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学校精细化管理模式建构的路径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v_cool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管理思想,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我国企业成长研究领域中它也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海尔集团引进这一思想时提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我们把这种“关注细节、追求精致、重视过程”的管理理念引进学校,其目的就是把学校“大事小情”细心、严谨、精致地做好。我校是国有民办体制,面向全市招收小班制通读学生,一个学生就是一方口碑,如果管理抓而不紧、落而不实,必然会导致家长不满。学生成绩上不去、特长培养不明显、特色教育效果不显著,这些问题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和家长的口碑,而口碑需要每个成员的呵护与经营。我们提出的“精细管理、精致校园、精品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求师生“在细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会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从而通过推行精细管理,营造精致校园。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一个理念:惟精
  理念,即观念,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而办学理念是学校在办学思想及实践中形成的对“办学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一般而言,是学校领导集体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它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和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管好一所学校,必须确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对于校长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广大师生所认同,让教师、学生的个人愿景和学校的组织愿景达成一致。
  作为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和认识,要对教育的最基本问题有自己的判断,这是一名好校长的最低标准。笔者认为,在学校管理中精细、精致、精品是一种“惟精”意识,是一种哲学和理念,它要求的是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工作常态,这种“惟精”意识包含在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教育的精品意识,强调教育者要精心策划、精致营造、精细施教,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教师“惟精”理念的培养首先是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读书自学、专题辩论来提升教师的“惟精”意识。其次工作抓落实。理念必须反映在自己的工作中才起作用,在精益求精的工作中巩固“惟精”理念,从而相互促进,螺旋提升。最后是质量评比,评比精品,知不足、明长处、指方向,让教师明白,只有精细、精致,才能出精品。
  二、两个关键词:细化与负责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点点滴滴求和谐,细微之处见管理”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精华所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必须求精求细求和谐,并使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之始终。每一种行为,都有其合理的表现方式,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仔细琢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一些细微的小事,可以管窥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具体在三个方面加以细化:
  1. 目标细化。集中致力于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目标,即少提大而空的目标,多做细而实的目标。比如我们为提高每门学科的基本功,采用了“学力达标制”,如,语文方面做好拼音过关、识字过关、朗读过关、写字过关、阅读和写作过关等。后勤目标细化为“卫生无死角,维修无漏洞,工作无事故,要求无拖延”的工作标准。
  2. 措施硬化。完成目标的措施必须是一条一条的硬性规定,时间、质量要求写得清清楚楚,便于操作执行。如教研组开展的网络主题教研活动,开课一周前要上传主题研究方案,相关的教师要发表意见,以跟帖的形式参与讨论,讨论三天后,执教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修改主题教研方案再次上传,开课后的一天内,相关教师上传听课意见至网上,三天内教研组长进行总结反馈供大家参考,一周内执教老师完成主题报告,上交分管校长。
  3. 考核量化。不管是教师年终的综合考评还是班级、学科、德育等单方面的考评,或是针对某项活动的临时考评,尽量用量化的形式反映,便于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横向比较。
  而精细化管理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负责。学校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工作的检查监督,实行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真正做到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要让教师对工作负责,权责分明是关键。校长给每个处室分清任务、落实职责、不干预处室的日常工作。权责分明、职权到位既是对下属的信任,也是给下属的压力。如学校的招生工作,每年由教导处负责,校长给目标要求,具体的招生启示、新生报名登记、新生的测试安排、成绩统计、录取名单的通知、分班等都交给教导处负责落实,校长是一个协调者、评价验收者。如教导主任提出新生报名户口簿是否要留有复印件备校长查验时,校长回答的很干脆:“完全相信教导处,你们报上来的每一个新生都是符合条件的,如果有问题,当然也由教导处负责。”这种权职分明的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
  三、三个环节:设计、执行、评价
  1. 精细化管理的起点是任务设计。方法是 “哪里不精细,就从哪里入手”。以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望闻听诊”等手段,寻找“病因”。对问题认真分析,确定病因后,就落实细化。例如学生午餐管理混乱问题,有三个主因分别是排队等候秩序、就餐卫生和餐具摆放。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精细化管理,首先提出操作目标:排队有序不争先,端菜平稳不污地,就餐安静不喧闹,餐具整齐不乱倒。其次是操作条例:值周班级安排各楼层依次就餐的轮流表,一个班提前外出在走廊排队等候;每层安排队员值日,维持排队纪律、疏通走廊,防止同学发生碰撞;每个同学双手平稳端盘,不追不跑,有序进教室就餐;每班安排学生值日,维持就餐秩序;饭必须吃完,不准倒掉,带壳留骨的菜倒在指定的泔水桶里,不污地;每天12:10前各班需清理完就餐场所。最后按章考查,要求行政值周老师带领值周教师和队员,餐前引导、餐中巡视、餐后打分评比。
  2. 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任务执行。在学校管理中,执行力很关键,每个教师都必须把属于自己的各项工作做好。有了目标任务以后,接下来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根据一条条具体措施执行。该过程看上去有些生硬,但是最后的方案没执行,还是纸上谈兵。不执行的话,依据奖罚制度必然得到警告,触犯了规定,不管是谁必然受到惩罚,这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公平公正性。如学校制定的教师业务提高制度:每周一张读书卡、每月一篇随笔、每学期一篇论文、每年一个主题报告的“四个一”常规任务,都是通过网络递交,每个老师都是检查者,通过网络,可以一清二楚地了解情况,行政管理的公开化和网络化,有利于任务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
