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域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衍生,它们是佛教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并最终形成的。本文以西域佛教和藏传佛教为主线,叙述了佛教的来历,分析了西域佛教,藏传佛教具体定义及其发展历史,并对藏传佛教和西域佛教之间的关系做了对比,以期为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西域佛教;藏传佛教;相互关系
一、佛教的来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迦皉罗卫国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在经历和目睹了社会和个人诸多的矛盾,纷争,苦难和困惑后,决心离开王宫,出家修行。经过6年的苦修和静坐冥思后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并初创了“佛教”。佛的含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最高觉悟。
佛教的教义很多,简单的概括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就是指世时的一切感受皆苦,这是佛教的价值观,正式由于这个价值观,佛教才主张出离这个世界。“集”则是佛教分析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苦产生的原因就是业与烦恼。“灭”是佛教修行达到一个没有苦,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意思。“道”则是佛教讲的如何解脱生死轮回,获得漏尽智证的法门,共有37道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8正道,简单的说就是修行戒定慧,以达到“灭”的解脱境界。
在佛陀创立佛教后的几百年间。由于内部对教义的理解不同,佛教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北传佛教则主要是大众部诸派,信奉大乘,主要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地。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二、西域佛教及其发展历史
西域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政治概念,还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历史概念,西域指从汉代一直到清代乾隆时对该地的称呼。作为政治概念,西域是从古代匈奴设的僮仆都尉到汉代的西域都护使的变化,以及管辖西域的中原王朝在该地设置的军政机构,它代表中原王朝成为一个政治实体。作为地理概念,西域在历朝的范围有大有小,不能简单一概论之,但自汉代始,西域就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之内。
佛教在古印度形成后,得到了古印度上层贵族的支持,特别是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佛教被尊奉为国教,并在四方广为传播。据《西域通史》记载,佛教由印度广为流传后,先是西传至大夏,再由大夏向东传入流布,直到疏勒,然后再向东进入龟兹和焉基。至于佛教传入龟兹的具体时间,史书记载较为模糊,普遍认为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佛教正式传入龟兹(西域的一部分)。由于西域地处东西方交通枢纽,也是佛教北传过程中的必由之地,因此,西域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中一个方面的价值就是西域佛教保存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小乘佛教的遗存。西域佛教形成早期,西域教派多属小乘,而后发展成大小乘思想混合,公元四世纪,高昌将佛教奉为国教,西域佛教发展到鼎盛期,教派发展成大乘佛教教派。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吐蕃和回鹘成为这一地区的有力角逐者。8世纪后期,吐蕃第二次控制西域时,正式吐蕃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吐蕃控制西域后,实行类似于唐朝的羁紊政策,特别是吐蕃占领于阗后,对于阗王实行优待政策,对西域佛教特别是佛教圣地于阗采取保护政策,从而使西域佛教在吐蕃占领西域之后仍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并逐步扩大。
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造成了回鹘的退撤。回鹘在西域建立了咯喇汗王朝和西州回鹘王朝,前者被逐渐伊斯兰化,而后者依然信奉佛教。10世纪后期,喀喇汗王朝兴起,皈依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向南疆发展势力,由此于阗国与这个新兴的伊斯兰政权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于阗一带的佛教寺院焚毁于战火中,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取代了往日的佛教文化成为西域文化的主导。
三、藏传佛教及其发展历史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喇嘛在藏语中意为“上师”。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佛教正式传入今西藏高原,是在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后,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吐蕃王朝的版图有了很大的扩展,在迎娶尼泊尔只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进一步巩固了佛教在当地宗教的地位。但随着松赞干布的去世,佛教在西藏的发展随即倒退,究其原因,就是支持原西藏教派本教的上层贵族噶氏父子重新崇信本教,抑制佛教。公元836年,朗达玛继赞普位。作为王室和贵族中本教势力的代表,朗达玛上台后,就在反对佛教的大臣韦·甲多热等贵族的操纵下,灭法毁佛,封闭佛像,拆毁寺庙,焚烧佛经,杀害上层僧侣,西藏本土佛教濒临绝境。10世纪后半期,佛教在西藏经历了“禁佛”后,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再度傳入,佛教又得复苏并再度迎来发展世纪,经过激烈斗争,佛教和本教相互融合,并最终正式形成藏传佛教。此后300多年间,藏传佛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教派即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和格鲁派。但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藏传佛教中的上层的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13世纪中期开始,蒙古势力在大安岭骤然崛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各部的统一后,藏传佛教开始流传蒙古地区,蒙古进入西域后,信仰藏传佛教的回鹘人成为蒙古军队征伐的先锋和向导,因而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看重。初到西域的蒙古人在多方面受到回鹘人的影响,继而开始信奉藏传佛教。忽必烈登上帝位后,由于信奉藏传佛教地区对其继位持大力支持政策,藏传佛教得以快速发展。
