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学生心里,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乏味的科学,把它形容成缺氧的花、无色彩的画。数学课上易出现:耳目不聪、精神涣散,对教师的书写视而不见,对教师的言语充耳不闻,对教师的点拨启而不发,对所学知识似是而非、朦朦胧胧,根本谈不上思维活跃、技能掌握。究其原因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致使大脑中形不成兴奋点,厌学情绪大增。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事物,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最主要的观察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和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探求知识,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多种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实物的共同点,即面、棱、点的新知。从常见、常用的实物观察学习,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力,达到爱学目的。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地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将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機会从周围熟悉的实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和爱好。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联系生活:王娜今年9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同学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王娜今年都9岁了,她哥哥怎么会比她小呢。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到书上找答案。学生探索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年、月、日”的浓厚兴趣,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创设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情境,把严谨而枯燥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身入其中,从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新知。
四、实践操作,唤起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起点,好动又是小学生生理发展的一大转折点。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操作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出示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400千米的两地开出,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此题未说明行驶方向,组织学生在教室演示:
1.两名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2.两名学生同时背向而行;
3.两名学生同时同向而行,走得快的在前;
4.两名学生同时同向而行,走得慢的在前。
通过演示,学生认识到这道题差什么条件,怎样解答?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活动积极,思维灵敏,不仅能够总结出此类题的解答方法,还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方法和途径何止百样千条,但都必须简单易操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只有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步养成勤于思考,既动手又动脑的良好习惯,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才能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涟水县高沟镇中心小学江苏】
一、观察事物,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最主要的观察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和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探求知识,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多种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实物的共同点,即面、棱、点的新知。从常见、常用的实物观察学习,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力,达到爱学目的。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地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将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機会从周围熟悉的实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和爱好。例如教学“年、月、日”时,联系生活:王娜今年9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同学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王娜今年都9岁了,她哥哥怎么会比她小呢。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到书上找答案。学生探索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年、月、日”的浓厚兴趣,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创设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情境,把严谨而枯燥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身入其中,从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新知。
四、实践操作,唤起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起点,好动又是小学生生理发展的一大转折点。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操作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出示一题:已知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400千米的两地开出,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此题未说明行驶方向,组织学生在教室演示:
1.两名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2.两名学生同时背向而行;
3.两名学生同时同向而行,走得快的在前;
4.两名学生同时同向而行,走得慢的在前。
通过演示,学生认识到这道题差什么条件,怎样解答?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活动积极,思维灵敏,不仅能够总结出此类题的解答方法,还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方法和途径何止百样千条,但都必须简单易操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只有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步养成勤于思考,既动手又动脑的良好习惯,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才能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涟水县高沟镇中心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