵”,花开如雪,又盘踞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三坊七巷,让这棵百年流苏备受关注。近年来,衣锦坊的这棵流苏树饱受桑寄生的困扰,园林部门更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治理和养护它。
2020年3月底,去巷子里看它。只见光秃秃的树枝,着实吓了一跳,以为流苏因桑寄生的缘故不长叶子了,心痛不已。让人惊喜的是,4月中旬,几场春雨过后,它竟一夜之间长出翡翠般的嫩叶,又悄无声息地爆出如丝如缕的白色小花。真是神奇,植物生命轮回中两种重要景象——展叶、开花,竟相隔不到一周时间。平素只知流苏花期短,盛花期不超过一个星期,不承想,它如此坚忍、勇敢,春风拂过,几乎所有落叶树木皆已发叶,它却守着孤寂的树枝,隐忍不发,到了该发叶时却又如此坚决、迅疾。
立于树下久了,便无端生出许多遐想。有时,觉得它是骨骼清奇、温润如玉,又藏于深闺的官家小姐,正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着旖旎多姿的外面世界;有时,又把它和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的主人公白流苏联系起来,想起了她和范柳原的那段倾城之恋,想起她第一次在舞会上遇见范柳原时穿的那件高贵又诱惑的月白蝉翼纱旗袍。
每年,流苏树下都能邂逅不少看花人,不要太多言语,自然而然成了看花拍花搭档。彼时亦然。有人搬梯子,有人扶梯子,有人指挥拍摄角度。人人都想留下它在人间四月天里的最美身影。
这是衣锦坊唯一的哥特式小洋楼,常年朱门紧闭,门缝透着幽深与深邃。关于它的“身世”,众说纷纭。有人说,这里的主人是满族人,与慈禧太后关系非同一般,是她的干女儿;有人说,这里曾经住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留洋发了财,回来将老房子重新翻修成西洋式;有人说,这里曾经是福州著名的跳舞楼,夜幕降临之时,不少达官显贵在这里推杯换盏,吹弹歌舞。各种传说扑朔迷离,让洋楼愈显神秘。
孕育着百年流苏的院落大门依然紧闭。看花人痴立于墙外世界。巷弄看花,任何一个角度都美不可言。交错夭矫的“龙身”无论是与哥特式房子的红砖墙,还是与马头墙墀头上蓝底白色的彩图,或与隔巷的白墙灰砖,都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幅绝美的图画。不经意间,还有一两朵白花从耳边如梦似幻般飞舞而下,顿时让人浮想联翩。
门内,该是什么样的岁月?如若主人在家,待到满院花开,必时时倚窗,看窗前白花浮动,听雨打碧叶,枕清香入梦;又或是日暮之时,家人闲坐,芳华可亲,雨沥沥下,花静静开静静落。人间美好,莫过如此。
出身高贵,意态清绝,又神秘莫测、高不可攀,是我们痴迷它的重要原因。一棵树,甚至只能算是半棵,竟能消磨整整一下午的时光。
或许,当年的主人从未料想到,自己亲手种下的这棵流苏树,百多年以后会成为一座城市最美的树,能开出让所有人动目动容动心的花。
小黄楼与古苹婆
刚送完寂寂而去的流苏花,又迎来满树的苹婆花开。“初夏,请跟着花探们去寻访福州城最有意思的花”,这是近年来福州植物爱好者的口号。从4月底起,每日查探小黄楼古苹婆花讯的人便络绎不绝。
一旦获知花开的讯息,花探们便奔走相告,在他们的植物交流群或朋友圈晒出花况。一名“资深植物爱好者”即使足不出户,通过这些讯息,对花况也能了如指掌。
2020年5月的一天,参加完一位女友的新书分享会后,众友嚷嚷要随我去探花,我当然首推小黄楼的古苹婆。一则植有古苹婆的小黄楼东落花厅是三坊七巷最美最有情调的花厅之一;二则,古苹婆经过前几天的“小打小闹”,这时应是繁花满树了。
一群人直奔古苹婆方向。沿着大门右侧一直往里,再向右、向北便到达后花园,即小黄楼的东落花厅。实际上,现今的东落花厅由两部分组成,小沧浪亭所在的花园是小黄楼曾经的主人——楹联学开山鼻祖梁章钜的东园旧址;与东园只隔一条石子路,八角楼附近的小花园,为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故居的一部分,八角楼是他的藏书阁。
东落花厅构思奇特、精妙,颇有苏州园林的雅韵。这里曾种有古杧果、古苹婆、古白玉兰,三者三足鼎立,遗憾的是白玉兰在数年前的一场台风中香消玉殒,只剩杧果和苹婆苦苦相守。到了东园,目光不由自主被不远处的一朵粉色的大“蘑菇云”牵住——那便是苹婆,它的树冠如一朵冻住的蘑菇云,几乎占满后院的上空。靠近它,便可端见它的“真面目”,它是由无数粉色的镂空灯笼样小花组成。