元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重视,使得藏传佛教也开始在内地广泛流传,但随着朝代的变更,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也是困难重重。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日渐开明,价值观念变迁,宗教信仰的环境比较宽松,藏传佛教也凭借着本身的特点和神秘的藏族文化也吸引了众多内地信仰者,使得藏传佛教在内地再次流传开来。当然,由于藏传佛教和“西藏问题”的交织,使得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收到了部分质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藏传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藏传佛教和西域佛教之间的关系
西藏与西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就其民族种属而言,二者存在着亲缘关系。在远古的洪荒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各部落之间就开始了双方的往来。在小邦时代,西藏各小邦与周边部落之间发生了频繁的战争,战争直接推动了各小邦之间的交通能力。之后,在松赞干布建立奴隶制政权之前,西藏和西域之间已经很早就有联系,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有通往克代米尔的天然通道通往印度和中亚地区,翻越昆仑山和喀喇山之间的一些山口可以到达西域。这些通道的形成为后来吐蕃王朝向外扩张所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几条通向西域的新的通道,这些新通道的开拓,也加深了西域和西藏之间的联系。
一、西域佛教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西域佛教的形成早于藏传佛教,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丝绸之路重镇于阗,被誉为“佛国”,其久远的佛教历史,与吐蕃在地理上的相对便利条件以及吐蕃人对这里的长期经营,使吐蕃对这个佛教圣地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宗教情感。因此,在西域和吐蕃佛教早期交流的过程中,西域佛教最初进入吐蕃的一个,亦或说西域佛教是对吐蕃佛教的传播影响最为深刻的其中之一。
在西域佛教传入吐蕃之前,源于象雄的本教是雪域高原信奉度较高的宗教,松赞干布为了与统一的奴隶制政权相适应,将零星散步与高原的吐蕃众多部落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松赞干布一改以前诸赞普信奉并扶植本教的国策,接受了更符合其统治需要的佛教。而后,吐蕃频用兵西域,并控制佛教圣地于阗,由此吐蕃人对西域佛教教育有了直接的的接触,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深化。在赤德祖赞统治吐蕃时期,为了加强王权削弱相权必然要对各方面的统治政策做出调整,反映在思想方面,就是要抬高佛教,压制本教,于是,他派时臣迎请于阗等地高僧大德前来吐蕃译经传教。
10世纪后期,在经历了朗达玛上达一个世纪的“禁佛”行为后,西藏佛教几至灭迹,但赤德祖赞统治时期迎请于阗等地高僧大德前来吐蕃译经传教的行为已经使佛教种子在吐蕃大地是扎下了根,为其迅速恢复活力并取得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正是吐蕃人以及佛教后弘期时吐蕃教徒对于于阗的深厚的宗教感情之所在,使得吐蕃控制西域(于阗)后,吐蕃对圣地于阗实行一种特殊的统治政策,从而使西域佛教在吐蕃统治时期得以继续发展。
进入15世纪后期,由于伊斯兰文化成为西域文化的主导,西域佛教影响力日渐甚微,以致后来逐渐为其他宗教所取代,但西域佛教对的部分教义却深入到藏传佛教中,为广大教民所接受。
(二)藏传佛教对西域佛教的影响。
安市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把重心放在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上,这为吐蕃重新进入西域并统治西域提供了方便之门。经过10多年的争夺,吐蕃于公元729年攻陷安西四镇和北庭,随后,有攻占西州。西州的陷落,标志着大部分西域已纳入吐蕃诸部落在西域各地的定居,是他们对西域之佛教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而赤松德赞极力推崇佛教,更加快了吐蕃与西域在佛教的交流。
吐蕃统治西域后,赤松赞由于压力下令不许藏人学禅宗。此后吐蕃历史反映了以莲花生为首的印度佛教占据优势的历史事实。来自印度的佛教最终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吐蕃站稳了脚跟,这也决定了吐蕃佛教的发展走势。这样反过来影响了西域佛教的发展。赤松德赞死后,从牟尼赞普一直到朗达玛禁佛之前的四十年时间里,吐蕃佛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吐蕃普不仅在本土大力弘扬佛教,而且把佛教信仰推行到它占领的广大地区。吐蕃控制西域后,为了弘扬佛教,在西域之于阗也掀起了一股兴建佛教寺院的高潮,从而使于于阗一带的佛教寺院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于阗也成为吐蕃佛教徒向往的圣地。
吐蕃在西域的统治结束后,于阗王恢复了他的统治到10世纪后期,回鹘在西域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兴起,皈依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向南疆发展势力,由此于阗国与这个新兴的伊斯兰政权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于阗一带的佛教寺院焚毁于战火中。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取代了往日的佛教文化成为西域文化的主导,佛教在伊斯兰教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但西域的伊斯兰化进程直到15世纪中后期才最终完成。
