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路上有隐喻
很多人不喜欢拿壹基金与红十字会相比,这种比较会让他们敏感地使用某些处事的技巧。因为,这种比较会被自然地置入好与坏、落后与先进、为民与为官、官家与民办等对立状态中。尤其是在雅安地震后,这样的并置会让两下都感到尴尬,这种心结难解。
可是,红十字会成立100多年来,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在知晓了红会的历史后,对它不能左右自身命运的同情或者会增加,至少令人对这个庞大机构的沉浮有所心得。然后,再以红十字会的历史观照壹基金的来路,有一些重要方面是可以比喻的。
红十字会成立初期,实际上存在着北京总会与上海总办事处两处所在。前者是红会合法性的来源,为清政府把持,令红会具有官办属性;后者是其执行基地,沈敦和等上海滩的商团利用常议会的权力架构行使实际控制权。京沪两地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明争暗斗。
红会历史上的这种权力斗争,其实可以总结为官办与商办(民办)之争。只不过因为以当时稀少的公益组织来讲,不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争斗,而体现为政府与公益机构之间的直接对垒。舆论对商办的红会并不利,然而沈敦和借助常议会的掩护,也得以展开这种争夺。
北方与南方两个权力中心对红会的争夺,最终经过特殊的战争年代的需求分出高下,沈敦和他们退场,红会改性,由商团民办变为官办官有。在经过几十年的好日子,一直到汶川地震之后的丑闻风波,红会重新发现自身面临着历史上差不多的境况:官办VS民办。
红会到了今天已经是公益慈善体制的代表机构,这么说,既不是讽刺它,更不是否认它。这就像壹基金对红会的态度那样,前者曾经是后者的挂靠项目,没有红会就没有壹基金—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壹基金不愿意被拿来与红会对比,应该隐含了历史认知。
雅安地震以后,壹基金接受的善款超过3亿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红十字会在社交媒体上受到舆论的“羞辱”。尽管红会倚重其强大的体制内动员能量,仍然接收庞大规模的救灾钱物,但在舆论认知上,自有分野。可是,“舆论”并不等于现实。
壹基金与红会被放到矛盾地位的情形,很像是“穿越”到了红会的早期阶段。不同的是,官办与民办之争,从一个组织内部分化出来,成为两大机构之间至少在“标签”上的较量。历史地看,如果红会无法把握自身的变迁,壹基金又当如何自处?
过去,是红会一家机构的变化,现在则是整个公益环境与社会生态的变化。无论壹基金是否愿意进行这种比较,“对比”都存在。这种“比较”本身有意义吗?这个很难讲。但在某些人看来,他们是不希望看见这种“分野”扩大的;即使有,也要给予抹平。
公益机构之间的差别是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在今年的环境下,讲起来就有点难度。事实上,红会本身也在财务公开等方面有进取,但红会成为什么样子,从根本上讲不是它能够主导的。红会作为公益的存量,壹基金作为增量,势必要走不同的路。
红会在历史环境下经受了机制上的“改换门庭”,这不是偶然发生的,红会的改变指出了公益机构面临的某种限度—商团办公益,在做大做强后,即使不考虑舆论因素,也将要面对的挑战。这是红会历史给予壹基金的思考题:红会的限度会成为壹基金的限度吗?
商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说要“在商言商”,以一流商人组成的壹基金董事会,要怎样在“在商言商”与“公益共和”之间划出必要的防火线?划线,还是不划线,总归是个问题。红会的上海属性没能抵挡得住北京属性的南下,壹基金在南来北往之间,也许费思量吧。
沈敦和定律,作为商办慈善早期命运颓势的缩写,照样遗留到今日求解。沈敦和坐南迎北,折衷于当道,最后也是叹势比人强。而今,商界群英力保壹基金良性发展,不知对此“沈敦和定律”有无更好的出路解决,历史又回到了现在,又得如何周旋才好?
