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其对所从事工作在情感方面的高层次体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一系列提升途径,以期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因素 必要性 途径
一、引言
所谓的职业幸福感,指的是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获得满足、潜能得以发挥及力量获得增长所得到的快乐体验。职业幸福感可有效激发工作动力,进而形成团队精神,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和组织保证,大多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渴望自身工作得到积极的评价,具体包括情感、动机、认知和身心幸福等等。关注并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可有助于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益于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除了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还可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总体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整体的职业幸福感不强,甚至职业倦怠感显著,所以,非常有必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必要性,剖析诸多影响因素,并探寻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途径,这对提高高校辅导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在职称评定方面,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业老师一同参评,就科研成果而言,与专业老师相比弱势非常明显,直接造成其评聘职称难度较大;此外,对辅导员考核时灵活性不足,考核指标欠合理,忽视结合其实际工作的现实性,部分辅导员虽然努力工作却难以得到认可,致使其积极情感在日渐消退。
2.工作时间普遍过长:为了实现能够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必须保持24 小时开机,甚至要求随叫随到,这种工作状态,让一大批辅导员感受到神经持续紧绷,甚至容易导致失眠及食欲下降等症状。
3.工作压力太大:大学生个性突出且思维活跃,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压力巨大,再加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频发的安全事件又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辅导员不得不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加重其职业压力。
4.职业化缺失:有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就是一个“打杂工”的形象,辅导员不仅要接受校学工部及学院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还要接受团委、后勤和保卫等部门的管辖,连学生日常的调课通知及其课程收费等工作也需一一予以落实,这种“万金油”式的工作性质,让很多辅导员认为该工作是一种低层次、低价值的工作,直接影响其工作热情与管理效果。
5.职业信心不足: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管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知识,这对其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此外,随着教育改革的落实与深化,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面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很多辅导员会感到力不从心。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必要性
1.有助于激发其工作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其认知过程紧密联系。即认知活动均伴随着一定情感,也就是说认知活动是在情感动力影响下进行。情感动力积极向上的人,会不断寻找并设立自我和谐的目标,并且全身心投入其中。职业幸福感强烈的辅导员通常对学生工作持有积极看法,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同时拥有较强的价值感,坚信自己的努力付出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2.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一些高校辅导员满腹牢骚,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团队意识较差,容易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而若拥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则可帮助辅导员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同事间的关系融洽,工作中的所碰到的很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3.有益于大学生的成才: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其职业幸福感关系到辅导员的工作态度,而辅导员的工作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影响辅导员对其工作的投入程度即育人效果,所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将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个体若认同自身的职业价值,就会认同并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具体表现为乐于奉献,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认识到自身工作对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价值,并坚信该职业崇高而有意义,进而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享受的心态投入其中,便会从日常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从学生的成长中体悟到职业价值。
2.提升自我,完善人格:作为高校辅导员需要在完善自我方面下功夫,在工作实践中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及乐观的心境,善于规划未来,认同他人,也自然会被他人所认同,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营造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遇到考验,能够倾听多方意见,并寻求社会支持,善于从正面解读现实,从而产生职业幸福感,最终获得心灵的恬静之美。
3.进一步提升社会地位和薪酬: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肩负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重任,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作为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与标准,能够全面的评价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从而帮其激发工作热情并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同时,需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要充分考虑到该职业的特殊性,增加辅导员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教学科研,优化激励机制,切实提升其薪酬水平。
4.积极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各高校需加快辅导员专业化步伐,引导辅导员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证书,将辅导员工作当成终身事业追求,这样才可以提升辅导员的战斗力与凝聚力。此外,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升职及流动机制,结合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意愿定期向教学、科研和行政岗位推荐,通过扩大发展平台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5.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考核时应该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效果相结合、学生处评议与系院评议相结合、同事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并将结果与个人评優评先、职务晋升及绩效工资挂钩,以此增强辅导员职业荣誉感,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6.合理安排辅导员工作量:合适的工作量可以激发个体工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划清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界限,进一步梳理具体的工作内容,将辅导员管辖范围之外的工作内容剔除出去,尽可能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增强其职业幸福感。
五、结语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需深入细致地分析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增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和经济支持,而辅导员自身也要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并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从而提升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及探究[J].考试周刊,2012.
[2]楼天宇.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5).
[3]黄金娟.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5.
[4]邱有华.论基于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实践研究,2013.
[5]张乃琴.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5.
[6]毛芳才,莫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培养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2,28(2).
[7]林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养成探寻[J].中国成人教育,2010.
