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
原本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但网络对传统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渗透,凭借以人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往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可和接纳。APP购票能够快速崛起,除依靠低价、爆米花和可乐这样的糖衣炮弹外,更在于APP购票让用户能够更方便地选择观影场次乃至座位。
团购时代,消费者往往能够花40元人民币左右便可获得一张价值50~60元人民币的电影票,遇到影院促销,两人花40元人民币除了购买到两张电影票外,还可获得一桶爆米花及两杯可乐,这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并体验网络购票方式。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APP购票不单单延续了团购时代的低价实惠,更在选场次、座位这类基础服务的基础上,融入网络社交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
APP购票推动票房高增长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APP购票能够成功颠覆传统购票模式,很大程度在于其摆脱了上座率与票价的纠缠,通过边际利润满足了影院、片方和电商三方平台的需求。最初的团购模式成功地完成了在降低票价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影院上座率,当大众消费者已经习惯于去电影院看电影后,高上座率让影院和片方都乐于同电商合作,共同推动整个市场的持续发展。
每一个行业在被颠覆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随着影院传统购票被颠覆的,还有人们的观影习惯,当票价低至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能够轻松接受时,更多消费者会选择去电影院看感兴趣的电影。从票价到服务,APP购票软件们成功激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扩张的消费者基数足以让这个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实现高增长,这也成为了吸引众多资本进入的理由。
电影APP是下一片红海
APP购票诞生之处,可以说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接驳的蓝海市场,但随着该市场的成熟和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乃至产业资本开始盯上这块蛋糕,同质化和红海竞争随之而来。从X展架、易拉宝到自动售票机,《格瓦拉》、《猫眼》、《时光网》和《哈票网》等林林总总十多个主流购票APP出现在人们眼前,让新用户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当前支持购票功能的APP按照平台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时光网和豆瓣电影衍生而来的APP,其本身专注电影领域,拥有大量客户群体,增加售票功能无非是流量变现的手段。第二类则是由《美团》和《拉手网》等团购平台主导的APP,其本身为APP购票的兴起立下汗马功劳,也是团购平台业务细分的趋势。第三类则是《网票网》和《格瓦拉》这类独立票务网站的APP客户端,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票务渠道推广能力,以影院资源为核心竞争力,靠更多更优质的影院和购票优惠政策吸引用户。第四类则是以万达为代表的影院派,它们的APP更多可以看作是对会员提供服务的附加值体现。
四大类的众多APP软件都想要瓜分市场蛋糕,但已经是红海的领域需要面对的首先是生存问题,而本身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在竞争时不可避免的拿出互联网的运营手法—花钱买流量。进入2014年下半年以来,熟悉APP购票的网友便惊喜地发现,不少APP都对新用户推出了9.9元人民币甚至0元人民币购票,这对于用户而言就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只不过影院、片方和电商提前为这个优惠买单了而已。
片方想要眼球、想要排片上座率和冲排名;影院希望获得人流、追逐边际利润;APP电商想要用户、需要装机率和活跃用户量……。在利益上能够达成一致的3个伙伴自然会愿意为超低价电影票赔本赚吆喝了。可以遇见的是,如同打车市场一样,在行业没有出现大规模淘汰现象,最终剩下3~5个巨头时,以价格为直接手段的红海竞争会一直伴随着APP购票领域。
背后是消费应用的崛起
提到互联网思维,伴随着最多的形容词就是颠覆和重塑,其实当人们真的了解互联网思维后会发现,要真的颠覆并重塑一个领域有多么的困难。没有几十年的技术、渠道和产业链沉淀,即便是特斯拉这样的互联网科技标志型企业,在真正走向大众市场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传统产业并非不想转型,只是不太愿意像互联网企业一样付出试错成本而已。相对高调地进入传统产业,想要颠覆传统产业的故事,互联网企业还不如像APP购票这样,做一些更接地气儿的事情,从生活服务入手,弥补传统行业在人性化服务的缺失,最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市场。打车、购票和订餐等应用的成功,都预示着这一方向的可行。想要颠覆,首先得融入,而生活服务是互联网企业最方便、快捷融入传统行业的方式和渠道。