在西域开始伊斯兰化的进程中,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吐蕃移民中继续发展,而与吐蕃人有密切关系的回鹘人也逐渐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受到吐蕃的影响,最终在宗教信仰上接受了藏传佛教。从11世纪起,藏传佛教逐渐取代了西域佛教成为佛教的主流。12世纪早期,从东北西迁至西域的西辽政权的一些王公贵族也接受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西域有了新的发展。13世纪,蒙古人接受了藏传佛教以后藏传佛教扩大其影响力,以此来角逐西域的主导权。因而,在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西域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 结语
西域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衍生,它们是佛教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并最终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西域藏传佛教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但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连的。通过史料可知,西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联系远远早于印度尼泊尔,也正是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造就了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鄭炳灵、樊锦诗、杨富学、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才让太、佛教传入吐蕃的年代可以推出[5]中国藏学、2007[3]:3-8
[3]才让太、藏文起源新探[J]、中国藏学、1988(1):10-13
[4]才吾加普、元明时期的新疆藏传佛教[J]西域研究、2007(3):30-34
[5]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编、藏学学刊(第三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6]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
[7]胡方艳。曹生龙、伊犁藏佛教寺院考述[J]西藏研究、2010(5):22-26
[8]贾从江、关于元朝经营西域的几个问题[J]、西藏研究、1998(4):4-13
[9]金莹坤、吐蕃节度使考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7-104
[10]朗措、吐蕃与于阗关系考述—于阗和鄯善地区吐蕃部落的族属及特点[J]西藏研究2005(4)29-32
作者简介:
吐尔逊·卡地尔(1972-10-8),男,新疆哈密人,讲师,本科,主要从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研究。
关键词:西域佛教;藏传佛教;相互关系
一、佛教的来历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迦皉罗卫国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在经历和目睹了社会和个人诸多的矛盾,纷争,苦难和困惑后,决心离开王宫,出家修行。经过6年的苦修和静坐冥思后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并初创了“佛教”。佛的含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最高觉悟。
佛教的教义很多,简单的概括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就是指世时的一切感受皆苦,这是佛教的价值观,正式由于这个价值观,佛教才主张出离这个世界。“集”则是佛教分析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苦产生的原因就是业与烦恼。“灭”是佛教修行达到一个没有苦,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意思。“道”则是佛教讲的如何解脱生死轮回,获得漏尽智证的法门,共有37道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8正道,简单的说就是修行戒定慧,以达到“灭”的解脱境界。
在佛陀创立佛教后的几百年间。由于内部对教义的理解不同,佛教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北传佛教则主要是大众部诸派,信奉大乘,主要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地。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二、西域佛教及其发展历史
西域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政治概念,还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历史概念,西域指从汉代一直到清代乾隆时对该地的称呼。作为政治概念,西域是从古代匈奴设的僮仆都尉到汉代的西域都护使的变化,以及管辖西域的中原王朝在该地设置的军政机构,它代表中原王朝成为一个政治实体。作为地理概念,西域在历朝的范围有大有小,不能简单一概论之,但自汉代始,西域就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之内。