政治化中的专业化
中国每年大中小等级的灾害无以计数,灾害的政府垄断色彩浓烈。在“多难兴邦”的积极口号下,灾难成为某种机会,用来增进某些关系的纽带。在这种情况下,专以救灾为志业,并且在救灾之后的重建过程中亦有不凡理想,壹基金以此追求专业化的质地。
汶川与雅安地震,对公益界来说,意识实在重大。事实已经证明,前者对公益旧秩序的冲击并非颠覆性的,但确实引发公益在民间的大众认同,进而在金援、参与等方面青睐民办公益。以此为势头不减,雅安地震则将壹基金拱到最前列。
如果没有雅安地震,壹基金是否还是现在这个模样?很难说。夸张点地比喻,可以说“震出一个新的壹基金”。这里的新,不只是行业地位与美誉度方面,还指向壹基金以此为契机,对上下游及自身救灾程序及网络的梳理、参与营造等,决意在救灾专业化上用功。
雅安给了壹基金一个机会,那就是将民间重建带入到与政府重建相比肩的境地。这个机会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国家救灾模式转换,雅安享受不到分省支援的便利,另一方面是壹基金良好的信譽口碑,使得它与一众民间基金与组织能够施展专业作为。
壹基金在雅安的重建项目预设三年左右期限,这个时间,对壹基金也有重要意义:等到这个时间过去,不一定是什么样的局面,谁也难预测,因此,在这个有限时间内,要试验的就试验,要坐稳做扎实的必须做到位。这个窗口期不只对重建,也对壹基金能力提升构成压力。
从某种程度来说,壹基金要履行数亿元社会捐款的义务—在捐赠者那里,或许对救灾及重建的复杂性难有体会,甚至也不打算了解,但是当壹基金在执行过程想要积累相关经验时,就会发现这种“公益信托”也带有某种强制性,公益专业化的“雅安实验”并不平坦。
红会也参与了雅安重建,不过它采取的方式,是将捐款并入财政体系,与政府项目汇流,在执行层面上倚重行政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卷入重建专业化的麻烦中,并且在账面上很好看。壹基金尝试以执行提升专业能力,重建的更大比重就压在自身组织上。
壹基金向外界解释了这种重建的规划,及其必然带来的拨款滞后性质。至少从舆论旋即起灭的情况看,包括这种解释在内的多种传播应对取得了捐赠人及公众的谅解。只是,在谅解之后,重建进度及其相应的品质掌控,其压力就从外部质询内化为机构进取上。 对于一家专注于救灾的机构而言,如果备灾、救灾及重建的衔接不够扎实,无法以专业作为在灾区做较长时期的本土化建设,那么,前端的募款能力再好,机构也难有定力。专业化不仅是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还是在地化的持久性。壹基金选择救灾为“马”,够险要。
全中国公益机构做救灾的,差不多都是自觉成为政府的“有益补充”,壹基金还想在这些成例之外多进一步。这条路怎么走下去,雅安之后再去哪里,现在还没法指出终点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它的顺利与否取决于政治化的趋势是更开放,还是更狭窄。
从某种意义上说,壹基金与雅安的关系在基金会的历史上,是被定格在此了。看过壹基金在芦山等地做的驻校项目与重建计划,也会拓展人们对所谓“政治化”的认知:政治不全是指狗苟蝇营的算计,其实也包括与社区文化传统的互动,从而助公益改善人的生活处境。
包括壹基金在内,其他基金会与公益组织在雅安的所作所为,已经与汶川地震时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关键在于公益已经介入到社会治理中,不以封闭心态,自外于地方治理。这种“政治化”历程,不只是壹基金在经历,红会也是亲历者,政治化在这里不是排他性的,不是贬抑。
雅安地震一周年时,所有参与重建的基金会都在公开账本。可惜的是,对雅安重建的必要讨论及经验总结被偏激的抹黑式质疑所中断。喧哗之外,公益组织在雅安的宝贵做法—包括公益与政府的互动—都被掩盖了,反而造成了某种投鼠忌器的吊诡氛围,这是一次很脏的污名举动。
祛除悲情化的前程
正像红会在丑闻中代替官办慈善承受压力那样,壹基金被贴上标签也是在替民间公益“受过”。于两种类型的公益慈善来说,这都是修行的必要阶段。红会现今与民间公益的联系程度超过以往,官办慈善中游民办公益,民间公益与官办慈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会在风波之后,强化了它与体制的联系,强化了总会对地方分会的控制权限。这让红会即使少了社会资助来源,依然可以强大。当然,这种地位的巩固是与体制结合为条件的。壹基金却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在争议面前,越是不放弃对社会的开放性。
沈敦和在他的那个时代,不是商就是官,回旋余地不多。要感谢社会的进化,使得壹基金等民间公益在进退的选择之外,多了一些依托的“根据地”。就像免费午餐让邓飞团队提速专业化进程一样,围绕壹基金的争议也在往两个有益的方向上转化。
