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象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同的色彩作为意象在中文学中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本文试析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在其作品《街头女郎麦琪》及《新娘来到黄天镇》中对色彩意象的运用,以使读者在鲜活的感官世界里品味色彩的玄妙和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斯蒂芬·克莱恩;色彩意象;街头女郎麦琪;新娘来到黄天镇
1.《街头女郎麦琪》与《新娘来到黄天镇》
1.《街头女郎麦琪》
《街头女郎麦琪》是克莱恩于1893取材于纽约贫民窟生活所作的中篇小说。女主人公麦琪生活在纽约的一个贫民窟,其双亲都是酒鬼,麦琪在家里得不到丝毫温暖。当麦琪在泥潭里长成了一朵鲜花后,她的美貌使得她哥哥的朋友彼特垂涎三尺,他利用麦琪的年轻幼稚,使贫穷不幸而又涉世不深的麦琪与他同居并在不久后另觅新欢。随之,麦琪失掉了衬衫厂的工作,宗教思想很重的母亲不准她回家,麦琪只得流落街头,在做了几个月的妓女之后麦琪最终在悲愤失望中投河自尽。
2.《新娘来到黄天镇》
《新娘来到黄天镇》是克莱恩于1898年所创作的一篇关短篇小说。主人公杰克是一位德克萨斯州的警长,他带着自己的新娘——一位既不漂亮也不年轻的东部姑娘回到自己的家乡黄天镇。在黄天镇,杰克遇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死敌威尔逊,他带着枪醉醺醺地去找警长决战,却在看见警长和他身边的东部新娘时改变了主意。
2.色彩意象
2.1 意象与色彩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意象是意思的形象。而文学创作中所说的意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心中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的定义为:“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
色彩是我们生活世界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耳闻之成声,目遇之成色”之说。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对色彩的描绘,丹纳就说过:“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词,不但如此,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色彩从附属地位一变而成为主体。”由此可见,色彩在文本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8]
2.2 斯蒂芬·克莱恩对色彩意象的运用
克莱恩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偏爱使用色彩意象。
“他(克莱恩)曾对我讲,高斯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几种颜色对人的情感的影响,这篇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莱恩在他的作品中正是运用了颜色意象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高斯认为人对颜色的情感反应源颜色在人的眼中所造成的生理变化,正是这种生理变化引起了人的情绪及情感的变化。美国评论界则认为克莱恩对颜色意象的使用风格与美国艺术界的印象主义流派类似,因此他也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影响。麦尔恩·霍尔顿就曾评论说:“当克莱恩用颜色来描述时,就像是用笔在画布上大胆、快速地涂抹。他通常会选用基础色,他精心地挑选,将这些颜色三三两两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对比并达到结构上的平衡。” [5] 因此,在读克莱恩的诗歌和小说时,读者不妨细细体味诗人对颜色意象的使用。
3.色彩意象在《街头女郎麦琪》和《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的运用及其象征
3.1 红色——激情与愤怒
红色是《街头女郎麦琪》中使用次数最多的颜色。据统计,包括“Scarlet”(鲜红)“Crimson”(深红)“Pink”(粉红)“Rose tinted”(玫瑰红)等色彩浓度不一的红色一共出现了29次。[3]比如麦琪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就跟红有关:
“一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拖着一个满脸通红大哭大叫的小孩儿,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走着。” [6]
在文章近结尾处,当麦琪回到家中被自己的母亲和周围的邻居们谴责为一个“堕落的女孩”时,文中再次出现了同文章开头处相似的描写:
“一个小孩儿见大家都在瞧这姑娘,觉得很好奇,便侧身走过去,畏畏缩缩地摸摸姑娘的衣服,好似在观看一只烧得通红的火炉。” [6]
麦琪就像是个“火炉”的描写似乎赋予了红色危险的含义,因为危险,所以她不敢靠近。西方文化中,红色兼具有“妓女”这一职业的象征意义,正如麦琪最后所从事的职业一样。除此之外,红色也被广泛用在对麦琪的母亲玛丽的描写上,且更多地与愤怒联系在一起。例如,她皮肤的颜色被描述成红色,不仅暗示了她因为酗酒而日益糟糕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象征着她的性情脾气中暴躁易怒的一面。
而在《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红色同样被广泛运用到人物描写中:男人的脸经风吹日晒了好多天而红通通的,他身上穿着一套黑色的新装,这将他那双砖红色的手衬托得格外醒目。” [1]