佛教在古印度形成后,得到了古印度上层贵族的支持,特别是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佛教被尊奉为国教,并在四方广为传播。据《西域通史》记载,佛教由印度广为流传后,先是西传至大夏,再由大夏向东传入流布,直到疏勒,然后再向东进入龟兹和焉基。至于佛教传入龟兹的具体时间,史书记载较为模糊,普遍认为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佛教正式传入龟兹(西域的一部分)。由于西域地处东西方交通枢纽,也是佛教北传过程中的必由之地,因此,西域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中一个方面的价值就是西域佛教保存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小乘佛教的遗存。西域佛教形成早期,西域教派多属小乘,而后发展成大小乘思想混合,公元四世纪,高昌将佛教奉为国教,西域佛教发展到鼎盛期,教派发展成大乘佛教教派。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吐蕃和回鹘成为这一地区的有力角逐者。8世纪后期,吐蕃第二次控制西域时,正式吐蕃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吐蕃控制西域后,实行类似于唐朝的羁紊政策,特别是吐蕃占领于阗后,对于阗王实行优待政策,对西域佛教特别是佛教圣地于阗采取保护政策,从而使西域佛教在吐蕃占领西域之后仍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并逐步扩大。
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造成了回鹘的退撤。回鹘在西域建立了咯喇汗王朝和西州回鹘王朝,前者被逐渐伊斯兰化,而后者依然信奉佛教。10世纪后期,喀喇汗王朝兴起,皈依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向南疆发展势力,由此于阗国与这个新兴的伊斯兰政权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于阗一带的佛教寺院焚毁于战火中,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取代了往日的佛教文化成为西域文化的主导。
三、藏传佛教及其发展历史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喇嘛在藏语中意为“上师”。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佛教正式传入今西藏高原,是在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后,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吐蕃王朝的版图有了很大的扩展,在迎娶尼泊尔只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进一步巩固了佛教在当地宗教的地位。但随着松赞干布的去世,佛教在西藏的发展随即倒退,究其原因,就是支持原西藏教派本教的上层贵族噶氏父子重新崇信本教,抑制佛教。公元836年,朗达玛继赞普位。作为王室和贵族中本教势力的代表,朗达玛上台后,就在反对佛教的大臣韦·甲多热等贵族的操纵下,灭法毁佛,封闭佛像,拆毁寺庙,焚烧佛经,杀害上层僧侣,西藏本土佛教濒临绝境。10世纪后半期,佛教在西藏经历了“禁佛”后,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再度傳入,佛教又得复苏并再度迎来发展世纪,经过激烈斗争,佛教和本教相互融合,并最终正式形成藏传佛教。此后300多年间,藏传佛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教派即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和格鲁派。但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藏传佛教中的上层的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13世纪中期开始,蒙古势力在大安岭骤然崛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各部的统一后,藏传佛教开始流传蒙古地区,蒙古进入西域后,信仰藏传佛教的回鹘人成为蒙古军队征伐的先锋和向导,因而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看重。初到西域的蒙古人在多方面受到回鹘人的影响,继而开始信奉藏传佛教。忽必烈登上帝位后,由于信奉藏传佛教地区对其继位持大力支持政策,藏传佛教得以快速发展。
元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重视,使得藏传佛教也开始在内地广泛流传,但随着朝代的变更,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也是困难重重。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日渐开明,价值观念变迁,宗教信仰的环境比较宽松,藏传佛教也凭借着本身的特点和神秘的藏族文化也吸引了众多内地信仰者,使得藏传佛教在内地再次流传开来。当然,由于藏传佛教和“西藏问题”的交织,使得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收到了部分质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藏传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藏传佛教和西域佛教之间的关系
西藏与西域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就其民族种属而言,二者存在着亲缘关系。在远古的洪荒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各部落之间就开始了双方的往来。在小邦时代,西藏各小邦与周边部落之间发生了频繁的战争,战争直接推动了各小邦之间的交通能力。之后,在松赞干布建立奴隶制政权之前,西藏和西域之间已经很早就有联系,从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有通往克代米尔的天然通道通往印度和中亚地区,翻越昆仑山和喀喇山之间的一些山口可以到达西域。这些通道的形成为后来吐蕃王朝向外扩张所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几条通向西域的新的通道,这些新通道的开拓,也加深了西域和西藏之间的联系。
一、西域佛教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西域佛教的形成早于藏传佛教,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丝绸之路重镇于阗,被誉为“佛国”,其久远的佛教历史,与吐蕃在地理上的相对便利条件以及吐蕃人对这里的长期经营,使吐蕃对这个佛教圣地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宗教情感。因此,在西域和吐蕃佛教早期交流的过程中,西域佛教最初进入吐蕃的一个,亦或说西域佛教是对吐蕃佛教的传播影响最为深刻的其中之一。
