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本人的授课经验,从课程设计、课时安排、授课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计算机教学可以实现理论课与实验课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并对实验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网络交流;互动教学;任务驱动法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也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因为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一样,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计算机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也让计算机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一进计算机教室,最想动的就是计算机,但老师说的最多的是“别动,先听我讲!”一堂课下来,讲理论占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操作不到10分钟,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满意。如何使计算机课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好的结合,是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师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关于课程设置的探讨
结合当前从小学到高中计算机教学的与时俱进和学生掌握能力的参差不齐,我们在讲授知识时要充分体现以学生能够学会为指导思想,按照计算机的学习以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为核心,并且使得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产生帮助。本门课程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同时兼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始终突出“实用”二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以操作学习为主。
2 关于课时安排及教学手段的探讨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授课教师习惯,在授课时,一般多媒体教室讲授课安排1/3学时,微机室上机实验课安排2/3课时,并且计算机课的安排最好是两节连堂,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完一节理论课程后,下一节进入微机室上机操作所学新知识,由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立即得以实践,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3 关于授课方法的探讨
对于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因其知识量丰富,并要求学生在课上接收大量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上机课,在微机室进行,每节课在学生练习之前给学生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当堂课解决,并把完成的任务上交给教师,这样对学生是个督促,教师也能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在微机室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程度好的学生帮助程度差的学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群、BBS、E-mail等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也能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
3.1多媒体教室授课
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占绝对主动,学生的一切注意力多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教授方法,让讲授课程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主要组成时,就可以把CPU、主板等实物拿到课堂上,或者将实物的图片放到大屏幕上,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即使该门课程量很大,学生也乐于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2微机室实践课
在微机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做为学生操作的指导者。在每次上课之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要求学生当堂课解决,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准备好所有的实验素材,并且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预见。
3.2.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探究式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和逐步深入性,由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学习,从而让学生逐步的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而获得满足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要形成“任务是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特征。
任务的设置要体现以下几点:①“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②“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③“任务”设计要符合大学生自己的特点;④“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分散难点和重点。
3.2.2教师、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模式。在计算机实验室,程度好的同学如果能很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那么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替代老师教会另一个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完成作业。完成教师布置所有任务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自由上机或者上网的机会。
3.3利用网络的方式进行师生教学交流
现在社会网络已基本普及,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上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并且学生用高档手机、掌上电脑上网的也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qq、E-mail等进行交流。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指导学生上网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也比较乐于用这种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使得教师更好地融入了学生之间,也使得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 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也就要求我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勇于采纳可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紧密结合,实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和交流,从而使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研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时,更应该结合计算机所应用在的社会的各个行业,鼓励教师在我们的学校内举办更多与之相关的学术讲座,例如“Excel公式和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如何让我们的计算机更安全”、“计算机研究的现状和将来发展的趋势”等,从而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总之,我们只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转变了观念,有了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之我们不懈地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上我们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培养出能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俐华.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艺术[J].当代教育科学,2004,(15).
[2]解福.计算机文化基础[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3]胡绪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实践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增1),2002,(3).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网络交流;互动教学;任务驱动法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也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因为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一样,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计算机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也让计算机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一进计算机教室,最想动的就是计算机,但老师说的最多的是“别动,先听我讲!”一堂课下来,讲理论占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操作不到10分钟,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满意。如何使计算机课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好的结合,是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师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关于课程设置的探讨
结合当前从小学到高中计算机教学的与时俱进和学生掌握能力的参差不齐,我们在讲授知识时要充分体现以学生能够学会为指导思想,按照计算机的学习以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为核心,并且使得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产生帮助。本门课程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同时兼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始终突出“实用”二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以操作学习为主。
2 关于课时安排及教学手段的探讨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授课教师习惯,在授课时,一般多媒体教室讲授课安排1/3学时,微机室上机实验课安排2/3课时,并且计算机课的安排最好是两节连堂,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完一节理论课程后,下一节进入微机室上机操作所学新知识,由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立即得以实践,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3 关于授课方法的探讨
对于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因其知识量丰富,并要求学生在课上接收大量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上机课,在微机室进行,每节课在学生练习之前给学生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当堂课解决,并把完成的任务上交给教师,这样对学生是个督促,教师也能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在微机室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程度好的学生帮助程度差的学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群、BBS、E-mail等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也能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
3.1多媒体教室授课
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占绝对主动,学生的一切注意力多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教授方法,让讲授课程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主要组成时,就可以把CPU、主板等实物拿到课堂上,或者将实物的图片放到大屏幕上,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即使该门课程量很大,学生也乐于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2微机室实践课
在微机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做为学生操作的指导者。在每次上课之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要求学生当堂课解决,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准备好所有的实验素材,并且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预见。
3.2.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探究式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和逐步深入性,由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学习,从而让学生逐步的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而获得满足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要形成“任务是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特征。
任务的设置要体现以下几点:①“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②“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③“任务”设计要符合大学生自己的特点;④“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分散难点和重点。
3.2.2教师、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模式。在计算机实验室,程度好的同学如果能很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那么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替代老师教会另一个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完成作业。完成教师布置所有任务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自由上机或者上网的机会。
3.3利用网络的方式进行师生教学交流
现在社会网络已基本普及,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上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并且学生用高档手机、掌上电脑上网的也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qq、E-mail等进行交流。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指导学生上网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也比较乐于用这种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使得教师更好地融入了学生之间,也使得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 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也就要求我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勇于采纳可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紧密结合,实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和交流,从而使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研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时,更应该结合计算机所应用在的社会的各个行业,鼓励教师在我们的学校内举办更多与之相关的学术讲座,例如“Excel公式和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如何让我们的计算机更安全”、“计算机研究的现状和将来发展的趋势”等,从而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总之,我们只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转变了观念,有了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之我们不懈地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上我们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培养出能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俐华.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艺术[J].当代教育科学,2004,(15).
[2]解福.计算机文化基础[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
[3]胡绪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实践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增1),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