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目标及教育内容出发,明确教育管理内容设置原则,并探索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后续教育管理 内容设置
随着当前社会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科学设置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提高教育管理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包括理论要素、实践要素,以及理论与实践要素的不断创新等,形式则是理论与实践要素的表现方式。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内容设置将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育管理的目标
高校学生党员是年近18—22岁的年轻人,富有朝气和活力,思维活跃,对党的事业充满激情和憧憬,但是对如何成为一名自身期望及党组织期待的党员缺乏清晰的认知,创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将进一步明晰学生党员的自我培养目标。其次,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基本由专职年轻辅导员及兼职专业教师构成,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认识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明确的教育管理内容设置将有助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目标的理性认识。
(二)有助于推进理论与实践探索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活动及经验总结将推动理论发展。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设置,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理论具体运用到最具有学习创新能力的高校学生党员实践中,一是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者和学生党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提高对实践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从而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三)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完善的新高校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可以更深层次地掌握教育管理规律,发现教育管理环节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并根据规律不断创新,一是保障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与教育管理对象的一致性,二是推动教育管理考评及监督机制的建立,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实效性。
二、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上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由于理论学习与讲解没有通过实践的切身体验,教育管理收效甚微,与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的期望相去甚远。在重大问题面前,高校学生党员不能明晰地以党性认识对事物进行判断,存在“从众”心理。作为党员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不断降低。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党的先进理论,践行党的宗旨,从而培养学生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在开展党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更要坚持运用这个宝贵经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以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宗旨等为主方向,对刚刚加入党组织且党龄不长,社会阅历尚浅的高校学生党员非常必要。但是对理论内容设置与高校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仍有一段差距。理论的“高、大、全”难以走进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更谈不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使学习比普通同学好一点、遵纪守法比普通同学好一点,工作比普通同学积极一点就成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杆”。创新内容设置就切实地提高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针对年轻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在内容设置上实现以“理论灌输头脑”转变为“理论武装头脑”,对理论的表达形式及选择按照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二是针对年轻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在内容设置上转变为“听理论读实践”转变为“思考理论切身实践”,切实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三)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原则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的不断增大,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与综合能力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更新。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吸纳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对青年学生党员有切实的教育管理效果的内容,同时要结合时代发展及青年学生群体的特征变化,创新内容设置,注重与青年学生接受形式结合,注重与社会对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要求变化相结合,注重与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
(四)坚持科学规划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的本职是学生,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学习和锻炼,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对集中,年级及专业的特征比较明显,对于教育培训的学习效果呈现较快,在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中应抓住特点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年级及专业特征,以递进式统筹教育管理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党员跟随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不断创新逐步加强党性锻炼和践行宗旨的能力。
三、创新内容设置机制建设
(一)建立创新内容设置的制度
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是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党的先进理论不断创新并结合教育管理对象的特征和特点而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建立和完善创新内容设置的制度,将形成保障教育管理效果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是从学校层面不断完善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内容设置总体要求及完善、创新的方向,构建内容设置的总体框架,推动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二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党务部门建立创新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机制,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要特征进一步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上进行创新;三是各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进行设置,并进行实践创新。
(二)构建创新内容设置的载体
一是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载体,开展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专项课题申报及评审,通过调查研究及科学论证,将有效推动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二是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实践创新载体,以项目化的方式,建立“主题党日”活动立项等实践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由评审专家、项目经费及结项验收等环节有效保障了教育管理实践内容设置的质量、实施及效果。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载体,既能有效确保教育管理效果,同时也能有效推动教育管理工作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组织实践中,既要求组织者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同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及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教育管理效果的可持续性。
(三)建立创新内容设置的平台
一是建立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平台。建立党建空中课堂,聘请党建工作专家,开设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目标、基本原则及实践方法的专题讲座或报告,并开展网上答疑专栏。同时专家组成员将对党建理论与高校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二是建立内容设置的实践创新平台,创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基地,依托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平台,将学生党员的专业培养与党性锻炼有效结合,既满足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不断增强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实现更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设置是教育管理的目标体现,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基础,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效果,并有效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和学习型党员培养,提高学生党员管理队伍及学生党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不断努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后续教育管理 内容设置