其一,是公益内部的法规修缮问题。公益基金会三部重要法律一直受到法学界及公益界人士的批评,主要理据是法规本身赶不上公益现实需求。在此情况下,一种情况是公益行动进入了法律灰色地带,第二种情况是法规自身的冲突,也需要得到合理调节,否则将闹笑话。
其二,是公益组织花钱效率的问题,由此是将一个关键问题公开化,亦即:一个健康的、正当的支持公益组织的疏财系统究竟该是什么样?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公益组织介入社会治理的合法性问题。这是壹基金风波的贡献,也是对民办公益的贡献。
长久以来,公众对公益组织的要求很低,最高的要求也不过是透明化。但是在今天,透明化已经不是问题的情况下,还要如何以专业化纽带,来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壹基金被质疑时,这个问题就浮现了:让公益组织好好花钱,也就是要支持公益组织专业化。
过去,公益组织谈专业化,公众很少关心,冷漠以对。可是真的要关心自己的捐赠时,专业化就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再来谈专业化,公众也就不那么抵触—而这个问题能谈到什么地步,能进展到什么地步,關系包括壹基金在内的公益前途。
这是一个问题谈论的窗口,也是组织化建设的窗口。它有助于将公益行动的背面抖落给社会大众来看:原来,你们捐赠的钱是这样花出去的,即使花钱慢了点,但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也是需要大众一起解决的。什么叫政治化,这也是政治化,不是那种令人厌烦的政治化。
所以,怎么预测壹基金的前途,没办法预测。怎么预测民间公益的走势,也是很难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像红会自身历史所展示的内部左右互搏的情形,在今天或将来或者也会出现,但其结果很难是非左即右的,也许就是中立,就是治理。
上述的窗口期,其实也包含了某种紧迫性。如果在社会大众创造的良好环境下,公益组织在专业化领域,在组织各种资源方面,在社区化与在地化方面做不到最好的话,这个时间窗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关闭。所以,壹基金希望质疑之后的讨论与建设,对其他组织同样是适用的。
很多人不喜欢拿壹基金与红十字会相比,这种比较会让他们敏感地使用某些处事的技巧。因为,这种比较会被自然地置入好与坏、落后与先进、为民与为官、官家与民办等对立状态中。尤其是在雅安地震后,这样的并置会让两下都感到尴尬,这种心结难解。
可是,红十字会成立100多年来,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在知晓了红会的历史后,对它不能左右自身命运的同情或者会增加,至少令人对这个庞大机构的沉浮有所心得。然后,再以红十字会的历史观照壹基金的来路,有一些重要方面是可以比喻的。
红十字会成立初期,实际上存在着北京总会与上海总办事处两处所在。前者是红会合法性的来源,为清政府把持,令红会具有官办属性;后者是其执行基地,沈敦和等上海滩的商团利用常议会的权力架构行使实际控制权。京沪两地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明争暗斗。
红会历史上的这种权力斗争,其实可以总结为官办与商办(民办)之争。只不过因为以当时稀少的公益组织来讲,不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争斗,而体现为政府与公益机构之间的直接对垒。舆论对商办的红会并不利,然而沈敦和借助常议会的掩护,也得以展开这种争夺。
北方与南方两个权力中心对红会的争夺,最终经过特殊的战争年代的需求分出高下,沈敦和他们退场,红会改性,由商团民办变为官办官有。在经过几十年的好日子,一直到汶川地震之后的丑闻风波,红会重新发现自身面临着历史上差不多的境况:官办VS民办。
红会到了今天已经是公益慈善体制的代表机构,这么说,既不是讽刺它,更不是否认它。这就像壹基金对红会的态度那样,前者曾经是后者的挂靠项目,没有红会就没有壹基金—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壹基金不愿意被拿来与红会对比,应该隐含了历史认知。
雅安地震以后,壹基金接受的善款超过3亿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红十字会在社交媒体上受到舆论的“羞辱”。尽管红会倚重其强大的体制内动员能量,仍然接收庞大规模的救灾钱物,但在舆论认知上,自有分野。可是,“舆论”并不等于现实。
壹基金与红会被放到矛盾地位的情形,很像是“穿越”到了红会的早期阶段。不同的是,官办与民办之争,从一个组织内部分化出来,成为两大机构之间至少在“标签”上的较量。历史地看,如果红会无法把握自身的变迁,壹基金又当如何自处?