在西域佛教传入吐蕃之前,源于象雄的本教是雪域高原信奉度较高的宗教,松赞干布为了与统一的奴隶制政权相适应,将零星散步与高原的吐蕃众多部落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松赞干布一改以前诸赞普信奉并扶植本教的国策,接受了更符合其统治需要的佛教。而后,吐蕃频用兵西域,并控制佛教圣地于阗,由此吐蕃人对西域佛教教育有了直接的的接触,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了深化。在赤德祖赞统治吐蕃时期,为了加强王权削弱相权必然要对各方面的统治政策做出调整,反映在思想方面,就是要抬高佛教,压制本教,于是,他派时臣迎请于阗等地高僧大德前来吐蕃译经传教。
10世纪后期,在经历了朗达玛上达一个世纪的“禁佛”行为后,西藏佛教几至灭迹,但赤德祖赞统治时期迎请于阗等地高僧大德前来吐蕃译经传教的行为已经使佛教种子在吐蕃大地是扎下了根,为其迅速恢复活力并取得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正是吐蕃人以及佛教后弘期时吐蕃教徒对于于阗的深厚的宗教感情之所在,使得吐蕃控制西域(于阗)后,吐蕃对圣地于阗实行一种特殊的统治政策,从而使西域佛教在吐蕃统治时期得以继续发展。
进入15世纪后期,由于伊斯兰文化成为西域文化的主导,西域佛教影响力日渐甚微,以致后来逐渐为其他宗教所取代,但西域佛教对的部分教义却深入到藏传佛教中,为广大教民所接受。
(二)藏传佛教对西域佛教的影响。
安市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把重心放在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上,这为吐蕃重新进入西域并统治西域提供了方便之门。经过10多年的争夺,吐蕃于公元729年攻陷安西四镇和北庭,随后,有攻占西州。西州的陷落,标志着大部分西域已纳入吐蕃诸部落在西域各地的定居,是他们对西域之佛教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而赤松德赞极力推崇佛教,更加快了吐蕃与西域在佛教的交流。
吐蕃统治西域后,赤松赞由于压力下令不许藏人学禅宗。此后吐蕃历史反映了以莲花生为首的印度佛教占据优势的历史事实。来自印度的佛教最终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吐蕃站稳了脚跟,这也决定了吐蕃佛教的发展走势。这样反过来影响了西域佛教的发展。赤松德赞死后,从牟尼赞普一直到朗达玛禁佛之前的四十年时间里,吐蕃佛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吐蕃普不仅在本土大力弘扬佛教,而且把佛教信仰推行到它占领的广大地区。吐蕃控制西域后,为了弘扬佛教,在西域之于阗也掀起了一股兴建佛教寺院的高潮,从而使于于阗一带的佛教寺院比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于阗也成为吐蕃佛教徒向往的圣地。
吐蕃在西域的统治结束后,于阗王恢复了他的统治到10世纪后期,回鹘在西域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兴起,皈依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向南疆发展势力,由此于阗国与这个新兴的伊斯兰政权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于阗一带的佛教寺院焚毁于战火中。随着喀喇汗王朝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取代了往日的佛教文化成为西域文化的主导,佛教在伊斯兰教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但西域的伊斯兰化进程直到15世纪中后期才最终完成。
在西域开始伊斯兰化的进程中,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吐蕃移民中继续发展,而与吐蕃人有密切关系的回鹘人也逐渐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受到吐蕃的影响,最终在宗教信仰上接受了藏传佛教。从11世纪起,藏传佛教逐渐取代了西域佛教成为佛教的主流。12世纪早期,从东北西迁至西域的西辽政权的一些王公贵族也接受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西域有了新的发展。13世纪,蒙古人接受了藏传佛教以后藏传佛教扩大其影响力,以此来角逐西域的主导权。因而,在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西域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 结语
西域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佛教文化的一种衍生,它们是佛教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并最终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西域藏传佛教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但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连的。通过史料可知,西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联系远远早于印度尼泊尔,也正是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造就了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鄭炳灵、樊锦诗、杨富学、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才让太、佛教传入吐蕃的年代可以推出[5]中国藏学、2007[3]:3-8
[3]才让太、藏文起源新探[J]、中国藏学、1988(1):10-13
[4]才吾加普、元明时期的新疆藏传佛教[J]西域研究、2007(3):30-34
[5]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编、藏学学刊(第三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6]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
[7]胡方艳。曹生龙、伊犁藏佛教寺院考述[J]西藏研究、2010(5):22-26
[8]贾从江、关于元朝经营西域的几个问题[J]、西藏研究、1998(4):4-13
[9]金莹坤、吐蕃节度使考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7-104
[10]朗措、吐蕃与于阗关系考述—于阗和鄯善地区吐蕃部落的族属及特点[J]西藏研究2005(4)29-32
作者简介:
吐尔逊·卡地尔(1972-10-8),男,新疆哈密人,讲师,本科,主要从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