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力成本研究可以反映劳动力成本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分析劳动力成本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可为国家和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企业的薪酬管理、裁员等提供参考。所以,对劳动力成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资上升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真的就丧失了呢?人工成本增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看人工成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如果人工成本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那对于企业来说,竞争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人工成本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增强。要真正确切地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劳动力比较优势,就要测量这一地区的单位产值劳动成本。我们引入两个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绝对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劳动力成本。绝对劳动力成本,是支付每个劳动者的工资的绝对额;相对劳动力成本,也称为单位产值劳动成本,是单位产品的工资含量,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值工资额=工资总额÷制造业增加值
=(工资总额/劳动人员)÷(制造业增加值/劳动人员)
=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
由于中国在世界市场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企业和由于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最多的领域是制造业,所以重点以制造业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并能保持较长时间
(一)制造业的绝对劳动成本在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绝对劳动成本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制造业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97元上升到2005年的20626元,提高了34.55倍。平均工资是逐年上涨的,增长速度最快的1993、1994年增长幅度达到27.06%和27.927%,1999年以后,工资增长开始保持比较稳定的两位数增长率。到2005年,工资又出现了22.23%的高增长率。
中国制造业的绝对劳动成本即工人工资的上升,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的GDP长期保持在10%左右,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价水平的上涨,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员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过热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而工业劳动力成本是与农业生产收入相联系的。大量农村富余的廉价劳动力涌入城市,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使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低成本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农村的城镇化、城市化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刺激措施,使得务农收入提高,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相应有所增加。这也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农业逐步向生产质量高、有利于出口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农民收入相应增加。中国劳动力工资的增长现象也符合要素禀赋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即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全球劳动力套利方兴未艾,在推动生产由高成本转向低成本劳动力群体的跨境迁移活动中,中国多年来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中国劳动力工资必然出现增长。

(二)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按高的生产力增长足以抵消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不利
要考察人工成本增加的影响,关键要看人工成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从表1中可以发现,自1985年以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逐年提高的,由1985年的8634.74元/人增长到2003年的94863.57元/人,增长了10.98倍。除了1990年由于政治风波的原因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外,1991~2003年都有非常好的表现,特别是1998年,达到了45.75%的增长率,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都稳定在10%~20%这个区间。
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工资的增长率进行比较,可以1995年为界将工资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工资增长率都是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而且超过的幅度比较大。自1996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开始高于工资增长率。当然这个超出的幅度在逐年减小。所以可以判定,在1995年之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工资的增长速度,所以,此时的工资增长会减少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减少对外资的吸引力。但1995年以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企业单位产值的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相对劳动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不仅远远低于工业化强国,也比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非常明显
为了将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和其他国家的相比较,我们必须将两国货币的价值比加以考虑。考察单位产值劳动成本的汇率折算值,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每创造一单位产值平均需要劳动成本0.17。在1989~1997年间,单位产值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由1989年的0.17上升到1994年的0.22。此后,单位产值劳动力成本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1998年降到平均水平以下,自2002年来,都保持在0.13,在2005年只有0.11。

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单位产值劳动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德国、韩国的劳动成本达到0.66、0.62,是中国的5倍左右。美国的劳动成本是0.4,日本是0.45,约是中国的4倍;而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也达到0.36、0.39、0.33,约为中国的3倍;泰国0.23,约为中国的2倍;只有印度和中国相当,为0.15。由此可以证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也比亚洲发展中国家低。
二、过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存在的问题
虽然廉价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过度依赖这个优势,已经给经济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使得贸易环境越来越恶劣,中国成为世界上受各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巨大的贸易顺差使世界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巨大的压力,造成国民福利外流。

