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特式非虚构文学译本的读者接受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haway6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非虚构”的研究愈加火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经典外国文学的译介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经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通过WorldCat Identities发现,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个会员图书馆馆藏,中国馆藏量却不大;该作品在国外《纽约时报》等主流专业媒体书评,以及国内豆瓣读书、当当网等读者评价都颇高,但从影响力上看,在中国的读者接受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In Cold Blood 卡波特 读者接受 非虚构文学
  20世纪中国学人翻译了31,885册外国文学作品和1,580册外国的文学研究著作,出版了2,391册本国人研究外国文学的著作(何辉斌2014:93)。优质、经典的外国文学出版对我国扩大改革开放、促进海外交流、提升国民素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被英国文豪毛姆(William Maugham)誉为“现代文学的希望”,他的代表作之一In Cold Blood(1966),被称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一面世就震撼了世界文坛,跃居当年美国畅销书第一位,发行超八百万册,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掀起一场“卡波特热”。因此,研究非虚构文学In Cold Blood译本的读者接受,具有实际价值。
  本文主要梳理了卡波特作品In Cold Blood在中外的译介和传播情况。利用OCLC①旗下的在線编目联合目录WorldCat②和FirstSearch③系统查询其馆藏数据,收集了该作品在《纽约时报》、《卫报》等专业书评,对比国内豆瓣读书、当当网等读者评论,对In Cold Blood中译本在国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In Cold Blood在中外译介情况
  非虚构小说In Cold Blood是奠定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文学流派基础的经典之作。他使卡波特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张辉韩巍2010:201)。卡波特最大的贡献是在理论上提出了“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并在In Cold Blood中付诸实践,由此在文坛上带来了一场“艺术上的骚动”。因为In Cold Blood,1966年成了“卡波特年”(孔令云2012:66)。
  在WorldCat上搜索In Cold Blood词条,显示In Cold Blood已被译为德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法语、瑞典语、波兰语、葡萄牙语、俄语、韩语、中文、日语、荷兰语等37国语言。In Cold Blood首先于1965年在《纽约客》杂志分四次连载,并刷新了当时《纽约客》的周销售纪录。次年,该书1966年一经正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同年,该书被翻译成了德语、法语、瑞典语、芬兰语、荷兰语、丹麦语等,可见其风靡程度。In Cold Blood也获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名作家约翰·赫赛称扬它为“一部非凡的书”(孔令云2012:66)。
  然而,In Cold Blood中译本一直到1970年4月至1972年9月才在自由谈杂志连载。通过WorldCat、亚马逊图书网、豆瓣读书等平台搜索,能找到最早的中译本为杨月荪译本,于1973年由台湾书评书目出版社出版。杨月荪可以说是把In Cold Blood引进台湾的核心人物。
  通过WorldCatIdentities搜索杜鲁门·卡波特,得到他的学术文献全球清单如下:1,614种作品,6,767种出版物,全球有135,753所图书馆馆藏其作品和出版物。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为In Cold Blood,自1966年至2013年间出版了326版,并由全球10,191个WorldCat会员图书馆馆藏。
  二.读者接受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马萧2000:47)。因此,本研究分别丛阅读数据统计、专业书评和读者评论三个方面,对In Cold Blood的读者接受进行了研究。
  1.从数据统计看读者接受
  作为国内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豆瓣读书④反馈数据具有实际参考价值。通过统计,In Cold Blood的中译本主要有张增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胡忠茂(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杨月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张贺(南海出版社,2006)、俞步凡(译林出版社,2000)、夏杪(南海出版社,2013)等版本,其中除俞步凡译为《凶杀》、张增武译为《残杀》、胡忠茂译为《蓄谋》,其余三人均将其译为《冷血》。目前市面上销售量较多的为南海出版社的夏杪译本,杨、俞、张、胡等译本,因为出版年代相对久远,目前市面上难以找到,基本绝版。从豆瓣2020年整体数据上看,由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夏杪译本,共9,262人标记想读,3,641人标记读过;2006年由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张贺译本,共3,279人标记想读,1,959人标记读过。其余几本中译本趋势几乎相同:标记“想读”In Cold Blood译本的群体大于“读过”的群体,有一定阅读增长可能性。
  2.从专业书评看读者接受
  书评(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⑤。因此可以通过收集期刊、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评价收集专业书评,直观衡量In Cold Blood译本的接受与传播。