对新娘的描述:“在她上车时,有些乘客肆意地盯着她打量,这让她羞红了睑。那属于穷人家的普通脸蛋原本线条简单,几乎没什么表情,所以那红晕看上去怪怪的。” [1]
对西部牛仔威尔逊关于红色的描述:“男人的脸发红,那是喝完威士忌产生效果” [1]
总而言之,无论尴尬热恋或激动愤怒,人们都会脸红,红色既有生命的燃烧也有仇恨的狂暴。[4]
3.2 黄色——萧条忧伤
《新娘来到黄天镇》和《街头女郎麦琪》中都是用了黄色。不同的是,《街头女郎麦琪》中的黄色被用来形容花花公子皮特带给麦琪的金光闪闪的幻觉。如:
“她仿佛看见,皮特要带她去的地方金光灿烂。这是一种彩色缤纷、歌声悠扬的享受,她担心,她会显得十分渺小,黯然失色。”[6]
《街头女郎麦琪》中仅有的两处金色描写中,描述的均是麦琪在幻想皮特将给她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她错误地将皮特当作改变自己命运的金色之光,而这一丝金色的希望之光只不過是麦琪错误的幻觉。
《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的黄色却被用来形容人物的面如土色和社会的凋敝。在英语中,黄色蕴含了一种“萧条”、“忧伤”、“死亡”及“危险”的涵义。[7]作者选用“黄天镇”即利用“黄色”暗示这个偏僻的小镇正如夕阳般“睡去”,昔日曾辉煌过的西部边疆现在也被因机器而兴盛起来的东部所淘汰,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此外,黄色还被用来形容文章中新娘的脸色,如:
“此刻新娘的脸也如同一张黄色的旧布。如同可怕仪式上祭祀的奴隶,她而凝视着眼前这个人,他像条幽灵般的蛇。” [1]
3.3 其他次要颜色
除了大量使用红色和黄色之外,克莱恩还使用其他多种颜色。如《街头女郎麦琪》中:
“一张没精打采的小白脸,” 她说。“你瞧见她那副眼神没有?那样子,不知有多纯洁,多正经。” [6]
“女郎来到黑乎乎的河旁地区。此处,高大的厂房与街上不通,一片黑压压的…再往前走去,她在黑暗中碰到一个衣衫槛楼的人… 她来到黑咕隆冬的最后一个街区。高楼脚下,出现黑漆漆的河流。” [6]
而在《新娘来到黄天镇》中:“她果然瞪大了眼睛,注视着那些带图案的海绿色天鹅绒、闪光的黄铜、白银和玻璃,还有那像油面一样闪烁着黑色光泽的木头。” [1]
(1)小结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这两篇作品外,克莱恩的一些其他作品中也大量的使用了颜色词。正是这些颜色词与其作品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其文章像是一个生动的情境场面,历经这么久依然能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鲜活与灵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克莱恩:《街头女郎玛吉》,孙致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柴鲜.《新娘来到黄天镇》的叙事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9(6):71.
[3]郭占燕,张文娟.谈斯蒂芬·克莱恩诗歌中的颜色意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34.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关键词:斯蒂芬·克莱恩;色彩意象;街头女郎麦琪;新娘来到黄天镇
1.《街头女郎麦琪》与《新娘来到黄天镇》
1.《街头女郎麦琪》
《街头女郎麦琪》是克莱恩于1893取材于纽约贫民窟生活所作的中篇小说。女主人公麦琪生活在纽约的一个贫民窟,其双亲都是酒鬼,麦琪在家里得不到丝毫温暖。当麦琪在泥潭里长成了一朵鲜花后,她的美貌使得她哥哥的朋友彼特垂涎三尺,他利用麦琪的年轻幼稚,使贫穷不幸而又涉世不深的麦琪与他同居并在不久后另觅新欢。随之,麦琪失掉了衬衫厂的工作,宗教思想很重的母亲不准她回家,麦琪只得流落街头,在做了几个月的妓女之后麦琪最终在悲愤失望中投河自尽。
2.《新娘来到黄天镇》
《新娘来到黄天镇》是克莱恩于1898年所创作的一篇关短篇小说。主人公杰克是一位德克萨斯州的警长,他带着自己的新娘——一位既不漂亮也不年轻的东部姑娘回到自己的家乡黄天镇。在黄天镇,杰克遇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死敌威尔逊,他带着枪醉醺醺地去找警长决战,却在看见警长和他身边的东部新娘时改变了主意。
2.色彩意象
2.1 意象与色彩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意象是意思的形象。而文学创作中所说的意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心中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的定义为:“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
色彩是我们生活世界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耳闻之成声,目遇之成色”之说。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对色彩的描绘,丹纳就说过:“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词,不但如此,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色彩从附属地位一变而成为主体。”由此可见,色彩在文本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8]
2.2 斯蒂芬·克莱恩对色彩意象的运用
克莱恩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偏爱使用色彩意象。