过去,是红会一家机构的变化,现在则是整个公益环境与社会生态的变化。无论壹基金是否愿意进行这种比较,“对比”都存在。这种“比较”本身有意义吗?这个很难讲。但在某些人看来,他们是不希望看见这种“分野”扩大的;即使有,也要给予抹平。
公益机构之间的差别是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在今年的环境下,讲起来就有点难度。事实上,红会本身也在财务公开等方面有进取,但红会成为什么样子,从根本上讲不是它能够主导的。红会作为公益的存量,壹基金作为增量,势必要走不同的路。
红会在历史环境下经受了机制上的“改换门庭”,这不是偶然发生的,红会的改变指出了公益机构面临的某种限度—商团办公益,在做大做强后,即使不考虑舆论因素,也将要面对的挑战。这是红会历史给予壹基金的思考题:红会的限度会成为壹基金的限度吗?
商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说要“在商言商”,以一流商人组成的壹基金董事会,要怎样在“在商言商”与“公益共和”之间划出必要的防火线?划线,还是不划线,总归是个问题。红会的上海属性没能抵挡得住北京属性的南下,壹基金在南来北往之间,也许费思量吧。
沈敦和定律,作为商办慈善早期命运颓势的缩写,照样遗留到今日求解。沈敦和坐南迎北,折衷于当道,最后也是叹势比人强。而今,商界群英力保壹基金良性发展,不知对此“沈敦和定律”有无更好的出路解决,历史又回到了现在,又得如何周旋才好?
政治化中的专业化
中国每年大中小等级的灾害无以计数,灾害的政府垄断色彩浓烈。在“多难兴邦”的积极口号下,灾难成为某种机会,用来增进某些关系的纽带。在这种情况下,专以救灾为志业,并且在救灾之后的重建过程中亦有不凡理想,壹基金以此追求专业化的质地。
汶川与雅安地震,对公益界来说,意识实在重大。事实已经证明,前者对公益旧秩序的冲击并非颠覆性的,但确实引发公益在民间的大众认同,进而在金援、参与等方面青睐民办公益。以此为势头不减,雅安地震则将壹基金拱到最前列。
如果没有雅安地震,壹基金是否还是现在这个模样?很难说。夸张点地比喻,可以说“震出一个新的壹基金”。这里的新,不只是行业地位与美誉度方面,还指向壹基金以此为契机,对上下游及自身救灾程序及网络的梳理、参与营造等,决意在救灾专业化上用功。
雅安给了壹基金一个机会,那就是将民间重建带入到与政府重建相比肩的境地。这个机会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国家救灾模式转换,雅安享受不到分省支援的便利,另一方面是壹基金良好的信譽口碑,使得它与一众民间基金与组织能够施展专业作为。
壹基金在雅安的重建项目预设三年左右期限,这个时间,对壹基金也有重要意义:等到这个时间过去,不一定是什么样的局面,谁也难预测,因此,在这个有限时间内,要试验的就试验,要坐稳做扎实的必须做到位。这个窗口期不只对重建,也对壹基金能力提升构成压力。
从某种程度来说,壹基金要履行数亿元社会捐款的义务—在捐赠者那里,或许对救灾及重建的复杂性难有体会,甚至也不打算了解,但是当壹基金在执行过程想要积累相关经验时,就会发现这种“公益信托”也带有某种强制性,公益专业化的“雅安实验”并不平坦。
红会也参与了雅安重建,不过它采取的方式,是将捐款并入财政体系,与政府项目汇流,在执行层面上倚重行政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卷入重建专业化的麻烦中,并且在账面上很好看。壹基金尝试以执行提升专业能力,重建的更大比重就压在自身组织上。
壹基金向外界解释了这种重建的规划,及其必然带来的拨款滞后性质。至少从舆论旋即起灭的情况看,包括这种解释在内的多种传播应对取得了捐赠人及公众的谅解。只是,在谅解之后,重建进度及其相应的品质掌控,其压力就从外部质询内化为机构进取上。 对于一家专注于救灾的机构而言,如果备灾、救灾及重建的衔接不够扎实,无法以专业作为在灾区做较长时期的本土化建设,那么,前端的募款能力再好,机构也难有定力。专业化不仅是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还是在地化的持久性。壹基金选择救灾为“马”,够险要。
全中国公益机构做救灾的,差不多都是自觉成为政府的“有益补充”,壹基金还想在这些成例之外多进一步。这条路怎么走下去,雅安之后再去哪里,现在还没法指出终点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它的顺利与否取决于政治化的趋势是更开放,还是更狭窄。