原本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但网络对传统行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渗透,凭借以人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往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可和接纳。APP购票能够快速崛起,除依靠低价、爆米花和可乐这样的糖衣炮弹外,更在于APP购票让用户能够更方便地选择观影场次乃至座位。
团购时代,消费者往往能够花40元人民币左右便可获得一张价值50~60元人民币的电影票,遇到影院促销,两人花40元人民币除了购买到两张电影票外,还可获得一桶爆米花及两杯可乐,这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并体验网络购票方式。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APP购票不单单延续了团购时代的低价实惠,更在选场次、座位这类基础服务的基础上,融入网络社交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
APP购票推动票房高增长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APP购票能够成功颠覆传统购票模式,很大程度在于其摆脱了上座率与票价的纠缠,通过边际利润满足了影院、片方和电商三方平台的需求。最初的团购模式成功地完成了在降低票价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影院上座率,当大众消费者已经习惯于去电影院看电影后,高上座率让影院和片方都乐于同电商合作,共同推动整个市场的持续发展。
每一个行业在被颠覆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随着影院传统购票被颠覆的,还有人们的观影习惯,当票价低至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能够轻松接受时,更多消费者会选择去电影院看感兴趣的电影。从票价到服务,APP购票软件们成功激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扩张的消费者基数足以让这个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实现高增长,这也成为了吸引众多资本进入的理由。
电影APP是下一片红海
APP购票诞生之处,可以说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接驳的蓝海市场,但随着该市场的成熟和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乃至产业资本开始盯上这块蛋糕,同质化和红海竞争随之而来。从X展架、易拉宝到自动售票机,《格瓦拉》、《猫眼》、《时光网》和《哈票网》等林林总总十多个主流购票APP出现在人们眼前,让新用户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当前支持购票功能的APP按照平台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时光网和豆瓣电影衍生而来的APP,其本身专注电影领域,拥有大量客户群体,增加售票功能无非是流量变现的手段。第二类则是由《美团》和《拉手网》等团购平台主导的APP,其本身为APP购票的兴起立下汗马功劳,也是团购平台业务细分的趋势。第三类则是《网票网》和《格瓦拉》这类独立票务网站的APP客户端,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票务渠道推广能力,以影院资源为核心竞争力,靠更多更优质的影院和购票优惠政策吸引用户。第四类则是以万达为代表的影院派,它们的APP更多可以看作是对会员提供服务的附加值体现。
四大类的众多APP软件都想要瓜分市场蛋糕,但已经是红海的领域需要面对的首先是生存问题,而本身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在竞争时不可避免的拿出互联网的运营手法—花钱买流量。进入2014年下半年以来,熟悉APP购票的网友便惊喜地发现,不少APP都对新用户推出了9.9元人民币甚至0元人民币购票,这对于用户而言就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只不过影院、片方和电商提前为这个优惠买单了而已。
片方想要眼球、想要排片上座率和冲排名;影院希望获得人流、追逐边际利润;APP电商想要用户、需要装机率和活跃用户量……。在利益上能够达成一致的3个伙伴自然会愿意为超低价电影票赔本赚吆喝了。可以遇见的是,如同打车市场一样,在行业没有出现大规模淘汰现象,最终剩下3~5个巨头时,以价格为直接手段的红海竞争会一直伴随着APP购票领域。
背后是消费应用的崛起
提到互联网思维,伴随着最多的形容词就是颠覆和重塑,其实当人们真的了解互联网思维后会发现,要真的颠覆并重塑一个领域有多么的困难。没有几十年的技术、渠道和产业链沉淀,即便是特斯拉这样的互联网科技标志型企业,在真正走向大众市场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传统产业并非不想转型,只是不太愿意像互联网企业一样付出试错成本而已。相对高调地进入传统产业,想要颠覆传统产业的故事,互联网企业还不如像APP购票这样,做一些更接地气儿的事情,从生活服务入手,弥补传统行业在人性化服务的缺失,最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市场。打车、购票和订餐等应用的成功,都预示着这一方向的可行。想要颠覆,首先得融入,而生活服务是互联网企业最方便、快捷融入传统行业的方式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