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无法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科学为本位的观念,知识、技能始终是我们的紧箍咒。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从本质上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政策,《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把重点放在了以研究学生学习策略为主线的教学策略上。
研究背景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均具有较多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达到特定的目标。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相反,虽然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同许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相同,但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不善于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比较重视共性,对发展学生的特点、特长方面注意不够。其实,每一个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都会遇到个别差异问题。一个班如果有30~40人,就会有30~40个个案,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有自身的特点,如在共同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也存在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和男女生的学习差异等。因而,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就是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界定与内涵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有效实现学习任务而使用的方法、程序等。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变量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变量,就可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变量之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控制这个变量,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就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因此,对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学习策略中包含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学习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调节、应用来实现的。因此,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组成成分。但是,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学习策略,因为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面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如果不会使用或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学习方法,也就无法实现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一定就掌握了学习策略,只有在学生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适当的学习方法时,才达到掌握学习策略的水平。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曾经有过美好的设想,诸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他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国外的许多教育家也都主张教会学生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他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实践探索
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他们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掌握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习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给他们学习策略,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学会更多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三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训练,即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训练。
1.有效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习方法是指用在编码、贮存、提取、运用等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学习方法有很多,有外部的方法(如做笔记的方法),内部的方法(如想象的方法);有单项的方法(如网络的方法),又有系统的方法(MURDER法,即激活情绪,理情,回忆,领会或详述,扩展,检验)等。相对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只是载体,只有建立在学习策略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即适合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风格和学习效能的方法,才是有效的。
如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中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文言文是相对比较难的一部分。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语法结构,如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的变化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六国论》时,根据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从学习策略库中选择了PQ4R方法(即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PQ4R方法是托马斯和罗宾逊在1972年提出来的,PQ4R分别代表预览—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
预览:快速浏览材料,对材料的基本组织有一个了解;
设问:阅读时自问的一些问题。根据标题用谁、什么、为什么、哪儿、怎样等疑问词提问;
阅读:阅读材料,试图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反思:通过把阅读材料和学生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方法,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并用这些材料去解决联想到的类似的问题;
背诵:通过大声陈述和一问一答,反复练习以便记住这些信息;
回顾:积极地复习所学内容。
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使用PQ4R方法。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览课文,课上朗读课文,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试图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回答,教师纠正错误,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初步认识。要想提高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认读能力,就要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积累文言文的用字、词汇和句子。这节课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认读,让学生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的翻译。我们训练学生用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交替使用与互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背诵、反思与回顾的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展开论证的方法,评论本文的进步性、局限性。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假设:按照PQ4R程序进行设计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通过实验课,使教师加强了学习策略教学的意识,丰富了教师学习策略教学的经验。只有教师有明确的策略教学意识时,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而教师丰富的学习策略教学经验,也会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
第三,实验突出了把学习策略教学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中这一基本思想,这是一种对学习策略教学的新的尝试和探索。这项研究对探讨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对研究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包括教学方法、顺序、具体步骤等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第一,因为时间限制,我们只在高二年级选择了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进行实验,以后的研究需要在更广泛的学科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进行。
第二,学习策略的教学需要长期进行,需要在持续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授与训练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2.学习的调节与监控研究
学习的调节与监控是学习者主动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期间使用的调控学习行为,尤其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包括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的学习活动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在具体学习活动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改学习行为;学习结束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效果,包括学习方法的效果。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安排了一节识字实验课。这节识字课的目标为:在记住音、理解义的基础上记忆字形,学会本课14个生字的音、形、意;在记忆过程中,优选记忆的最佳方法;理解生字、组词应用等学习任务。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示范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有效性学习的范例,调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关注;随后,学生总结、对比创新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最后,根据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学生反思、调整、完善各自的学习方法,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
在这节识字教学的课后反思中,有关老师对实验课作了客观评价与分析后认为,本实验课与对比课相比,具有突出的新意:第一,将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与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并均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班;第二,学习策略教学分梯度设计效果较好,从“有哪些方法、用哪些方法、哪些方法是最好的”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策略的方法;第三,本节课也体现了教学策略的基本观点,如方法不是唯一的,最优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方法,而是知识、技能、方法等综合素养。
3.元认知训练
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集中反映了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性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它是整个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也是这一结构中最高层次的调节机制。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只是一种执行的活动,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首要条件是要对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所认知和体验。在学习中,就是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学习受何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关系具有明晰的意识和体验。所有这些都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产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的执行过程是元认知活动的现实结果。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密不可分。测量与调查表明,有些学生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但不懂得何时选择这种学习方法和如何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只是习惯性地沿用某几种学习方法,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这些方法,既不懂得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又不能安排、评价、调整这些方法的使用,遇到新的学习情境时,还是无所适从,不懂得改用更适当的方法。上述问题,都是不能策略性学习的实例,其根源在于缺乏元认知知识。
总之,我们的课改实践证明,如何把学习策略教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术,已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问题。一个教师接一个新班,面对的是30~50个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教师如果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在调整自己、调整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