说苹婆花是“花”,却又不是。实际上它是花萼,而非花冠,更多时候,我觉得它像小香炉,温润如玉,晶莹剔透,又自带仙气。如此清新脱俗的小花竟委身于黝黑的不规则六角形的身躯之上,不可思议。我站在树下,为满树的苹婆花叫屈。 二梅书屋与二梅
古往今来,爱梅者甚多,更有不少文人雅士的书屋、居室以梅命名,如张岱的“梅花书屋”、王冕的“梅花屋”、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钱谦益的“梅圃溪堂”……不胜枚举。在福州,也有不少爱梅之士以梅作为斋号,如林星章的“二梅书屋”、林则徐的“补梅书屋”、王凯泰的“十三本梅花书屋”、谢道承的“二梅亭”等。其中的大部分已无迹可寻,只余二梅书屋依然置身熙熙攘攘的郎官巷中。
从小黄楼的北侧门步出,便是塔巷,稍一抬头就可看见立有“二梅书屋”碑刻的福建民俗博物馆。当你兴冲冲地想闯进这座古老的院落,想去瞻仰一墙之隔的古荔或书房前的那两株梅花,敬业的工作人员会挡住去路,提醒你入口在郎官巷,于是,你不得不绕半圈的路,从民俗博物馆的正大门走入,才把一颗急切的心安定下来。
这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旧居,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三坊七巷名人辈出,这是唯一的主人不甚著名,却以梅闻名的宅院。从大门步入,越过一进,往二进的左侧走去,正踌躇该往哪里行走时,香气在前引路。原来,雪洞的尽头就是二梅之所在。
这是2021年的立春,满城的梅树花开灿然,二梅书屋的宫粉梅也开了,只是花量很少。两株花冠几乎占小院一半的梅树,花不到百朵,着实让人痛惜。尤其是近书屋一侧的那一株,树干已腐朽,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树皮苦苦支撑着上部枝条,枝干上尚寄生有一枝小叶榕。
这两株梅花虽不是林星章当时种下的那两株,但亦为近百年物,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当然,从树干树态也约莫看得出——二者树态苍古,树干均已中空,南侧那株看似健壮,实际上腐空已达树心,只是一棵攀爬的薜荔掩盖了它的“伤口”;北侧那株树皮外翻、流胶,仅剩的瘦干如鹤之颈般向天长啸,被修成红花继木球似的枝条像极了丹顶鹤密实的羽毛,猛然想起书中的古梅“瘦鹤”意象,但“瘦鹤”绝不是这样的。尽管瘦得只剩一层皮,但一根瘦骨能撑天地,亦能傲天地。
二梅的北面为主人书屋,屋中的播放器正来回播放着《大学》《中庸》,琅琅书声为小院平添了一份书香气。书屋正面上有匾额“二梅书屋”,内有两尊蜡像,书童侧立研墨,主人双眉紧蹙,握笔沉思。案头除了文房四宝,就是一瓶梅;博古架上置瓷器,画缸里掷画卷,皆为古雅之物。
不知蜡中人为何紧锁双眉?当年宦归的林星章也是这般心事重重吧。但应不要紧,有二梅、有满屋的书卷相伴,足矣。“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在手倦心累之时,起身推窗望外,窗轩与寒梅相映,书香与花香相和,一切便豁然开朗了。
二梅南面的花厅陈列的是林星章用心浇铸、精心绘就的十篇古文佳作,包括著名的《兰亭序》《滕王阁序》《五柳先生传》《酒德颂》等,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分别用金文、小篆、隶、楷、行等不同的字体描摹。或者,他从未想过这些只想让自己子孙瞻仰的扇屏,有一天亦能幸存下来,功泽后世。
林星章一生中仕途没有太大发展,但其专注于地方志的编写,是著名的地方志專家;浸淫教育事业多年,是当时颇有名望的教育家。喜梅的人生性恬淡、高洁,能静心、修心、潜心。他的这些成就是否与其喜欢梅花的秉性有关?
安泰河静静流淌,缓缓穿过三坊七巷、朱紫坊。跳舞楼的“流苏王”,小黄楼的古苹婆,芙蓉园里的芙蓉,二梅书屋的二梅,还有很多其他古厝的古树名木,它们才是古厝的真正主人,见证了这一座座古厝的起落沉浮、繁华苍凉,也同样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今昔巨变。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