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teng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多保重身体,共产党不会忘记你的”——毛泽东评李宗仁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毛泽东会见李宗仁的特使刘仲容时说“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名气很大啊!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闹起饥荒来,灾民常逃到湖南来。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就娶广西的妹子。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据说,这几年,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毛泽东所说的“闹独立”,是指李宗仁领导的广西政府虽然从名义听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领导,但实际上一直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蒋介石的军令、政令大多数情况下在广西根本行不通。面对蒋介石,李宗仁能够从容不迫与其周旋,这的确反映出李宗仁的精明才干。
  其实,李宗仁早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其过人的才华,他以农家子弟的身份投考从戎,东拼西杀,仅用10余年时间,就平定了广西,成为“广西王”。随后,李宗仁又积极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
  1926年6月初,国民党二中全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授权组织北伐军总司令部,建立前敌总指挥部,唐生智、李宗仁分别任前敌总指挥、副总指挥。
  7月初,李宗仁取道桂林,亲率12个团由黄沙河下衡阳。与此同时,他又电令7军向长沙挺进。长沙对吴佩孚来说,是能否在湖南站稳脚跟的关健地盘,长沙一失,吴佩孚的南下劳师之功可谓前功尽弃。
  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场恶战,李宗仁沉着冷静,采取了相应措施:命令第2路军总指挥胡宗泽率李明瑞旅和杨腾辉、陶钧等团开往永丰集中;第4军陈铭枢、张发奎两师自琼崖北上,抵湖南攸县、安仁一带。左右两翼部署停当,李宗仁亲自指挥正面进攻。7月4日,李下令三路同时发动攻击,一开始就打得吴佩孚军措手不及,仅一个星期,就光复长沙,吴军退守汩罗江北岸待援。
  北伐军首战告捷,国人震动,尤其是广州政府要员,惊喜交加。原来广州国民政府一些中央大员虽在那次会议上支持北伐,但从心底里还存有畏缩情绪,对能否取胜,忐忑不安。长沙之战,北伐军一举成名。
  
  “是你剃了朱、毛的头,还是朱、毛剃了你的头?”——毛泽东评张辉瓒
  
  1931年春,毛泽东在宁都黄陂村挥笔写下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作词《渔家傲·反第一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边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广为传诵,使张辉瓒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有学者认为,这首《渔家傲》中,“前头捉了张辉瓒”一句太过直白,简直就是以口语入词,为作词家所讳。但也许正是因为直白,才容易被文化水平不高的根据地群众所传唱。另外,它也反映了毛泽东打了胜仗以后,写作此词时的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心情,凡伟人兴致所至,皆可入诗。34年之后的1965年秋,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词,名叫《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中竟有“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的句子,恣肆若此,恐非常人所能揣度。
  据中共党史和军史专家考证,毛泽东的这首词,创造了几个第一:张辉瓒是红军在江西第一次俘虏国民党将军,而且张辉瓒被俘时军衔为中将师长,也是在江西俘获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这是第一次以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入诗词,在以后的战争中,被捉的国民党将领有的职务和军衔都高于张辉瓒,却也无缘享受此“殊荣”。张辉瓒是被共产党俘虏以后,又被杀死的第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似有违于共产党“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政策;在此之后,即使被共产党定为“战犯”级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亦未见有被处死者,往往关一段时间后特赦。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歼灭战。之后,毛泽东“胃口”越来越大。张辉瓒在江西“剿共”时,“共党”、“共匪”、“红军”、“游击队”,在他眼里,统统化成四个字就是: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他仿照《水浒传》中封宋江、方腊、田虎、王庆为“四大寇”,把“朱毛彭黄”也简称为“四大寇”。没想到,他就栽在这“四大寇“手里。
  
  “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毛泽东评卫立煌
  
  毛泽东与卫立煌第一次见面是在国共合作局面形成以后的1938年。当时,卫立煌刚刚指挥完中条山对日作战行动,被阻隔于敌后,顺便取道延安见到毛泽东的。在延安,这位被朱德称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受到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使他感受到了延安人民和毛泽东的真诚,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好感。在其以后的岁月中,他虽然再次与人民为敌,但实属无奈,并最终以失败告终。蒋介石兵败大陆后,卫立煌蛰居香港,拒绝去台。后来,终于在适当时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被毛泽东赞誉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逃回南京,被蒋介石下令扣押,软禁起来。1949年初,蒋介石被李宗仁、白崇禧逼下台以后,卫立煌逃出南京,开始隐居香港。
  