其次,从长期看,低劳动力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同时劳动者所得低,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收入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市场和生产结构的扭曲和畸形化,使社会生产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再次,企业过度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利润,可能失去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动力,中国经济也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企业应该从学习和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使质量与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论
应该看到,低劳动成本依然会在很长时间里给中国带来劳动力比较优势,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从长期看,低劳动力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怎样使经济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靠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第一,加大教育的投资。中国目前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在于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为了使中国的劳动力能够支撑起下一个阶段的工业发展,仅基础教育不够,需要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工资的增加不会影响劳动力成本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工资的增加会增加企业成本,这些行业又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旦大规模转移,将给国家带来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知道,跨国公司在决定建厂地点时通常要全面审视,对比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素质、科研开发水平等因素,劳动力价格并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给吸引外资带来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进行弥补,这也是改善中国投资环境的一个契机。
第三,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国目前出现的民工荒,部分原因是资源错配造成的。所以,要构建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服务,增进人力资本培训,缓解失业,直接创造就业。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工资上升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是否真的就丧失了呢?人工成本增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看人工成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如果人工成本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那对于企业来说,竞争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人工成本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增强。要真正确切地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劳动力比较优势,就要测量这一地区的单位产值劳动成本。我们引入两个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绝对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劳动力成本。绝对劳动力成本,是支付每个劳动者的工资的绝对额;相对劳动力成本,也称为单位产值劳动成本,是单位产品的工资含量,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值工资额=工资总额÷制造业增加值
=(工资总额/劳动人员)÷(制造业增加值/劳动人员)
=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
由于中国在世界市场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企业和由于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最多的领域是制造业,所以重点以制造业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并能保持较长时间
(一)制造业的绝对劳动成本在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绝对劳动成本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制造业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97元上升到2005年的20626元,提高了34.55倍。平均工资是逐年上涨的,增长速度最快的1993、1994年增长幅度达到27.06%和27.927%,1999年以后,工资增长开始保持比较稳定的两位数增长率。到2005年,工资又出现了22.23%的高增长率。
中国制造业的绝对劳动成本即工人工资的上升,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的GDP长期保持在10%左右,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价水平的上涨,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员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过热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而工业劳动力成本是与农业生产收入相联系的。大量农村富余的廉价劳动力涌入城市,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使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低成本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农村的城镇化、城市化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刺激措施,使得务农收入提高,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相应有所增加。这也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农业逐步向生产质量高、有利于出口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农民收入相应增加。中国劳动力工资的增长现象也符合要素禀赋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即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全球劳动力套利方兴未艾,在推动生产由高成本转向低成本劳动力群体的跨境迁移活动中,中国多年来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定理,中国劳动力工资必然出现增长。

(二)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按高的生产力增长足以抵消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不利
要考察人工成本增加的影响,关键要看人工成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从表1中可以发现,自1985年以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逐年提高的,由1985年的8634.74元/人增长到2003年的94863.57元/人,增长了10.98倍。除了1990年由于政治风波的原因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外,1991~2003年都有非常好的表现,特别是1998年,达到了45.75%的增长率,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都稳定在10%~20%这个区间。
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工资的增长率进行比较,可以1995年为界将工资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工资增长率都是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而且超过的幅度比较大。自1996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开始高于工资增长率。当然这个超出的幅度在逐年减小。所以可以判定,在1995年之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工资的增长速度,所以,此时的工资增长会减少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减少对外资的吸引力。但1995年以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企业单位产值的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相对劳动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不仅远远低于工业化强国,也比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非常明显
为了将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和其他国家的相比较,我们必须将两国货币的价值比加以考虑。考察单位产值劳动成本的汇率折算值,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每创造一单位产值平均需要劳动成本0.17。在1989~1997年间,单位产值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由1989年的0.17上升到1994年的0.22。此后,单位产值劳动力成本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1998年降到平均水平以下,自2002年来,都保持在0.13,在2005年只有0.11。

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单位产值劳动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德国、韩国的劳动成本达到0.66、0.62,是中国的5倍左右。美国的劳动成本是0.4,日本是0.45,约是中国的4倍;而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也达到0.36、0.39、0.33,约为中国的3倍;泰国0.23,约为中国的2倍;只有印度和中国相当,为0.15。由此可以证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也比亚洲发展中国家低。
二、过于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存在的问题
虽然廉价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过度依赖这个优势,已经给经济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使得贸易环境越来越恶劣,中国成为世界上受各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巨大的贸易顺差使世界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巨大的压力,造成国民福利外流。

其次,从长期看,低劳动力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同时劳动者所得低,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收入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市场和生产结构的扭曲和畸形化,使社会生产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再次,企业过度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利润,可能失去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动力,中国经济也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企业应该从学习和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使质量与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论
应该看到,低劳动成本依然会在很长时间里给中国带来劳动力比较优势,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从长期看,低劳动力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怎样使经济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靠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第一,加大教育的投资。中国目前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在于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为了使中国的劳动力能够支撑起下一个阶段的工业发展,仅基础教育不够,需要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工资的增加不会影响劳动力成本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工资的增加会增加企业成本,这些行业又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旦大规模转移,将给国家带来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知道,跨国公司在决定建厂地点时通常要全面审视,对比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素质、科研开发水平等因素,劳动力价格并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给吸引外资带来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进行弥补,这也是改善中国投资环境的一个契机。
第三,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国目前出现的民工荒,部分原因是资源错配造成的。所以,要构建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服务,增进人力资本培训,缓解失业,直接创造就业。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