作者简介:蒲思岐(1987.04—)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学生工作管理。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因素 必要性 途径
一、引言
所谓的职业幸福感,指的是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获得满足、潜能得以发挥及力量获得增长所得到的快乐体验。职业幸福感可有效激发工作动力,进而形成团队精神,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和组织保证,大多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渴望自身工作得到积极的评价,具体包括情感、动机、认知和身心幸福等等。关注并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可有助于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益于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除了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还可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总体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整体的职业幸福感不强,甚至职业倦怠感显著,所以,非常有必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必要性,剖析诸多影响因素,并探寻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途径,这对提高高校辅导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在职称评定方面,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业老师一同参评,就科研成果而言,与专业老师相比弱势非常明显,直接造成其评聘职称难度较大;此外,对辅导员考核时灵活性不足,考核指标欠合理,忽视结合其实际工作的现实性,部分辅导员虽然努力工作却难以得到认可,致使其积极情感在日渐消退。
2.工作时间普遍过长:为了实现能够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很多高校要求辅导员必须保持24 小时开机,甚至要求随叫随到,这种工作状态,让一大批辅导员感受到神经持续紧绷,甚至容易导致失眠及食欲下降等症状。
3.工作压力太大:大学生个性突出且思维活跃,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压力巨大,再加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频发的安全事件又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辅导员不得不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加重其职业压力。
4.职业化缺失:有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就是一个“打杂工”的形象,辅导员不仅要接受校学工部及学院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还要接受团委、后勤和保卫等部门的管辖,连学生日常的调课通知及其课程收费等工作也需一一予以落实,这种“万金油”式的工作性质,让很多辅导员认为该工作是一种低层次、低价值的工作,直接影响其工作热情与管理效果。
5.职业信心不足: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管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知识,这对其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此外,随着教育改革的落实与深化,所实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面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很多辅导员会感到力不从心。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必要性
1.有助于激发其工作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其认知过程紧密联系。即认知活动均伴随着一定情感,也就是说认知活动是在情感动力影响下进行。情感动力积极向上的人,会不断寻找并设立自我和谐的目标,并且全身心投入其中。职业幸福感强烈的辅导员通常对学生工作持有积极看法,拥有较强自我效能感,同时拥有较强的价值感,坚信自己的努力付出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2.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一些高校辅导员满腹牢骚,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团队意识较差,容易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而若拥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则可帮助辅导员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同事间的关系融洽,工作中的所碰到的很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3.有益于大学生的成才: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其职业幸福感关系到辅导员的工作态度,而辅导员的工作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影响辅导员对其工作的投入程度即育人效果,所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将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个体若认同自身的职业价值,就会认同并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具体表现为乐于奉献,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认识到自身工作对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价值,并坚信该职业崇高而有意义,进而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享受的心态投入其中,便会从日常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从学生的成长中体悟到职业价值。
2.提升自我,完善人格:作为高校辅导员需要在完善自我方面下功夫,在工作实践中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及乐观的心境,善于规划未来,认同他人,也自然会被他人所认同,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营造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遇到考验,能够倾听多方意见,并寻求社会支持,善于从正面解读现实,从而产生职业幸福感,最终获得心灵的恬静之美。
3.进一步提升社会地位和薪酬: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肩负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重任,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作为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与标准,能够全面的评价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从而帮其激发工作热情并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同时,需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要充分考虑到该职业的特殊性,增加辅导员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教学科研,优化激励机制,切实提升其薪酬水平。
4.积极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各高校需加快辅导员专业化步伐,引导辅导员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证书,将辅导员工作当成终身事业追求,这样才可以提升辅导员的战斗力与凝聚力。此外,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升职及流动机制,结合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意愿定期向教学、科研和行政岗位推荐,通过扩大发展平台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5.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考核时应该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效果相结合、学生处评议与系院评议相结合、同事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并将结果与个人评優评先、职务晋升及绩效工资挂钩,以此增强辅导员职业荣誉感,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6.合理安排辅导员工作量:合适的工作量可以激发个体工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划清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界限,进一步梳理具体的工作内容,将辅导员管辖范围之外的工作内容剔除出去,尽可能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增强其职业幸福感。
五、结语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需深入细致地分析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增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和经济支持,而辅导员自身也要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并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从而提升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小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及探究[J].考试周刊,2012.
[2]楼天宇.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5).
[3]黄金娟.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5.
[4]邱有华.论基于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实践研究,2013.
[5]张乃琴.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5.
[6]毛芳才,莫勋.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培养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2,28(2).
[7]林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养成探寻[J].中国成人教育,2010.
作者简介:蒲思岐(1987.04—)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学生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