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鼓舞的平台 催人奋进的向导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民办教师,在村小教书。我没有读过师范,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学、心理学,但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尽快补上这一课。记得当时学校仅订了一份《井冈山报》和一份《吉安教育》。后来在我的怂恿下,校长终于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慷慨地订了一份《江西教育》。自此,《江西教育》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在学校,每次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江西教育》的往往是我,我躲在自己的房间 “饱餐”一顿之后才把杂志交给校长,然后喋喋不休地向他谈读后感。校长见我如此钟情于它,后来干脆将《江西教育》交给我保管,于是,它近乎是我的私有财产了,我一有空闲就翻阅。读着它,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心田,许多教学中的困惑释然了;读着它,自己好像成了一只被它牵着线的风筝,在春风中自如地飞翔;读着它,教育教学之路仿佛由曲折坎坷变得平坦了许多,课堂变得灵动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传给我收获的喜悦。每一次统考,我所教的班级的成绩几乎年年第一。一次次公开课教学,让同行们刮目相看;一次次听课后的评课,我条分缕析,评点有理有据,令满座赞叹。是《江西教育》充实了我,是它引领着我,催我奋进!
  读了几年人家的文章,我有时觉得有比作者更好的想法和做法,有些感悟似乎比眼前文章中的更新、更深,于是产生了一股写作的冲动。1993年底,我写了《说话能力与民族素质》一文,犹豫再三终于勇敢地投寄给《江西教育》。1994年第一期,我的名字成了铅字赫然其中。第一次在《江西教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时的那份欣喜之情难以言表。激情一旦喷涌,便一发不可收,接着便在当年的第六期、第十期又相继发表了两篇文章,由此创下了一年发3篇的记录。感谢《江西教育》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许县教育局的领导由此发现了我,把我这个农村小学教师调到了局长办公室任秘书。后来我又担任教研员,对《江西教育》依然一往情深,有感而发时不忘写几篇稿子投去。仍然坚持每期必读,有时见到刊中的纰漏,也会即刻去信向编辑指出,这是出于对它的喜爱,才会像关注自己孩子的脸面一样,哪怕有一点污迹,也要立即用毛巾擦干净。说实话,不是自己心仪的杂志,发现谬误仅一笑了之。
  情缘常在,情结犹存。经常翻开《江西教育》,有时乘坐“教育直通车”,去参加“杏坛沙龙”,抒发“教育评说”,交流“教材教法”,述说“教育随感”;有时推开“资讯之窗”,感受“教学赏析”,再回眸 “教改聚焦”“点击一线”,寻思“专题策划”。或者打开“新闻广角”,聆听“名师导航”,学习“育人艺术”,一睹“人物风采”;或者信步“编读桥”,浏览“特色校巡礼”,倾听“师路心雨”,陶醉于“八面来风”;或者到“园丁驿站”,在“烛光灿烂”中,品味一盏“苦味茶”,领略“心香一瓣”的清爽。快哉快哉!60个春秋,《江西教育》一路走来,我从她的青年时期起,与之相识相恋近30个年头,岁岁月月,如期相遇,一路拾贝采玉,一路花开飘香。感谢您——令人鼓舞的平台、催人奋进的向导!(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教育局)■
其他文献
《江西教育》创刊60周年了,我心潮迭起,真想作诗一首、放歌一曲,抒发我的祝贺和心灵的感激。30年来,我珍藏着《江西教育》上发表了我文章的86本样刊,本文落笔之前我将它们排了一个长队,深情地凝视着。我感悟到:我在刊中,刊在我心中。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与杂志一路同心同行,刊物发展了,我也逐渐得到提高,成长为特级教师、吉安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1982年,我从事教研,开始写点教学经验文字。那年我作为
[摘 要]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御湖半山房地产项目进行分析,提出此项目的优势及劣势,并分析它的机会及威胁。  [关键词]御湖半山 房地产项目 分析  一、项目营销环境  (1)项目基本信息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463521.39㎡,约700亩;计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约373676.79万平米,容积率约0.81,绿化率50%,覆盖率26.4%,总户数2362户,公建面积12397平米,住宅面积约36
欣逢《江西教育》创刊60周年之庆,我衷心祝贺她越办越好,璀璨辉煌。回首望,我与《江西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她是我人生的坐标、活动的舞台、一生的至爱。我和她命相系、心相连、情相依,永远难舍难忘。1953年,我是江西省南昌师范艺术科的学生。这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星期天,在校园的阅览室里,我看见了《教育工作》(《江西教育》前身)杂志,细读之,如遇知己般喜悦,便记下她的通讯处。适逢学校开展悼念斯大林活动,我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