  卡波特认为,非虚构小说具有“把真实的可靠性、影片的直接性、小说的深刻性和自由性,以及诗歌的精密性”揉合在一起的优点。这种小说比新闻报道更具有文学性,文字优美,结构完整,描写细腻,有事件,有情节,内容丰富(聂珍钊1989:117)。事实确实如此,这本非虚构小说开篇之作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文学轰动,受到了不少主流媒体和知名作家力荐。《纽约时报》称之为“一部非同凡响、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真实记录,有史以来美国最好的纪实作品”,“杰出、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登峰造极的杰作。有关美国犯罪时间文献写作史中最完美的一部。”《卫报》点评“不论拥有何等成就,In Cold Blood都不再只是一本书,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件。”《伦敦星期日快报》给出高度评价:“近十年来文坛的巨著之一”。《纽约时报》和《卫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大,覆盖范围广,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可以很好地影响读者接受度。In Cold Blood还曾受到村上春树的极高评价:“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时,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村上春树已连续7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能获得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作家如此称赞,可见其作品可读性很高。专业书评对In Cold Blood的接受与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In Cold Blood也曾遭到过非议和激烈的批评。《新共和杂志》的书评家斯坦利·考夫曼尖锐地指出:“对这类作品加以评论是荒谬之极的事”,小说家玛丽·麦卡锡当初也曾讽刺In Cold Blood分属“不伦不类”之作(后来,她改变看法,对In Cold Blood赞赏有加)(张素珍2002:64)。
  3.从读者评论看接受与传播
  为分析In Cold Blood中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本文搜集豆瓣读书(目前国内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的具体评分;选取了豆瓣读书、亚马逊图书网、当当网(国内图书零售第一)等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书评内容。单从豆瓣读书打分数据看,八本中译本平均分高达8.3875分。其中南海出版社2013年夏杪译本共3,106人评价,评分8.7分;2010夏杪译本共3,007人评价,评分8.6分;南海出版社2006年张贺译本共1,589人评价,评分8.2分。在豆瓣读书上,一般评分8.0分以上,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从豆瓣读书、亚马逊图书网、当当网中读者评论看,多数读者对In Cold Blood译本有积极正面的评价。如豆瓣读书书评:“至少在目前为止,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我还没有发现比杜鲁门·卡波特更有才气的作家。”“In Cold Blood是整个非虚构写作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這个世界上有很多书,你会觉得即使不被A写出来,迟早也会被B写出来,它们的作者是时代本身;同样也有一些书,只属于某一个作者,是他们的标签,后人无法企及。杜鲁门·卡波特的In Cold Blood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当当网书评:“近乎完美的调查写作,你很难想象这项工作是靠一己之力完成的。卡波特几乎记录了所有细节。关于暴力、伤害和命运。”“手术刀一样精确的心里剖析。非虚构写作的开山之作,这也将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亚马逊图书网书评:“作者从罪犯的生活轨迹抽丝剥茧般还原来了案发前后的点点滴滴,令人读后欲罢不能”……
  但单从阅读数量上看,In Cold Blood译本在中国的“卡波特热”似乎还欠点火候。同比豆瓣读书上8.0分级的书籍,如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评论人数高达309,875人,几乎是In Cold Blood 2013年夏杪版(目前豆瓣评论打分人数最多)的10倍。同时,在国内图书销售第一的当当网上查询,In Cold Blood夏译本销售评论量为11,065人,数量虽不少,但比起其他同等口碑的外国文学来说,传播和接受率还不够。
  究其原因,影响文学作品传播和读者接受无非有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译本的质量,汉语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译者要在忠实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二是书评和国际奖项的影响,如《纽约时报》、《卫报》等对文学作品的积极评价。知名国际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都将对作品的传播起到不容小觑的正向作用。三是出版商和发行商。四是读者因素,读者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读者市场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比如社会价值体系会对读者的阅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陈荣泉2015)。五是文化因素,如读者对作品和作者的文化认同,会直接影响读者群的形成和阅读倾向。In Cold Blood风靡全球,在中国的影响相对偏弱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作为非虚构文学开山之作,In Cold Blood被美国书评家协会誉为“20世纪最伟大图书”、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列为“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入选兰登书屋“百年百佳经典文学”,并荣获爱伦·坡奖,深受世界读者喜爱。虽然在国外影响力颇大,国内似乎还欠点火候。丛国内有影响力的读书网站上搜集书评,发现该书译作风评颇高,但比起其他同等口碑的外国文学来说,传播和接受率还远不够,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期待更多学者和读者的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陈荣泉. 试析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 中国出版, 2015(11).
  [2]何辉斌. 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与评论的历时的量化研究[J]. 外国语文, 2014,30(04):93.
  [3]孔令云. 《冷血》不“冷”——卡波特及其非虚构写作[J]. 传媒观察, 2012(04):66.
  [4]马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 中国翻译, 2000(02):47.
  [5]聂珍钊. 《根》和非虚构小说[J]. 外国文学研究, 1989(04):117.
  [6]张辉, 韩巍. 杜鲁门·卡波提与非虚构小说——以《冷血》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4):201.
  [7]张素珍. 《冷血》:美国新新闻主义之经典[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01):64.
  [8]Capote, T. In Cold Blood[M].NewYork: Random House, 1966.