  3. 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是任务评价。我们认识到“布置不等于完成”,要求管理工作中做到“三有三必”: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考核。工作检查我们侧重 “三维度说”:一看速度,检查是否有推诿、延误时间之现象;二看高度,检查是否按标准去做了,是否有“自我取舍”现象;三看力度,检查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越位。实行一线工作负责制,某项工作谁分管谁负责,从计划、实施、总结、宣传、归档等一直负责到底,并把各阶段的计划、总结上传到网上,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评价内容和标准要科学,尽可能量化,检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学校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形成精细化管理文化,那么每位教职工都会自然而然形成脑到、心到、行为到,将“精细化”作为习惯。
  四、四维关系:粗细、人事、情理和德治
  1. 粗细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不是越细越好?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有一个辩证的思考。精细化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侧重于对员工产出零件的数量、质量的考核,属于筛选型的管理。学校质量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实施培养方案的也是具有个性和思想的教师。我们的做法是目标可“粗”,规定数量、质量、执行人员,过程要“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可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及时微调操作策略,便于既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也能发挥师生的能动性,让人性、个性得到彰显。如校长提出“争创第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的目标,由执行任务的音乐老师制订具体的争创方案,包括日常培训、曲目选定、道具准备、专家指导、外出练兵等等,由分管领导审核后交付执行,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允许教师和分管领导及时总结、适当调整、专门补救,朝着目标努力。
  2. 人事结合。考核评价要以事为主,人事结合。精细化管理能对事情的结果明确量化,但对于参与完成这项事情的人来说,不能因为成功了就是优秀,不成功就是不好。因为一个人术有专攻、业有所精,如果是用其所长,发挥专长,那是伯乐用人,人尽其才。如果勉为其难、用其所短,还要追究领导用人不当的责任。为此,考核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不过校长可以从经济方面对出色完成任务者给予奖励。
  3. 以情助理。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情助理”是学校以人为本的一种新理念,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对待学校管理中的“情”与“理”,营造一个既合“情”又合“理”的氛围在管理上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说的“理”,就是理性的制度管理,“情”就是管理过程的人性化。在学校管理中既要坚持“制度化”管理,更需要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排斥人治,崇尚规则,强调“没有任何借口”。但对于执行任务的教师和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产品。是人就有情,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回避这个“情”。我们的做法是管理有情,情理相辅。“没有任何借口”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教师可以没有任何借口,作为考评者,要从执行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给教师以人性的关爱,善于为教师找借口,赢得感动、赢得感谢、赢得感情,从而以积极的“情”投入到严格的规则管理中去。
  4. 以德辅治。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以法治校、以德治校,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素质。道德建设是管理的基础,管理中要体现道德水准。“道德教育就是要以人的道德的生命来引导和规范其生物性生命,以使其生物性的生命表现与生命追求能符合相应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从而体现道德教育之于社会的功能。”我们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通过各项工作进行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把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之中,并逐步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
  总之,学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技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文化。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有其特殊性,既要有管事的规则,用细化、硬化、量化来强化规则的权威性、操作性,也要有管人的情怀,人事结合、情理结合、德治结合,强调“在细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的精细化理念,抓好师生的“责任感教育”,只要这样才能达成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既定目标,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才能让学校出名师、育英才。
  
  参考文献:
  [1] 殷爱武.立足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学在侨谊”品牌[J].华人时刊·校长,2012,(1-2):44.
  [2] 田慧生.提升教育品质,呼唤智慧型校长[N].中国教育报,2012-01-03(4).
  [3] 杨骞.学校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关系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5):23.
  [4] 王慧敏.道德教育:生命本真的追求[J].教育探索,2011,(9):119.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责任编辑:赵春燕
其他文献
本文重点围绕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关于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中心命题,着重分析了现阶段领导能力不足的风险及其成因、危害,提出了把能力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六位一体”总
一、近几年干部交流制度存在的问题干部交流作为一个制度是干部人事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也都有500里外异地为官的制度。应当说,干部异地交流从某种意义
【内容提要】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作为一种学术价值观和大学制度的根基,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实践证明,大学的发展和进步既需要教授的创造力又需要校长的领导力,所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效模式,而实行“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关键是实行政校分开,其基本要求是既要坚持微观搞活,又要加强宏观调控。  【关键词】 现代大学 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教授治学 校长治校  【作者
腐败是理性的个人经过高度精密的利益计算和反复权衡之后的结果,是一种理性的人类行为,这一行为并非仅仅存在于公共的政治领域,也普遍存在于私人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法律和道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