从某种意义上说,壹基金与雅安的关系在基金会的历史上,是被定格在此了。看过壹基金在芦山等地做的驻校项目与重建计划,也会拓展人们对所谓“政治化”的认知:政治不全是指狗苟蝇营的算计,其实也包括与社区文化传统的互动,从而助公益改善人的生活处境。
包括壹基金在内,其他基金会与公益组织在雅安的所作所为,已经与汶川地震时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关键在于公益已经介入到社会治理中,不以封闭心态,自外于地方治理。这种“政治化”历程,不只是壹基金在经历,红会也是亲历者,政治化在这里不是排他性的,不是贬抑。
雅安地震一周年时,所有参与重建的基金会都在公开账本。可惜的是,对雅安重建的必要讨论及经验总结被偏激的抹黑式质疑所中断。喧哗之外,公益组织在雅安的宝贵做法—包括公益与政府的互动—都被掩盖了,反而造成了某种投鼠忌器的吊诡氛围,这是一次很脏的污名举动。
祛除悲情化的前程
正像红会在丑闻中代替官办慈善承受压力那样,壹基金被贴上标签也是在替民间公益“受过”。于两种类型的公益慈善来说,这都是修行的必要阶段。红会现今与民间公益的联系程度超过以往,官办慈善中游民办公益,民间公益与官办慈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会在风波之后,强化了它与体制的联系,强化了总会对地方分会的控制权限。这让红会即使少了社会资助来源,依然可以强大。当然,这种地位的巩固是与体制结合为条件的。壹基金却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在争议面前,越是不放弃对社会的开放性。
沈敦和在他的那个时代,不是商就是官,回旋余地不多。要感谢社会的进化,使得壹基金等民间公益在进退的选择之外,多了一些依托的“根据地”。就像免费午餐让邓飞团队提速专业化进程一样,围绕壹基金的争议也在往两个有益的方向上转化。
其一,是公益内部的法规修缮问题。公益基金会三部重要法律一直受到法学界及公益界人士的批评,主要理据是法规本身赶不上公益现实需求。在此情况下,一种情况是公益行动进入了法律灰色地带,第二种情况是法规自身的冲突,也需要得到合理调节,否则将闹笑话。
其二,是公益组织花钱效率的问题,由此是将一个关键问题公开化,亦即:一个健康的、正当的支持公益组织的疏财系统究竟该是什么样?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公益组织介入社会治理的合法性问题。这是壹基金风波的贡献,也是对民办公益的贡献。
长久以来,公众对公益组织的要求很低,最高的要求也不过是透明化。但是在今天,透明化已经不是问题的情况下,还要如何以专业化纽带,来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壹基金被质疑时,这个问题就浮现了:让公益组织好好花钱,也就是要支持公益组织专业化。
过去,公益组织谈专业化,公众很少关心,冷漠以对。可是真的要关心自己的捐赠时,专业化就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再来谈专业化,公众也就不那么抵触—而这个问题能谈到什么地步,能进展到什么地步,關系包括壹基金在内的公益前途。
这是一个问题谈论的窗口,也是组织化建设的窗口。它有助于将公益行动的背面抖落给社会大众来看:原来,你们捐赠的钱是这样花出去的,即使花钱慢了点,但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也是需要大众一起解决的。什么叫政治化,这也是政治化,不是那种令人厌烦的政治化。
所以,怎么预测壹基金的前途,没办法预测。怎么预测民间公益的走势,也是很难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像红会自身历史所展示的内部左右互搏的情形,在今天或将来或者也会出现,但其结果很难是非左即右的,也许就是中立,就是治理。
上述的窗口期,其实也包含了某种紧迫性。如果在社会大众创造的良好环境下,公益组织在专业化领域,在组织各种资源方面,在社区化与在地化方面做不到最好的话,这个时间窗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关闭。所以,壹基金希望质疑之后的讨论与建设,对其他组织同样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