  但卫立煌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国民党特务在香港的活动非常猖狂,不时暗杀与蒋介石心存异志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别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在大陆还有他85岁的老母亲及其家人。所以,尽管中共中央发表的头等战犯名单中,有卫立煌的名字,但卫立煌将军并未因此失去对我党统战政策的信任。1949年2月,他致信朱德:“弟自沈阳南旋,行动不克自由,谅早洞悉。唯念老母现在八十有五,弱弟奄涛,率同子侄数十人,在肥侍养。兹值解放大军到达,望电知军政领袖,加以保护,免受惊恐。
  对于卫立煌这位在抗日期间曾与共产党合作较好的老朋友,毛泽东并未忘记,他于4月5日致电邓小平等人,转去卫立煌致朱德的信,并指示道:“望转合肥县政府对卫立煌家属予以保护为盼。”
  对此,卫立煌非常感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也不顾自己是新中国钦命的“战争要犯”,从香港向北京发出了热情洋溢的贺电:
  北京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全中华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申贺忱。
   卫立煌
   1949年10月3日
  收到卫立煌的电报,毛泽东很快回电,表示感谢。电报全文如下:
  张枫转卫立煌将军:
  酉江电诵悉,极为感谢。谨此奉复。
  毛泽东
  1949年10月15日
  接到毛泽东的复电,卫立煌非常高兴,联想到与毛泽东在延安见面的情景,以及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等人在一起合作抗日的日子……
  对于像卫立煌这样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介石也没有忘记他。在香港的几年中,蒋介石对他下了很大的工夫,派卫立煌的小同乡、以善论闻名的国民党大员吴忠信两次到卫家游说,力劝卫到台湾去。可是均被卫严词拒绝,并对吴忠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其间,又有卫的旧部郭寄峤、赵家骧等奉蒋命到卫家来,劝卫到台湾或到任何外国均可,台湾当局均可协助成行。因为他们与卫共过事,卫不好严词相对,但却环顾左右而言他,使郭寄峤等无可奈何,只好怏怏而回。蒋介石派吴忠信再来相劝时,卫干脆婉拒不见了,对此蒋介石非常不快。
  1954年,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卫立煌在报上看到后,非常气愤,认为台湾政权竟公然借重外力维持小朝廷,已堕落到不知民族羞耻的地步。8月下旬,香港各大报刊均刊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解放台湾联合宣言》,卫立煌找来报纸细读全文,极为赞赏,连连称赞道:“这个宣言显示出民族气节,具有炎黄子孙之风。”
  当我香港的地下工作人员闻知卫立煌的上述爱国举动后,鼓励他回到大陆仗义执言,揭穿美台政府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但卫立煌心存疑虑,他毕竟是大陆没有归案的战犯。当周恩来听说此事后,派人传信给卫立煌,并请他回来。
  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与夫人回归祖国大陆,来到广州。
  他们一到广州就受到中共华南局书记陶铸和华南局统战部长林李明的热烈欢迎。卫立煌即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于16日发电报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副主席致敬,报告他已经回来,同时将预先准备好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交给新华社发表。
  毛泽东接到卫立煌的电报不胜喜悦,立即回电,表示欢迎。
  电文如下:
  卫俊如先生:
  3月16日电报收到。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早日来京,借图良晤。如有兴趣,可于沿途看看情况,于本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毛泽东
  3月17日
  同时,毛泽东主席还指示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
  “由华南分局派适当干部好好护送来京。如他愿意在广州、长沙、武汉、郑州等处(或走上海天津)看看建设情况,应先电告各处好好引导招待,并表示热情欢迎态度。”
  在此期间,卫立煌发表了《告台湾袍泽朋友书》,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
  他在告袍泽书中,高度颂扬新中国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揭露了美台相互勾结的本质,并以亲身经历历数蒋介的罪状,呼吁台湾同胞及早醒悟,与蒋介石决裂。
  1955年4月5日,卫立煌一行来到北京。不久,毛泽东主席就会见了卫立煌。次年9月的《人民画报》上,还刊登了毛泽东同卫立煌在宴会上的大幅照片。
  
