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人心中,孔子是个好脾气的老人家,很少说别人的坏话,但他批评起鲁国某个“前辈”毫不留情。因为比“前辈”晚生了一百多年,他只能在书里骂得起劲。这个倒霉的“前辈”就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臧文仲。
臧文仲是辅政重臣,先后为鲁国四代君主卖命四十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孔子为什么对他频翻白眼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导火索是柳下惠,就是那个“面对美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只要臧文仲和他发生矛盾,孔子必是坚定的“柳党”。
柳下惠曾在鲁国主掌刑狱,是条耿直的汉子,从不懂官场上的“柔道之术”,所以有时显得迂腐,这也是臧文仲最嫌弃他的地方。作为当朝权贵,臧文仲毫不客气地接连三次罢了柳下惠的官。这可让孔子心疼坏了——柳下惠是名满天下的道德模范,怎能受这种待遇?肯定是臧文仲心胸狭隘、故意打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元前634年,齐孝公带兵来揍鲁国,情况十分危急,臧文仲打算亲自到边境呈送文书,希望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让齐国退兵。但他忽然病倒了,便请柳下惠代劳,谁知柳下惠说了一通小国与大国的相处之道,梗着脖子犟道:“呈送文书不合礼法,我不干!”眼看火烧眉毛,臧文仲没时间听他高谈阔论了,毫不客气地怼道:“什么办法好使就用什么办法,礼法是啥,能吃吗?你不干我就让别人干!”他们的价值观如此割裂,怎么可能友好相处?在这件事上,孔子大拉偏架,甚至把臧文仲定在“窃位者”的耻辱柱上。
还有一次,曲阜城东门外来了一只爰居(一种非常罕见的海鸟),盘旋三天还不飞走。鲁国百姓普遍迷信,再有好事者添油加醋,这种“异象”引起集体恐慌。为稳定民心,就算臧文仲本人再“相信科学”,此时也不得不采取“祭祀禳灾”的办法来控制舆论。他鼓动百姓前去祭祀,也就是变相肯定所谓“异象”原是吉兆。柳下惠照样跟他对着干,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说起,引经据典地论证祭祀爰居如何违反祖制,而臧文仲作为领导却如此轻率,不是文盲就是反派!嘴炮攻击下,臧文仲不仅承认错误,还让人把柳下惠的话刻在竹简上,以供日后反省。即使如此,孔子仍不肯放过这宗陈年旧账,借此反复吐槽臧文仲。
抛开孔子的评价体系,史书中的臧文仲思想开明、行动务实,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是一把好手,可谓相当有脑。
公元前666年,鲁国发生重大饥荒,饿殍遍野。臧文仲建议鲁庄公放低姿态向隔壁齐国借粮,并主动拉下老脸充当这个不光彩的使者。他带着鬯圭、玉磬等名器(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作为抵押,在齐桓公面前沉痛地描述鲁国百姓如何悲惨,又搬出齐、鲁两国的老交情——共同承担祭祀周公、太公的历史重任。被架在道德高地,齐桓公不得不答应借粮,连臧文仲带来的抵押也没好意思收下。比起虚头巴脑的“国之体面”,臧文伸更愿救百姓于水火,这种担当和情怀不是道学家能有的。
公元前639年,鲁国又遭大旱,当时有种非常奇葩的论调——上天之所以不愿下雨,是怕雨水流进那些因长相畸形而仰面朝天的巫尪(求雨神婆)的鼻子里。鲁僖公竞深信不疑,打算把那些躺枪的神婆抓来烧死。臧文仲开启“打假”模式,底气十足地说:“如果上天真是怜悯那些神婆,就不会让她们生得如此畸形了。倘若我们曲解上天的意思,恐怕只会加重旱情,振奋士气、开源节流、加强守备才是王道!”魯僖公听从他的建议,老老实实地带领百姓抗旱救灾,这才渡过难关。
