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国务院和民政部高度重视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的现实背景下,笔者以社工机构为依托,对智障儿童这一困境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开展调查。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种类型:正式支持的具体表现以机构托养支持为主,其他正式支持的力量比较薄弱且流于形式;非正式支持具体表现在个体支持、家庭支持和同辈关系支持的断裂。正式支持多从宏观上考虑和把握,导致支持缺乏个性化,使智障儿童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与满足;非正式支持的断裂和不稳定则对智障儿童的正常生活产生巨大的挑战。因此,需构建智障儿童的支持网络,使其学习、生活正常化、人性化,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社会工作;困境儿童;社会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困境儿童问题层出不穷,吸引了各类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适当提高城乡低保、专项救助等标准,加强困境儿童保障。”2019年1月25日,中国机构编制网正式对外发布《民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民政部内增设儿童福利司,这是我国首次设立儿童福利司,意味着儿童福利工作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就现有文獻对困境儿童的概念和内涵界定来看,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困境儿童作了解释。滕洪昌、姚建龙将困境儿童定义为“因为各种原因,其难以实现生存权、发展权和受保护权,并且超出了其家庭的解决能力而需要特殊保护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杨苹从学术角度出发,对困境儿童下了定义:18岁以下,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或困境状态的儿童。高丽茹、彭华民认为,从内涵上看,困境儿童通常是指18岁以下且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处于困境地位的儿童。本文将困境儿童定义为未满18周岁,由于个人、家庭或社会原因造成生存或发展上的困难,处于社会不利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来保障其健康成长的儿童。更确切地来说,是个人存在缺陷、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不足的智障儿童。
  现有文献对困境儿童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足一:笔者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困境儿童的文献中实证研究的比例较小,同时大多数学者对于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层面。也是基于此,本文将聚焦实务层面,对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足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困境儿童作为一个统一群体的共性,忽视了困境儿童这一群体内部的差异化因素。对此,本文将致力于揭示困境儿童中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不足三:已有研究针对困境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出发尝试探讨介入困境儿童的可能性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现有研究缺少深入困境儿童生活世界的考察,多是从理论视角和应然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建议对策较为宏观,缺少现实可行性。笔者主要通过对机构中智障儿童及社工的深入访谈,分析智障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尝试通过分析现有支持力量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表2所示。
  二、H社工机构智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一)智障儿童非正式支持网络现状
  1.个体支持
  智障儿童由于出生或儿童时期遭遇困难而导致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其个体支持严重断裂。通常表现为生活自理、语言表达、情绪管理等方面能力差。
  社工D:“小A因为出生时遭遇窒息而造成脑瘫;小B是因为婴儿期头部受到损伤而造成脑瘫。而且小A刚开始到机构的时候是不能够自己独立上厕所和洗澡的。他们还常常因为语言表达不清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有一些个别学员会因为情绪反应异常而出现挑战性行为。”
  2.家庭支持
  大部分智障儿童的家庭都面临着贫困问题,无法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家长会因经济压力而忽略对子女的照顾甚至造成家庭破裂,还会存在一些家庭因为家中存在智障儿童而选择生二胎。可见智障儿童的物质支持及情感支持极不稳定,随时存在破裂的可能。
  社工E:“小B平时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外出打工;小C家因为小C的情况,妈妈跑了,爸爸出了车祸造成二级残废。小A家因为小A的状况,他爸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平时就把他放在机构托养,周末接回家去。”
  3.同辈关系支持
  由于目前社会大众对智障儿童的接受度不高,所以智障儿童很难接触到正常儿童,很难到学校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直跟与自己有着同样困境的儿童接触,同辈关系薄弱。
  社工F:“机构里的学员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正常孩子,我们外出时那些家长很少会让学员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玩,因为总会担心会被伤害,现在很多的人还是很难接受这些人群,多少都存在一些歧视。”
  (二)智障儿童正式支持网络现状
  1.机构内部的正式支持
  机构针对智障儿童个体支持、家庭支持和同辈关系支持的断裂为他们创设模拟家庭,锻炼他们的家庭技能,让他们有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巧,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卫生和饮食。
  (1)个体支持。智障儿童A:“在家庭里我学会了做菜,学会了怎么摆放厨具,学会了洗澡洗衣服,虽然全自动洗衣机还有些功能我记不住,但是我还是会好好学的……这周我又学会了一道菜,虽然火候掌握得有些欠缺,但我会继续加油,学会了我要给爸爸炒……”智障儿童B:“我们每天都可以挑选自己爱吃的食物亲自动手,有时候会因为炒菜放盐多少不好掌握而苦恼,但是家庭辅导员会耐心地教我们……马桶是我们自己挑的,我们选了一个坐上又舒适又环保的马桶。”
  (2)家庭支持。机构创设的模拟家庭为智障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家”的感觉,目的是增强他们社会交往能力及在家庭辅导员和社工的帮助下解决家庭矛盾的能力,以获得家庭支持。社工F:“学员们因为有身心障碍问题,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存在不足,所以常常会在这方面发生冲突和矛盾。我们和家庭辅导员作为协调者的角色,常常要调解学员们的冲突,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和鼓励互相倾听、互相理解、互相表达,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
  (3)同辈关系支持。在模拟家庭中,智障儿童共同分担家务,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互相帮助,互相分享,一同成长,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智障儿童B:“在家庭里,我能和同伴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很开心。而且我还学会了用手机上网搜爱听的歌曲……总之,我很喜欢住在家庭里。”智障儿童C:“昨天是我的生日,小伙伴们和老师给我开了一个生日会,还给我买了蛋糕,我好开心。”
  2.其他正式支持
  除了机构的正式支持外,还有其他的正式支持形式,如政府、基金会、残联和热心企业等。政府和基金会的正式支持形式一般是对机构给予资金援助,残联则为机构提供活动场地,热心企业则以捐赠慰问品为主。这些正式支持网络具有强烈的官方性,过于标准化和普遍化,流于形式,很难使智障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三、建议
  (一)个人网络策略