  “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
  ——毛泽东评陈明仁
  
  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在国民党方面被称为四平保卫战,而在解放军方面则被称为是四平攻坚战。
  这是陈明仁的巅峰之战,也是名将林彪的耻辱一战。
  以至于两年之后,毛泽东请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鼓励他继续带兵,并幽默地说:“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陈明仁自感四平之战罪孽深重,连称不敢。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军衔的将领中,竟有159名原国民党军官,其中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被授予上将,依然执掌兵权,这种信任也为历史上少有。这也许证明了共产党“革命不分早晚”的许诺。
  毛泽东亲邀程潜和陈明仁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大会及开国大典。
  9月7日,当程、陈二人抵京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毛泽东派聂荣臻在车站迎接,并陪送到“六国饭店”下榻,朱老总率众多解放军将领出席迎接宴,毛泽东亲自在门口迎接他们。
  9月19日,在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邀代表游天坛祈年殿,特地从人群中召唤出陈明仁,亲切地叫着陈明仁的字:“子良,来,来,我们两个单独照个相。”
  于是,历史留下了这张永存之照。
  在政协会上,被蒋介石称为“创造了人世间的奇迹,不愧为难得将才”的陈明仁将军在发言道:“我起义了,这既是对白崇禧实行兵谏,也是我对蒋介石的大义灭亲……”“我记得我在黄埔的时候,蒋介石经常对我们说:‘我是革命的,实行三民主义的,我什么时候不革命,你们应该打倒我。’我现在发现蒋介石不仅是不革命,简直是反革命,简直是人民公敌,我当然要打倒他。并且不但我要打倒他,就是凡是黄埔同学乃至全国人民都要起来打倒他的。他是我们校长,现在我便给他一个大义灭亲,我想蒋介石用不着怨恨我,应该去怨恨他自己。”
  当时,蒋介石听到陈明仁的这番讲话,头一下子大了起来,不得不服降压药。
  