  注 释
  ①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全称: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
  ②WorldCat是OCLC公司的在线编目联合目录,是世界范围图书馆和其他资料的联合编目库,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本研究数据为在worldcat.org于2020年8月6日查询结果。
  ③利用OCLCFirstSearch可以检索到80多个数据库,数据库的记录中有文献信息、馆藏信息、索引、名录、全文资料等内容。
  ④豆瓣读书,目前已成为国内信息最全、用户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读书网站。数据具有可参考价值。本研究数据为在https://book.douban.com于2020年8月6日查询结果。
  ⑤书评定义来自百度百科。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国庆假期本来应该愉快高兴的度过,可是当我听说身边一个熟悉的孩子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身亡时,心情变得格外沉重。20岁,花儿一样的年龄,本该美好幸福的生活着,可到底经历了什么,收到了多大的伤害,让她做出如此残酷的决定。女孩的父母是我的朋友,一对高知分子,多年前离婚。母亲是孩子的监护人,属于心高气傲的那种,凡事都追求完美,破碎的婚姻,让她把更多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她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在我印象中孩子从小到
期刊
内容摘要: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遗世之作《水手比利·巴德》中水手比利被纠察长克拉格特陷害后一拳打死后者,又被判处死刑,二人双双死去的原因错综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嫉妒和怨恨,二人之间存在三重天然的对立关系,从这三个层面出发去探讨原因更为合理:监督与被监督的身份对立,善与恶的命运对立,本我与自我的心理对立,从而探明梅尔维尔试图表达的复杂深远的社会、宗教、心理等历史问题。   关键词:《水手比利·巴德》 对立
晓苏的短篇小说,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这种影响力不仅来自于晓苏的坚持与执着,更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腻解读。不过,要想真正理解晓苏的小说作品精髓,还需要长期关注他才行。有幸的是,我从不到20岁,就跟晓苏学习写作。那会儿,我时常和几个搞写作的老师,在每个周六的上午聚集到晓苏家里,读各自的作品。这是我很珍惜的师生之谊,也因此一直关注着晓苏的作品,最为典型的就是经常去翻《小说月报》,看这本杂志刊登
期刊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内容都涉及到了感恩教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利用语文课程,渗透感恩励志教育。通过对文章进行剖析,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改变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对与错,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父母、老师、自然和社会所表现出的善良。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本文并读懂其深层含义。同时,老师们还应提供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
期刊
内容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苏童和毕飞宇,“文革”影响了他们的少年时期,这段记忆成为了他们小说的精神资源。两位作家在新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河岸》与《平原》均以“文革”乡村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乡村风物的描写、乡村权力的解构以及村民生存状态的揭露,追溯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的民间文化形态,展现了权力陷阱下人性的扭曲与生命的荒诞。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我们能够领会独屬于60年代作家的乡村记忆,亦能体
内容摘要:源于对俗世人生的忧患和人性异化的考量,迟子建的作品是苍凉的。在对众生命运挣扎的无奈又不甘的扼腕中,试图为他们构筑一个安放身心的文学家园,诠释了一个作家直面生存的坦诚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迟子建 文学家园 守望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范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尽管家园的意义被图解、实体被解构、内核被悬置,但家园的根性决定了她始终是一种萦绕终极的生命惦
内容摘要:高中阶段所选取的文章篇目富有教育启发的重要内涵,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传承中,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值得被学生认识、接受、效仿。在《短歌行》中,除了曹操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胸怀抱负之外,所反映的也是建安文风慷慨悲壮的风格。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到在艰难困苦中生命所迸发出的力量和光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 《短歌行》 建安风骨  在高中教学的诸多的篇目中,通常会以时代为线索来串联去所有的名家
内容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是描述美国内战期间种族歧视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到黑人蓄奴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即使蓄奴制废除后人们心中仍根深蒂固存在着的歧视。   关键词:美国南北战争 种族歧视 《飘》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国的种族歧视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奴隶贸易时期,通过三角贸易路线,欧洲人将黑人作为廉价劳动力出售给美洲的种植园。在此过程中,黑人没有人权可言。奴隶贩子总是使黑人人数增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三方面,通过探讨《夜叉国》与《鲁滨逊漂流记》两则故事的文化背景、主人公、情节走向,展现明清之际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之巨大差异。   关键词:《夜叉国》 《鲁滨逊漂流记》 世界观 人生观 民族观  《夜叉国》记录了商人徐某在夜叉国的故事。《鲁滨逊漂流记》记录了商人鲁滨逊流落孤岛的故事。两者不乏相似。首先,两则故事的大致创作于同一时段,蒲松龄生于1640
内容摘要:《人面桃花》作为格非沉寂十年之后的回归之作,诞生于21世纪初。虽然是面向新世纪的小说,但文中的怀旧气息与革命想象跃然纸上,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的创作者如何穿越八九十年代众声喧哗的文学潮涌,依靠经验与想象重返历史现场。   关键词:《人面桃花》 新启蒙主义 文学思潮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追溯三代人的百年追梦史讲述了桃源遗梦的建构与节节溃败,其开卷之作《人面桃花》从革命女性陆秀米的视角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