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紫禁城内佛日楼二楼主壁和两侧壁挂供有一组罗汉组合唐卡,共计23幅,通壁连裱,绘制三世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该组唐卡绘制完成的时间大约为乾隆四十年(1775),风格上与梵华楼唐卡非常类似,推断为清宫中正殿念经处画佛喇嘛所画,是典型的清宫风格的藏传佛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的图像学特征和座次排序遵循的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章嘉国师所编《诸佛菩萨圣像赞》中罗汉的图像和座次相同,但在布局上却不同于藏地,是参照汉地昭穆制度,左右交替将十八罗汉安置在中央三佛的两侧。这套罗汉组合唐卡保存完整、布局有序,是难得的罗汉绘画的标
【机 构】
: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北京100009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清宫收藏藏传佛教罗汉唐卡研究”(项目批准号:20BF096)阶段性研究成果;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KT2017-11)经费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禁城内佛日楼二楼主壁和两侧壁挂供有一组罗汉组合唐卡,共计23幅,通壁连裱,绘制三世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该组唐卡绘制完成的时间大约为乾隆四十年(1775),风格上与梵华楼唐卡非常类似,推断为清宫中正殿念经处画佛喇嘛所画,是典型的清宫风格的藏传佛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的图像学特征和座次排序遵循的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章嘉国师所编《诸佛菩萨圣像赞》中罗汉的图像和座次相同,但在布局上却不同于藏地,是参照汉地昭穆制度,左右交替将十八罗汉安置在中央三佛的两侧。这套罗汉组合唐卡保存完整、布局有序,是难得的罗汉绘画的标准器,对于研究清皇室的宗教信仰、汉藏佛教的交流与融合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西藏问题与中印边界问题密切相关。英帝国及其殖民后的印度对中国西藏地方的侵略,是中印边界争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组成部分,西藏从来就不是"独立国家"。印度政府的主张--中印边界早已由西藏地方与外国缔结的"边界条约"正式划定--毫无国际法根据。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印两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一条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范围所及而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在1959年以前,西藏地方政府对现今中印边境地区东段、中段以及西段空喀山口以南的争议地区,长期、持续、和平与公开地宣示或行使管辖表明这些地区的领
本资料收集了16份有关藏族各阶层和社会团体参与抗日战争(以下叙述中简称抗战)的原始文献,包括九世班禅及班禅行辕暨僧俗民众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宣传抗战的资料6份,喜饶嘉措宣传抗战的资料4份(含藏汉对照资料1份),康藏民众抗敌赴难宣传团、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拉卜楞一百零八寺及各部落藏族僧民慰劳抗日将士代表团、蒙藏回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蒙回藏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等藏族抗战团体发布的祝词、告同胞书、告抗战将士书等资料6份(含藏汉对照资料1份)。其中,仅有少量的文献曾在研究者论著中全文公布过,但经校
苏俄十月革命后,面临西方国家的包围,遂重启沙俄关于西藏的政策,拉拢西藏地方政府,威胁英属印度,作为与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1920年9月15日以后,其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3次致信十三世达赖喇嘛,表示愿意设法帮助西藏"自主",要求派驻官方代表,建立友谊关系,暴露其对西藏政策。达赖喇嘛对苏俄在外蒙古的政策怀有疑惧,复信表示愿意维持与苏俄的友好关系,婉拒了苏俄派驻代表的要求。
2020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开播70周年。文章回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70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藏语广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怀,也将对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的进步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达磨赞普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也是吐蕃历史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文章分析了史料记载中达磨赞普的不同名号,将其归纳为继位前的名字、继位后的尊号和后人添造的绰号三类,进而对各种名号的缘由、含义及时代背景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拉达克是西喜马拉雅地区的重要交通、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有关拉达克的近代史料多有散逸。作者在德国发现了现存最早的藏文报纸《拉达克新闻报》与《拉达克信使报》,这两种报纸内容涉及20世纪早期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拉达克地区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两种报纸的创办与内容均有较多的中国元素,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偏见和东方主义色彩,可成为研究西喜马拉雅地区"接触地带"文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收入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是研究古代于阗历史及佛教传播的重要史料。有学者经过艰苦求索,从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觅得二残片,并对其进行了翻译、考释,证明收入传世经典藏文《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早在吐蕃时期已在丝绸之路上流传。笔者近来在翻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时,有幸发现了《牛角山授记》敦煌抄本的结尾部分。尽管是残片,但该写卷的意义在于抄经尾题中记录了完整的经名及抄经题记,对研究牛角山的取名以及于阗历史、宗教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敦煌石窟西夏洞窟壁画中的藏传佛教图像是受11-13世纪新译密续经典影响下的题材,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与敦煌本地传统壁画有明显的区别。此类壁画图像在洞窟中往往是汉藏共存、显密共融,集中体现出西夏佛教"圆融"的特点,无疑是理解西夏佛教的重要内容。借助西夏藏传佛教的大背景和黑水城藏传文献,判断敦煌西夏藏传佛教洞窟及其图像的"官方佛教"系统属性,或许对我们理解敦煌西夏洞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