   “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毛泽东点评冯玉祥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和平建国,毛泽东亲赴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对于毛泽东不惧风险、毅然飞渝的举动,冯玉祥非常佩服地说:“毛泽东到重庆,说明了他胸襟坦白,一片至诚。”冯玉祥当时虽然身为国民政府的要人,但由于蒋介石对他与共产党接近这一点上相当不满意,所以,他本人不便亲往迎接,就派他的夫人李德全代表他去九龙坡机场欢迎毛泽东。
  为了表示对毛泽东的友谊与热诚欢迎,冯将军决定为毛泽东接风洗尘,邀请来家便宴。他吩咐上寺康庄办事处的人员,写好请帖派人送往桂园毛泽东住所。并命自己在乡间住所歇台子抗倭楼的厨师老张到办事处来亲自做菜。又对副官说:“明天有五六个人吃饭,叫老张搞好一点,丰盛一些。”考虑到毛泽东是湖南人,临了又专门交待:“多弄几个湖南口味的菜。”
  频繁的碰杯,亲切的交谈,使宴席上热烈的气氛更加活跃。毛主席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各方面的情况,深受主人的赞扬。毛主席又说:“焕章先生的丰功伟绩,已举世尽知,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你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呼吁团结、反对分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还望焕章先生为实现祖国和平、民主、团结而努力,不负国人所望。”当时冯将军受到了莫大的鞭策和鼓舞,说:“我愿为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奋斗到底!”周副主席也接着说:“焕章先生始终献身于祖国的正义事业,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就是先生伟大成功之处。”大家边吃边谈,从中国过去谈到现在,又从现在谈到将来,欢快异常。
  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的重庆,冯将军为毛主席设宴洗尘,成为当时重庆报纸的头条重要新闻。虽然国民党右派及特务们对冯将军大肆攻击、造谣和毁谤,反而使冯将军更加坚定了信念和立场,在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美帝援蒋,实现祖国统一的斗争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奔走呼吁!
  冯玉祥的爱国行动越来越为蒋介石所不容,迫害也愈来愈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冯玉祥不得不离渝赴美。但是,这位身居异国的爱国人士在美国考察期间,仍然举行各种集会发表演说,并在报刊上撰写文章,宣传自己的主张。公开抨击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 痛斥美国援蒋之不良行为。为了断绝美国的援蒋内战,冯玉祥在美国四处演说,揭露蒋介石统治之黑暗。在明尼苏达州,他在两个星期内就演讲了27次。其反蒋爱国之心,可想而知! 他用形象的语言激动地说:蒋介石是屠宰公司的总经理,在中国屠杀了成千上万的教授、学生、老百姓。又是“制造”共产党工厂的厂长,反共打内战,共产党愈打愈多,中国人民都倾向共产党了。蒋介石还是“运输大队长,无底洞洞主”,他把美国送给他的武器、弹药,也都转送给了共产党;无论你给他多少援助,也填不满他这个无底洞。所有这些言论,对美国朝野影响很大。
  冯玉祥在美国的活动,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度恐慌。蒋宣布开除冯的国民党党籍,断绝了他的财政来源。但冯将军坚贞不屈,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玉祥的逝世,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都非常悲痛,纷纷致电冯玉祥家属,表示痛悼,并给予其高度的评价。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毛泽东热情赞誉冯玉祥将军是“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其他文献
叶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北伐时他连战连捷,从团长被破格提升为少将  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当了两天的总司令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县一户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7岁时,他上了刚
期刊
1922年,苏联莫斯科,飘飞的大雪下个不停。胡志明站在城郊的山坡上,任凛冽的寒风和冰凉的雪水钻入脖颈,泪水悄无声息地从他眼中涌出,打湿了指间的信笺。这封信带来的是噩耗:他的忠实伴侣阮清玲被敌人杀害了!    “我把心留下来陪你”    1930年,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各地正加紧搜捕“共党分子”。胡志明这个时候到达广州。出于安全考虑,广东地下省委通过陶铸安排中共女党员林依兰和胡志明假扮夫妻作掩护
期刊
戴笠是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头子,胡蝶是著名电影皇后,他们两人的同居曾经有过许多街谈巷议。    胡蝶失宝,戴笠得宝    抗战期间,电影皇后胡蝶原来居住于香港。1941年香港被日本军队占领,她和她的丈夫仓皇出走,先到广东韶关,再由韶关到桂林,最后抵达山城重庆。  戴笠是登徒子之流,在他手里不知糟蹋了多少女性。这时,他爱上了胡蝶,软硬兼施,终于把她占为己有。在这之中,戴笠钻了一个空子。原来,日本军队占领
期刊
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压得这个人呕血而亡。而血吐干净了,他就会真正快乐起来。    “蒋经国,台湾想念你!”    “CCK,TAIWAN MISS YOU”(蒋经国,台湾想念你!),这是国民党2003年纪念蒋经国去世15周年系列活动的主题词。2003年1月13日,泛蓝阵营的高级领导人纷纷前往谒陵,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国民党掌控的媒体上,“蒋经国时代”被描绘成“那是一段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日子”。  1987
期刊
节俭自持的生活    不论是和老先生相比,或是和后来的李登辉相比,蒋经国的日常生活都是够得上平民化的。在吃的方面,蒋经国从一早起床,吃的三餐和一般平民是毫无二致的,有时候恐怕比平民还要节俭。  他在身体还好的时候,起床很早,一起来,就打开厨房的门,向内叫唤老管家阿宝姊:“阿宝!预备早餐!”于是阿宝立刻为他准备早餐。这时,门口的侍卫也知道经国先生起来了,便立刻骑着摩托车去买报纸。  七海向来没有订报
期刊
近四十年来,高雄佛光山一向是南台湾重要的地标之一,非但是台湾内、外游客必定前往朝山的旅游胜地,每到选举期间,佛光山的人脉更是各方政治势力必然拉拢的对象。  佛光山能够有这样的地位,与其开山宗长星云法师的用心经营是分不开的。     佛光山组织庞大寺院分布海内外    如果从扩展至今极其复杂但又有条不紊的佛光山组织看来,星云不折不扣是一位擅长组织规划和经营策略的良才。  佛光山初期教势的拓展,几乎与
期刊
邓小平常说:我的工作方法是尽量少工作,打桥牌是一种最好的头脑休整    顺势而行    邓小平享年93岁,这在全世界著名伟人中并不多见。邓小平的身体一直健康硬朗,很少患病,他75岁高龄时,健步登上了黄山,80多岁时,还能在大海中畅游1个多小时。在保健医生护理的中央高级领导人中,像邓小平这样长寿且体质一直很好的并不多见。  邓小平的生活特点有几处同毛主席颇为相似:嗜烟、爱游泳、洗冷水浴、喜辣、爱吃肥
期刊
解密档案摘录:  关于飞机失事的报告  今(11日)午载有我国代表团人员从香港飞往雅加达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在沙捞越、古晋以北100海里失事下降坠海,该机最后和本港机场联络时间为下午6时25分。较晚的消息说:印航机在11日下午6时30分(香港时间)曾发出三次求救信号,雅加达机场即询问周总理是否在机上,该机答复没有,接着即无信息。    1955年4月11日,中国政府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
期刊
29年过去,一本名为《唐山警世录》的书揭开真相——    “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确地预测出来了。”唐山作家张庆洲经过长时间调查,最近向世人披露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书《唐山警世录》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幕又一幕……  “地震前,地震监测网覆盖了整个唐山地区。”张庆洲援引1986年《地震报》统计数据说,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区群测点中的骨干点就达85个。“各种异常都
期刊
编者按:《在每一分钟的时光中》,是蒋经国写于1963年的一首散文诗,内容为其读英国作家葛礼宾的一首诗后,所引发的对人生处世的感悟。这是一个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蒋经国性格的绝好文本。    读了英国作家葛礼宾的1首诗《如果》以后,内心深受感动;月夜静坐思维,似有所开悟,因师其意,写成此篇,以为自勉箴言。  一、当环绕在你四周的人们,失去了他们的理性,并违背了他们的良心;正将各种罪名加到你的头上来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