随着当前社会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科学设置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提高教育管理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包括理论要素、实践要素,以及理论与实践要素的不断创新等,形式则是理论与实践要素的表现方式。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内容设置将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一)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育管理的目标
高校学生党员是年近18—22岁的年轻人,富有朝气和活力,思维活跃,对党的事业充满激情和憧憬,但是对如何成为一名自身期望及党组织期待的党员缺乏清晰的认知,创新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将进一步明晰学生党员的自我培养目标。其次,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基本由专职年轻辅导员及兼职专业教师构成,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认识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明确的教育管理内容设置将有助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目标的理性认识。
(二)有助于推进理论与实践探索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活动及经验总结将推动理论发展。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设置,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理论具体运用到最具有学习创新能力的高校学生党员实践中,一是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者和学生党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提高对实践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从而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三)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完善的新高校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可以更深层次地掌握教育管理规律,发现教育管理环节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并根据规律不断创新,一是保障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与教育管理对象的一致性,二是推动教育管理考评及监督机制的建立,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实效性。
二、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上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由于理论学习与讲解没有通过实践的切身体验,教育管理收效甚微,与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的期望相去甚远。在重大问题面前,高校学生党员不能明晰地以党性认识对事物进行判断,存在“从众”心理。作为党员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不断降低。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党的先进理论,践行党的宗旨,从而培养学生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在开展党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更要坚持运用这个宝贵经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以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宗旨等为主方向,对刚刚加入党组织且党龄不长,社会阅历尚浅的高校学生党员非常必要。但是对理论内容设置与高校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仍有一段差距。理论的“高、大、全”难以走进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更谈不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使学习比普通同学好一点、遵纪守法比普通同学好一点,工作比普通同学积极一点就成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杆”。创新内容设置就切实地提高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针对年轻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在内容设置上实现以“理论灌输头脑”转变为“理论武装头脑”,对理论的表达形式及选择按照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二是针对年轻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在内容设置上转变为“听理论读实践”转变为“思考理论切身实践”,切实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三)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原则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的不断增大,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与综合能力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更新。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吸纳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对青年学生党员有切实的教育管理效果的内容,同时要结合时代发展及青年学生群体的特征变化,创新内容设置,注重与青年学生接受形式结合,注重与社会对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要求变化相结合,注重与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
(四)坚持科学规划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的本职是学生,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学习和锻炼,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对集中,年级及专业的特征比较明显,对于教育培训的学习效果呈现较快,在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中应抓住特点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年级及专业特征,以递进式统筹教育管理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党员跟随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不断创新逐步加强党性锻炼和践行宗旨的能力。
三、创新内容设置机制建设
(一)建立创新内容设置的制度
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是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党的先进理论不断创新并结合教育管理对象的特征和特点而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建立和完善创新内容设置的制度,将形成保障教育管理效果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是从学校层面不断完善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内容设置总体要求及完善、创新的方向,构建内容设置的总体框架,推动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二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党务部门建立创新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机制,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要特征进一步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上进行创新;三是各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进行设置,并进行实践创新。
(二)构建创新内容设置的载体
一是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载体,开展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专项课题申报及评审,通过调查研究及科学论证,将有效推动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二是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实践创新载体,以项目化的方式,建立“主题党日”活动立项等实践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由评审专家、项目经费及结项验收等环节有效保障了教育管理实践内容设置的质量、实施及效果。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载体,既能有效确保教育管理效果,同时也能有效推动教育管理工作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组织实践中,既要求组织者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同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及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教育管理效果的可持续性。
(三)建立创新内容设置的平台
一是建立内容设置的理论创新平台。建立党建空中课堂,聘请党建工作专家,开设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内容设置目标、基本原则及实践方法的专题讲座或报告,并开展网上答疑专栏。同时专家组成员将对党建理论与高校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育管理内容设置。二是建立内容设置的实践创新平台,创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基地,依托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平台,将学生党员的专业培养与党性锻炼有效结合,既满足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不断增强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实现更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设置是教育管理的目标体现,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基础,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的内容设置,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效果,并有效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和学习型党员培养,提高学生党员管理队伍及学生党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