公元前683年,宋国发生水灾,宋闵公深刻反省了自己的政治漏洞。臧文仲听说后高调地为他点赞,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君主。”后来宋襄公继位,想效仿齐桓公创建霸业,于是召集诸侯各国开会。臧文仲骂道:“为了私欲而强迫他人,没啥好下场!”果然,第二年宋襄公就被楚人扣押,宋国也被楚国暴揍一顿。在那个年代,臧文仲能“平视”君主,对他们进行无差别褒贬,可见他“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坚定。
公元前629年,曹国在群殴中倒下,晋文公召集诸侯各国瓜分曹国的土地,臧文仲代表鲁国前往。此时臧文仲已是耄耋之年,行动很不方便,但他听说“先到先得”的瓜分原则后,立刻日夜兼程地赶到晋国,果然分到的土地最多。回国后,臧文仲却对鲁僖公说:“‘先到先得’的小道消息是一个客栈杂役告诉我的,他最该受到奖赏。”既不居功自傲,也不轻视地位卑贱的人,这种素质够很多领导学一辈子了。
此外,鲁国遭遇经济危机时,臧文仲建议在各地新置税关以增加财政收入。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无可厚非,但又被孔子骂了——整天就知道改革,破坏旧制不算,现在又跟百姓抢钱,什么烂操作!
作为“礼法代言人”,孔子评判历史人物难免会以“礼法”为绝对标准,君子范儿的柳下惠无疑更合他的眼缘,相比之下,臧文仲就太叛逆了。
孔子炮轰臧文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与柳下惠的政治际遇颇为相似,都曾长期遭受权贵的排挤,而臧文仲作为“权贵代表”,自然成了箭靶子。每当翻看那段历史,孔子都会自动代人柳下惠的角色,所以很难对臧文仲产生好感,褒贬之间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没能走出政治立场和史学观点的困局。
作为实干家,臧文仲最讨厌沽名钓誉的道德家或不切实际的空谈家,如果他能隔空回应孔子的炮轰,又会展开多么激烈又精彩的交锋呢?或许也会无比傲娇地赞道:“嗯,你比柳下惠那小子稍微高明一点!”
臧文仲是辅政重臣,先后为鲁国四代君主卖命四十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孔子为什么对他频翻白眼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导火索是柳下惠,就是那个“面对美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只要臧文仲和他发生矛盾,孔子必是坚定的“柳党”。
柳下惠曾在鲁国主掌刑狱,是条耿直的汉子,从不懂官场上的“柔道之术”,所以有时显得迂腐,这也是臧文仲最嫌弃他的地方。作为当朝权贵,臧文仲毫不客气地接连三次罢了柳下惠的官。这可让孔子心疼坏了——柳下惠是名满天下的道德模范,怎能受这种待遇?肯定是臧文仲心胸狭隘、故意打压!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元前634年,齐孝公带兵来揍鲁国,情况十分危急,臧文仲打算亲自到边境呈送文书,希望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让齐国退兵。但他忽然病倒了,便请柳下惠代劳,谁知柳下惠说了一通小国与大国的相处之道,梗着脖子犟道:“呈送文书不合礼法,我不干!”眼看火烧眉毛,臧文仲没时间听他高谈阔论了,毫不客气地怼道:“什么办法好使就用什么办法,礼法是啥,能吃吗?你不干我就让别人干!”他们的价值观如此割裂,怎么可能友好相处?在这件事上,孔子大拉偏架,甚至把臧文仲定在“窃位者”的耻辱柱上。
