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作为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参加该项计划的工作经验,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并提出了以该计划为契机,推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0.前言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后备军,其素质高低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方面,即身体素质、知识储备、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前3个方面,对于培养大学生做事的能力重视不够[1]。结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储备很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这显然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国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1.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知识面宽广、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科教育不仅承载了为相关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而且也承载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2]。然而,从大学生创新主体性和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看,制约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科学创新主体性发展不够全面
由于人们对大学生主题性问题的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题上,大多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是通过和教师的交互作用,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超越地发展,实践高等教育功能[3]。有学生认为创新活动和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可见,学生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热情较高,但其创新主体性的引导和培养欠缺。
1.2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传统单调
教育内容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细节,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则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就目前而言,由于很多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学单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4]。这使得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熏陶学生创造意识的内容和方法严重缺欠;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启发讨论式方法应用较少,实践性教学逐渐形成,但仍是辅助性手段;最后,从教育模式来看,“求同不存异” 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这种“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必然压抑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1.3 创新评价体系不完善
创新评价体系作为对学生创新活动鼓励和认定的手段,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层次、全方位和有高效率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由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转变为更注重过程和环节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和成就感,培养自我意识等等[5]。
2.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验能力。新疆大学于2008年作为第二批学校批准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2.1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精神契合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随着实验计划的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和多成员组合已成发展趋势,这又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分工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精神指引下,大学生逐渐养成了追求真知、探索真理、敢于挑战、锐意创新的优秀品格。这些也正契合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6]。
2.2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契合了工科高等教育中实践创新的环节
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该计划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辅助环节,有效补充教学的课内外衔接,为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3.推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平台,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各大学在该计划实施工程中,通过对创新机制体系的探索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契合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个系统不断完善。
3.1大力宣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及其内涵,激发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自我意识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内涵与精神是体现了大学生对创新价值的认识和与之相关的个体价值的自我认识。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正面积极作用,举办创新活动经验交流、学生社团创新活动宣传、学生论文报告会、师生交流会,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点评,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践创新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进而产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2 完善组织体系,开放公共资源,保障校园科技活动稳定、有效地开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决定了其复杂性。与其他大学学生活动相比,涉及的部门多,及跨度大;投入的活动场地及设备仪器广。为保障大学生的能动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需要一个高效的、严密的组织体系来引导和协调。从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和学院以及指导教师通力合作,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开放相关实验场地和设备,从经费、物品、器材、场地再到指导教师等几方面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大学生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为各个科技组织的主体,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潜力的挖掘。 3.3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调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在于,将大学生创新的内在需求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两者相互作用以产生最大的行为动力。科技活动的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弹性的、多样的评价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指导教师及学生给予奖励和相应的考试加分等评价方法。该评价体系以激励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弱化科技成果的因素,强调科技活动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发展和辐射的作用。
4.结束语
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锻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得到“真题真做”、“真刀真枪”的锻炼,尤其是在学生实践环节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及教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新活动,是影响高校培养的工科大学生是否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以实践教学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活动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创新体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成果,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学元.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0,(3):25-26.
[2] 郝永梅,葛秀坤,邵 辉等.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常州大学学报,2011,12(2):113-116.
[3]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0.
[4] 邢智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 .科学管理研究,2009, 10(5):67-69.
[5] 梁蕊.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探索与体会[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24(1):122-124.
[6]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1(2):93-95.
作者简介:
冉武平(1977-)男,甘肃镇原人,汉族,硕士,讲师;道路路基路面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01075528)
[关键词]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0.前言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后备军,其素质高低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方面,即身体素质、知识储备、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前3个方面,对于培养大学生做事的能力重视不够[1]。结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储备很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这显然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国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1.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知识面宽广、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科教育不仅承载了为相关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而且也承载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2]。然而,从大学生创新主体性和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看,制约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科学创新主体性发展不够全面
由于人们对大学生主题性问题的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题上,大多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是通过和教师的交互作用,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超越地发展,实践高等教育功能[3]。有学生认为创新活动和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可见,学生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热情较高,但其创新主体性的引导和培养欠缺。
1.2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传统单调
教育内容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细节,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则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就目前而言,由于很多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教学单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4]。这使得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熏陶学生创造意识的内容和方法严重缺欠;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启发讨论式方法应用较少,实践性教学逐渐形成,但仍是辅助性手段;最后,从教育模式来看,“求同不存异” 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这种“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制,必然压抑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1.3 创新评价体系不完善
创新评价体系作为对学生创新活动鼓励和认定的手段,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层次、全方位和有高效率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由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转变为更注重过程和环节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和成就感,培养自我意识等等[5]。
2.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验能力。新疆大学于2008年作为第二批学校批准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2.1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精神契合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随着实验计划的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和多成员组合已成发展趋势,这又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分工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精神指引下,大学生逐渐养成了追求真知、探索真理、敢于挑战、锐意创新的优秀品格。这些也正契合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6]。
2.2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契合了工科高等教育中实践创新的环节
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该计划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辅助环节,有效补充教学的课内外衔接,为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3.推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平台,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各大学在该计划实施工程中,通过对创新机制体系的探索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契合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个系统不断完善。
3.1大力宣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及其内涵,激发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自我意识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内涵与精神是体现了大学生对创新价值的认识和与之相关的个体价值的自我认识。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正面积极作用,举办创新活动经验交流、学生社团创新活动宣传、学生论文报告会、师生交流会,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点评,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践创新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进而产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2 完善组织体系,开放公共资源,保障校园科技活动稳定、有效地开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决定了其复杂性。与其他大学学生活动相比,涉及的部门多,及跨度大;投入的活动场地及设备仪器广。为保障大学生的能动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需要一个高效的、严密的组织体系来引导和协调。从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和学院以及指导教师通力合作,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开放相关实验场地和设备,从经费、物品、器材、场地再到指导教师等几方面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大学生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为各个科技组织的主体,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潜力的挖掘。 3.3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调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在于,将大学生创新的内在需求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两者相互作用以产生最大的行为动力。科技活动的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弹性的、多样的评价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的指导教师及学生给予奖励和相应的考试加分等评价方法。该评价体系以激励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弱化科技成果的因素,强调科技活动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发展和辐射的作用。
4.结束语
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锻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得到“真题真做”、“真刀真枪”的锻炼,尤其是在学生实践环节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及教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新活动,是影响高校培养的工科大学生是否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以实践教学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活动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创新体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成果,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学元.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0,(3):25-26.
[2] 郝永梅,葛秀坤,邵 辉等.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常州大学学报,2011,12(2):113-116.
[3]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0.
[4] 邢智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 .科学管理研究,2009, 10(5):67-69.
[5] 梁蕊.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探索与体会[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24(1):122-124.
[6] 陈洋,闫达远,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1(2):93-95.
作者简介:
冉武平(1977-)男,甘肃镇原人,汉族,硕士,讲师;道路路基路面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0107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