□编辑 王宇华
研究背景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均具有较多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达到特定的目标。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相反,虽然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同许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相同,但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不善于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比较重视共性,对发展学生的特点、特长方面注意不够。其实,每一个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都会遇到个别差异问题。一个班如果有30~40人,就会有30~40个个案,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有自身的特点,如在共同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也存在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能力倾向的差异、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和男女生的学习差异等。因而,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就是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界定与内涵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有效实现学习任务而使用的方法、程序等。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变量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变量,就可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变量之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控制这个变量,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就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因此,对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学习策略中包含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学习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调节、应用来实现的。因此,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组成成分。但是,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学习策略,因为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面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如果不会使用或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学习方法,也就无法实现对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一定就掌握了学习策略,只有在学生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适当的学习方法时,才达到掌握学习策略的水平。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曾经有过美好的设想,诸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他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国外的许多教育家也都主张教会学生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他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更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实践探索
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他们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所以,掌握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习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研究表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给他们学习策略,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学会更多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三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训练,即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训练。
1.有效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习方法是指用在编码、贮存、提取、运用等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学习方法有很多,有外部的方法(如做笔记的方法),内部的方法(如想象的方法);有单项的方法(如网络的方法),又有系统的方法(MURDER法,即激活情绪,理情,回忆,领会或详述,扩展,检验)等。相对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只是载体,只有建立在学习策略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即适合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风格和学习效能的方法,才是有效的。
如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中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文言文是相对比较难的一部分。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语法结构,如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的变化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六国论》时,根据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从学习策略库中选择了PQ4R方法(即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PQ4R方法是托马斯和罗宾逊在1972年提出来的,PQ4R分别代表预览—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
预览:快速浏览材料,对材料的基本组织有一个了解;
设问:阅读时自问的一些问题。根据标题用谁、什么、为什么、哪儿、怎样等疑问词提问;
阅读:阅读材料,试图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反思:通过把阅读材料和学生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方法,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并用这些材料去解决联想到的类似的问题;
背诵:通过大声陈述和一问一答,反复练习以便记住这些信息;
回顾:积极地复习所学内容。
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使用PQ4R方法。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览课文,课上朗读课文,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试图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回答,教师纠正错误,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初步认识。要想提高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认读能力,就要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积累文言文的用字、词汇和句子。这节课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认读,让学生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的翻译。我们训练学生用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交替使用与互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背诵、反思与回顾的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展开论证的方法,评论本文的进步性、局限性。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假设:按照PQ4R程序进行设计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通过实验课,使教师加强了学习策略教学的意识,丰富了教师学习策略教学的经验。只有教师有明确的策略教学意识时,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而教师丰富的学习策略教学经验,也会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
第三,实验突出了把学习策略教学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中这一基本思想,这是一种对学习策略教学的新的尝试和探索。这项研究对探讨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对研究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包括教学方法、顺序、具体步骤等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第一,因为时间限制,我们只在高二年级选择了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进行实验,以后的研究需要在更广泛的学科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进行。
第二,学习策略的教学需要长期进行,需要在持续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授与训练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2.学习的调节与监控研究
学习的调节与监控是学习者主动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期间使用的调控学习行为,尤其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包括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的学习活动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在具体学习活动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改学习行为;学习结束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效果,包括学习方法的效果。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安排了一节识字实验课。这节识字课的目标为:在记住音、理解义的基础上记忆字形,学会本课14个生字的音、形、意;在记忆过程中,优选记忆的最佳方法;理解生字、组词应用等学习任务。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示范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有效性学习的范例,调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关注;随后,学生总结、对比创新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最后,根据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学生反思、调整、完善各自的学习方法,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
在这节识字教学的课后反思中,有关老师对实验课作了客观评价与分析后认为,本实验课与对比课相比,具有突出的新意:第一,将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与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并均达到预期的目标,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班;第二,学习策略教学分梯度设计效果较好,从“有哪些方法、用哪些方法、哪些方法是最好的”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策略的方法;第三,本节课也体现了教学策略的基本观点,如方法不是唯一的,最优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也不仅是方法,而是知识、技能、方法等综合素养。
3.元认知训练
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集中反映了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性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它是整个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也是这一结构中最高层次的调节机制。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只是一种执行的活动,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首要条件是要对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所认知和体验。在学习中,就是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学习受何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关系具有明晰的意识和体验。所有这些都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产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调控的执行过程是元认知活动的现实结果。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密不可分。测量与调查表明,有些学生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但不懂得何时选择这种学习方法和如何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只是习惯性地沿用某几种学习方法,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这些方法,既不懂得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又不能安排、评价、调整这些方法的使用,遇到新的学习情境时,还是无所适从,不懂得改用更适当的方法。上述问题,都是不能策略性学习的实例,其根源在于缺乏元认知知识。
总之,我们的课改实践证明,如何把学习策略教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术,已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问题。一个教师接一个新班,面对的是30~50个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教师如果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在调整自己、调整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