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对现实教学环节问题的梳理,对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和讨论,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99-02
当前,全社会空前地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需求是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专业课程建设必须要紧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动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切实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食品分析”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包含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多项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抓好“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夯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扩大专业建设成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食品分析”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中基本采用“流水宣讲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这使得教师成为计算机操作者,教师的肢体语言受到极大限制,甚至难以发挥出特有的人格魅力。教师流水似的将课程内容一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多,信息量大,画面播放速度快,学生来不及认真地思考和笔记,一味被动接受。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缺少了双向的交流,这种上课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反而成为一种更加高强度的灌输式教学。实验环节基本采用“保姆式”教学,实验指导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试剂配制、仪器调试、样品处理等。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对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和要领一一明确,逐项示范,学生在做实验时基本上以“模仿”为主,照葫芦画瓢,基本不用去想“为什么”。这样的实践教学,几乎不可能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实质意义上的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学生大多在实验室里照着都会做,但在独立操作时就两眼摸黑,两手抓瞎,既不会配制试剂,也不会调试仪器。
二、“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计理念的更新
“食品分析”是一门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有必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融会贯通为要求,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一要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二要突出食品科学课程特色。突出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传统特色,即在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突出民族地区发展食品专业的地方特色优势,尤其要注重培养新疆特色果品的样品处理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既全面又突出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甚至是班级授课群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精选教材和参考书,条件成熟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实验环节教材要走基本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路子,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把新仪器、新设备、新方法加入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更新实验。目前“食品分析”仪器大多是依据色谱、质谱、光谱等理论开放设计的仪器,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着重突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等常见的分析方法和仪器使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相对于黑板、挂图具有图片丰富、一目了然等特点,现阶段需要改进的就是要制作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学片,适当地增加一些音频和视频内容,使教学幻灯片界面集文字、动画、试听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掌握好多媒体教学的节奏,不宜过快,要给学生留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增强课堂互动性。要对课件进行不断的更新,及时地增补专业关注度高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操作能力一定是在严格的实际动手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分析”这门课来讲,首先,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要改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块的现状,将理论讲授穿插到实验课程中,把实验课程作为消化理论知识的平台,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改变实验教学包办制,就要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常用仪器的配置,仪器的组装和调试,尤其要将样品处理纳入实验内容。再次,要尽可能地合理分组,通过诸如任务调换和操作验证等方法,尽量地增加每个学生操作的机会。
3.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学校学习和校外生产相结合。在完成一定的理论学习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尤其是生产企业参观,让学生更真切地把书面知识与感官感受结合起来。结合市场需求,向学生提出“考证”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证书等,既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就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评价改革
(一)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要改变原来完全依靠学生成绩优秀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做”的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中,参考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工作量、实际样品处理能力,实验完成能力等过程因素,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二)成绩评价的改革
要改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综合课堂学习表现、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多个环节进行成绩评定,尤其是要加大实验操作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可以对获取课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采取课程免试记为优秀的办法,鼓励他们考证。
四、结语
总之,教学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食品分析”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具备熟练操作能力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学生,这是“食品分析”这门这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认准这个方向,脚踏实地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玉堂.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初探[J].科技导刊,2012(9):58,101.
[2] 肖新生,袁先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讨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47-49.
[3] 杨波.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1(4):87-89.
[责任编辑:覃侣冰]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99-02
当前,全社会空前地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需求是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专业课程建设必须要紧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动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切实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食品分析”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包含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多项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抓好“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夯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扩大专业建设成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食品分析”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中基本采用“流水宣讲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这使得教师成为计算机操作者,教师的肢体语言受到极大限制,甚至难以发挥出特有的人格魅力。教师流水似的将课程内容一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多,信息量大,画面播放速度快,学生来不及认真地思考和笔记,一味被动接受。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缺少了双向的交流,这种上课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反而成为一种更加高强度的灌输式教学。实验环节基本采用“保姆式”教学,实验指导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试剂配制、仪器调试、样品处理等。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对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和要领一一明确,逐项示范,学生在做实验时基本上以“模仿”为主,照葫芦画瓢,基本不用去想“为什么”。这样的实践教学,几乎不可能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实质意义上的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学生大多在实验室里照着都会做,但在独立操作时就两眼摸黑,两手抓瞎,既不会配制试剂,也不会调试仪器。
二、“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计理念的更新
“食品分析”是一门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有必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融会贯通为要求,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一要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二要突出食品科学课程特色。突出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传统特色,即在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突出民族地区发展食品专业的地方特色优势,尤其要注重培养新疆特色果品的样品处理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既全面又突出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甚至是班级授课群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精选教材和参考书,条件成熟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实验环节教材要走基本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路子,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把新仪器、新设备、新方法加入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更新实验。目前“食品分析”仪器大多是依据色谱、质谱、光谱等理论开放设计的仪器,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着重突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等常见的分析方法和仪器使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相对于黑板、挂图具有图片丰富、一目了然等特点,现阶段需要改进的就是要制作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学片,适当地增加一些音频和视频内容,使教学幻灯片界面集文字、动画、试听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掌握好多媒体教学的节奏,不宜过快,要给学生留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增强课堂互动性。要对课件进行不断的更新,及时地增补专业关注度高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操作能力一定是在严格的实际动手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分析”这门课来讲,首先,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要改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块的现状,将理论讲授穿插到实验课程中,把实验课程作为消化理论知识的平台,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改变实验教学包办制,就要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常用仪器的配置,仪器的组装和调试,尤其要将样品处理纳入实验内容。再次,要尽可能地合理分组,通过诸如任务调换和操作验证等方法,尽量地增加每个学生操作的机会。
3.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学校学习和校外生产相结合。在完成一定的理论学习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尤其是生产企业参观,让学生更真切地把书面知识与感官感受结合起来。结合市场需求,向学生提出“考证”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证书等,既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就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评价改革
(一)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要改变原来完全依靠学生成绩优秀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做”的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中,参考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工作量、实际样品处理能力,实验完成能力等过程因素,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二)成绩评价的改革
要改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综合课堂学习表现、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多个环节进行成绩评定,尤其是要加大实验操作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可以对获取课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采取课程免试记为优秀的办法,鼓励他们考证。
四、结语
总之,教学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食品分析”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具备熟练操作能力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学生,这是“食品分析”这门这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认准这个方向,脚踏实地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玉堂.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初探[J].科技导刊,2012(9):58,101.
[2] 肖新生,袁先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讨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47-49.
[3] 杨波.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1(4):87-89.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