“他(克莱恩)曾对我讲,高斯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几种颜色对人的情感的影响,这篇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莱恩在他的作品中正是运用了颜色意象来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高斯认为人对颜色的情感反应源颜色在人的眼中所造成的生理变化,正是这种生理变化引起了人的情绪及情感的变化。美国评论界则认为克莱恩对颜色意象的使用风格与美国艺术界的印象主义流派类似,因此他也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影响。麦尔恩·霍尔顿就曾评论说:“当克莱恩用颜色来描述时,就像是用笔在画布上大胆、快速地涂抹。他通常会选用基础色,他精心地挑选,将这些颜色三三两两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对比并达到结构上的平衡。” [5] 因此,在读克莱恩的诗歌和小说时,读者不妨细细体味诗人对颜色意象的使用。
3.色彩意象在《街头女郎麦琪》和《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的运用及其象征
3.1 红色——激情与愤怒
红色是《街头女郎麦琪》中使用次数最多的颜色。据统计,包括“Scarlet”(鲜红)“Crimson”(深红)“Pink”(粉红)“Rose tinted”(玫瑰红)等色彩浓度不一的红色一共出现了29次。[3]比如麦琪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就跟红有关:
“一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拖着一个满脸通红大哭大叫的小孩儿,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走着。” [6]
在文章近结尾处,当麦琪回到家中被自己的母亲和周围的邻居们谴责为一个“堕落的女孩”时,文中再次出现了同文章开头处相似的描写:
“一个小孩儿见大家都在瞧这姑娘,觉得很好奇,便侧身走过去,畏畏缩缩地摸摸姑娘的衣服,好似在观看一只烧得通红的火炉。” [6]
麦琪就像是个“火炉”的描写似乎赋予了红色危险的含义,因为危险,所以她不敢靠近。西方文化中,红色兼具有“妓女”这一职业的象征意义,正如麦琪最后所从事的职业一样。除此之外,红色也被广泛用在对麦琪的母亲玛丽的描写上,且更多地与愤怒联系在一起。例如,她皮肤的颜色被描述成红色,不仅暗示了她因为酗酒而日益糟糕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象征着她的性情脾气中暴躁易怒的一面。
而在《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红色同样被广泛运用到人物描写中:男人的脸经风吹日晒了好多天而红通通的,他身上穿着一套黑色的新装,这将他那双砖红色的手衬托得格外醒目。” [1]
对新娘的描述:“在她上车时,有些乘客肆意地盯着她打量,这让她羞红了睑。那属于穷人家的普通脸蛋原本线条简单,几乎没什么表情,所以那红晕看上去怪怪的。” [1]
对西部牛仔威尔逊关于红色的描述:“男人的脸发红,那是喝完威士忌产生效果” [1]
总而言之,无论尴尬热恋或激动愤怒,人们都会脸红,红色既有生命的燃烧也有仇恨的狂暴。[4]
3.2 黄色——萧条忧伤
《新娘来到黄天镇》和《街头女郎麦琪》中都是用了黄色。不同的是,《街头女郎麦琪》中的黄色被用来形容花花公子皮特带给麦琪的金光闪闪的幻觉。如:
“她仿佛看见,皮特要带她去的地方金光灿烂。这是一种彩色缤纷、歌声悠扬的享受,她担心,她会显得十分渺小,黯然失色。”[6]
《街头女郎麦琪》中仅有的两处金色描写中,描述的均是麦琪在幻想皮特将给她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她错误地将皮特当作改变自己命运的金色之光,而这一丝金色的希望之光只不過是麦琪错误的幻觉。
《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的黄色却被用来形容人物的面如土色和社会的凋敝。在英语中,黄色蕴含了一种“萧条”、“忧伤”、“死亡”及“危险”的涵义。[7]作者选用“黄天镇”即利用“黄色”暗示这个偏僻的小镇正如夕阳般“睡去”,昔日曾辉煌过的西部边疆现在也被因机器而兴盛起来的东部所淘汰,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此外,黄色还被用来形容文章中新娘的脸色,如:
“此刻新娘的脸也如同一张黄色的旧布。如同可怕仪式上祭祀的奴隶,她而凝视着眼前这个人,他像条幽灵般的蛇。” [1]
3.3 其他次要颜色
除了大量使用红色和黄色之外,克莱恩还使用其他多种颜色。如《街头女郎麦琪》中:
“一张没精打采的小白脸,” 她说。“你瞧见她那副眼神没有?那样子,不知有多纯洁,多正经。” [6]
“女郎来到黑乎乎的河旁地区。此处,高大的厂房与街上不通,一片黑压压的…再往前走去,她在黑暗中碰到一个衣衫槛楼的人… 她来到黑咕隆冬的最后一个街区。高楼脚下,出现黑漆漆的河流。” [6]
而在《新娘来到黄天镇》中:“她果然瞪大了眼睛,注视着那些带图案的海绿色天鹅绒、闪光的黄铜、白银和玻璃,还有那像油面一样闪烁着黑色光泽的木头。” [1]
(1)小结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这两篇作品外,克莱恩的一些其他作品中也大量的使用了颜色词。正是这些颜色词与其作品内容的完美结合使其文章像是一个生动的情境场面,历经这么久依然能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鲜活与灵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克莱恩:《街头女郎玛吉》,孙致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柴鲜.《新娘来到黄天镇》的叙事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9(6):71.
[3]郭占燕,张文娟.谈斯蒂芬·克莱恩诗歌中的颜色意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34.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