  个人网络策略强调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置身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社工需要协助智障儿童识别网络中可以提供帮助的主要成员,然后帮助智障儿童与这些成员建立或强化支持关系,特别是亲缘关系的支持。同时,可以根据家庭结构中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支持: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可以提供的是对智障儿童的照顾和一些情感支持;其他亲属可以提供的是物质支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兄弟姐妹则可以在娱乐陪伴上起作用等。
  (二)相互援助网络策略
  社工可以把具有相同问题或具有相同兴趣和能力的人聚到一起,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在机构中,社工可以为有着相同问题的智障儿童设计小组,帮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如生活自理互助小组。还可以将具有某一特长的智障儿童组成教育小组,来激发和发展他们的潜力等。
  (三)社区网络策略
  社工需要扮演中介的角色,识别并联系社区中的关键人物或领袖,为智障儿童链接和整合社区资源。社工可以利用商场、超市、公园、学校、居民小区等社会资源,为智障儿童开展户外小组活动和社区训练,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生活常识和技能,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社工需要在社区方案的设计上关注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社会企业在参与国内扶贫攻坚、服务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社会融入、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的现实呼唤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在需要理论视角下,老年人的需求可以简单概括为基本需求和中间需求。根据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关注点的不同,本文将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创新模式分为赋财模式、赋职模式、赋权模式、赋能模式、赋情模式。具体实践中,社会企业通过赋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志愿家庭作为一种新兴志愿服务方式在北京等城市产生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但在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领域却鲜有研究。鉴于志愿家庭具有增进家庭团结、壮大志愿者队伍以及改善社区关系等多重功能,本文尝试以北京市S机构W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志愿家庭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探究这一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志愿家庭;志愿服务;农村社会治理  一、研究
期刊
摘 要:为了解随迁老人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市社区融入的情况,本文对泰安市高新区HB小区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随迁老人融入泰安市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新环境的变化,部分老人存在语言困境、闲暇缺位、社会支持网络匮乏,以及身份认同、心理认同上的疏离感等问题,表明随迁老人社区融入水平不高。针对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提出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呼吁全社会关注随迁老人群体,激发老年人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要创造
期刊
摘 要:随着乡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严重,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还存在家庭养老方式不断弱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养老院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养老为主体,居家养老为基础,并通过必要的法律援助等途径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基本目标。  
期刊
摘 要: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不仅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时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趋势。通过对合肥市Q小区的业主自治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发现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面临着业委会成立难、业委会成员老龄化倾向、自治管理体制不成熟、对“关键群体”缺少激励机制以及开发商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的有效实现方式,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业委会的工作运行机制、
期刊
摘 要:本文就“90后”志愿参与对其社会认同的影响效应进行探讨。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信任理论,文章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志愿参与、政府信任、社会认同和政府回应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的数据资料,运用SPSS 25.0_Process3.3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政治面貌和受教育程度方面,“90后”志愿参与对其社会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导向,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处理过程、总结经验的方法,落实“三全育人”要求,以期为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公益”虽然已经进入3.0时代,但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更多是线下物质上的,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本文即针对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心理失衡、学习失范等问题,分析我国留守儿童公益组织的现状,旨在打造一个“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留守儿童公益心理教育平台——“候鸟之家”,并结合多方面分析其建设的优势与可行性,探索公益创业平台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心理教
期刊
◢ 疫情前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  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人际互动主要集中在社区、公园、茶馆或是养老机构等地方,子女多忙于工作,一家人也很少有聚在一起畅聊的时间;打牌、下棋、跳广场舞、散步、聚集聊天和代子女照看孙辈等,是许多老年人的日常消遣活动。  随着疫情的逐步加重,老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独自在家的老年人被劝导尽量不要出门,许多养老机构也陆续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停止了老年人各种主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失智老人群体进一步扩大,我国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格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且现有关于失智老人的政策无法满足老人及其家属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亟待更新与完善。基于此,调查团队从针对失智老人的日托中心的发展现状及其满意度出发,运用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基于数字时代的行为消费模型(SICAS)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发现失智老人更倾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