还有一次,曲阜城东门外来了一只爰居(一种非常罕见的海鸟),盘旋三天还不飞走。鲁国百姓普遍迷信,再有好事者添油加醋,这种“异象”引起集体恐慌。为稳定民心,就算臧文仲本人再“相信科学”,此时也不得不采取“祭祀禳灾”的办法来控制舆论。他鼓动百姓前去祭祀,也就是变相肯定所谓“异象”原是吉兆。柳下惠照样跟他对着干,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说起,引经据典地论证祭祀爰居如何违反祖制,而臧文仲作为领导却如此轻率,不是文盲就是反派!嘴炮攻击下,臧文仲不仅承认错误,还让人把柳下惠的话刻在竹简上,以供日后反省。即使如此,孔子仍不肯放过这宗陈年旧账,借此反复吐槽臧文仲。
抛开孔子的评价体系,史书中的臧文仲思想开明、行动务实,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是一把好手,可谓相当有脑。
公元前666年,鲁国发生重大饥荒,饿殍遍野。臧文仲建议鲁庄公放低姿态向隔壁齐国借粮,并主动拉下老脸充当这个不光彩的使者。他带着鬯圭、玉磬等名器(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作为抵押,在齐桓公面前沉痛地描述鲁国百姓如何悲惨,又搬出齐、鲁两国的老交情——共同承担祭祀周公、太公的历史重任。被架在道德高地,齐桓公不得不答应借粮,连臧文仲带来的抵押也没好意思收下。比起虚头巴脑的“国之体面”,臧文伸更愿救百姓于水火,这种担当和情怀不是道学家能有的。
公元前639年,鲁国又遭大旱,当时有种非常奇葩的论调——上天之所以不愿下雨,是怕雨水流进那些因长相畸形而仰面朝天的巫尪(求雨神婆)的鼻子里。鲁僖公竞深信不疑,打算把那些躺枪的神婆抓来烧死。臧文仲开启“打假”模式,底气十足地说:“如果上天真是怜悯那些神婆,就不会让她们生得如此畸形了。倘若我们曲解上天的意思,恐怕只会加重旱情,振奋士气、开源节流、加强守备才是王道!”魯僖公听从他的建议,老老实实地带领百姓抗旱救灾,这才渡过难关。
公元前683年,宋国发生水灾,宋闵公深刻反省了自己的政治漏洞。臧文仲听说后高调地为他点赞,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君主。”后来宋襄公继位,想效仿齐桓公创建霸业,于是召集诸侯各国开会。臧文仲骂道:“为了私欲而强迫他人,没啥好下场!”果然,第二年宋襄公就被楚人扣押,宋国也被楚国暴揍一顿。在那个年代,臧文仲能“平视”君主,对他们进行无差别褒贬,可见他“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当坚定。
公元前629年,曹国在群殴中倒下,晋文公召集诸侯各国瓜分曹国的土地,臧文仲代表鲁国前往。此时臧文仲已是耄耋之年,行动很不方便,但他听说“先到先得”的瓜分原则后,立刻日夜兼程地赶到晋国,果然分到的土地最多。回国后,臧文仲却对鲁僖公说:“‘先到先得’的小道消息是一个客栈杂役告诉我的,他最该受到奖赏。”既不居功自傲,也不轻视地位卑贱的人,这种素质够很多领导学一辈子了。
此外,鲁国遭遇经济危机时,臧文仲建议在各地新置税关以增加财政收入。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无可厚非,但又被孔子骂了——整天就知道改革,破坏旧制不算,现在又跟百姓抢钱,什么烂操作!
作为“礼法代言人”,孔子评判历史人物难免会以“礼法”为绝对标准,君子范儿的柳下惠无疑更合他的眼缘,相比之下,臧文仲就太叛逆了。
孔子炮轰臧文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与柳下惠的政治际遇颇为相似,都曾长期遭受权贵的排挤,而臧文仲作为“权贵代表”,自然成了箭靶子。每当翻看那段历史,孔子都会自动代人柳下惠的角色,所以很难对臧文仲产生好感,褒贬之间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没能走出政治立场和史学观点的困局。
作为实干家,臧文仲最讨厌沽名钓誉的道德家或不切实际的空谈家,如果他能隔空回应孔子的炮轰,又会展开多么激烈又精彩的交锋呢?或许也会无比傲娇地赞道:“嗯,你比柳下惠那小子稍微高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