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课题: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引入
教师:一间屋子里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可是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这三个人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儿子。
教师:因为爸爸具有重复的身份,那么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探索这里面的数学知识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孩子们,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三(1)班的同学要派下面同学代表去参加运动会,请你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出示统计图)
三(1)班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学生名单
学生:三(1)班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学生:三(1)班参加踢毽的有多少人?
学生:三(1)班参加跳绳和踢毽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生共同数数:跳绳:1、2、3、4、5、6、7、8、9
踢毽:1、2、3、4、5、6、7、8
教师:现在请你告诉老师,三(1)班一共派出了多少同学参加运动会?
学生:17个。
学生:是16个。
学生:不对,应该是15人参加了运动会。
教师:哎,我听到有同学说14个,是怎么回事?
学生:李芳也出现了两次。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学生: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人数,大家的答案从17、16、15、14变得那么快呢?
学生:因为有重复参加的同学。
教师:重复参加的同学,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要算几次呢?我们怎样能更快的找出一共多少人参加运动会呢?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连线。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上下对应。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放在最前面。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去掉一个。
教师:老师把你们的想法汇总一下。先把重复的同学连连线,再把他们上下上下对应,然后放在表格的前面,最后再把重复的同学去掉一个。
教师: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蓝色圈圈起来的是跳绳的同学,粉色圈圈起来的是踢毽的同学。老师感觉刚才大家随手画的这两个圈不规范,老师给它们来个变形记。
教师:老师想把表格中参加比赛的同学放在对应的椭圆里,可是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刚才那三个重复的孩子吗?他们的名字可只有一个,我们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我们可以把两个椭圆重叠。
教师:他刚才用了重叠一词特别好,重叠在一起那三个人就该有位置了吧!
教师:这部分表示什么呢?
学生:表示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教师:左边这个月牙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只参加跳绳的同学。
教师:右边月牙表示什么呢?
学生:只参加踢毽的同学。
教师:老师请手里有姓名卡的同学把名字贴在黑板上對应的位置里,其他同学检查一下他们贴的对不对。
教师:那么三(1)班共派出多少人参加运动会呢?你是怎样列式的?
学生:9+8-3=14(人)。
学生:6+3+5=14(人)。
学生:9-3+8=14(人)。
学生:8-3+9=14(人)。
教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种方法,看来解决中间有重复的问题时,重复部分只能算一次。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是什么?
教师:我们用一个圈把他们圈起来,这些圈起来的同学,我们把它看做一个整体,数学上称作一个集合,这就是跳绳同学组成的集合。我们把集合用这样的一个图表示,这个图就叫做韦恩图。孩子们,请把你搜集的韦恩图的知识和老师们分享一下吧!
(三)班级小调查
调查要求:请喜欢对应食物的同学站到对应的学生后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小小监督员。温馨提示,在数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自己。
(四)小结
教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对孩子如何找出重复同学的问题上的启发不足,导致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更快的找出这部分学生,从而导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浪费时间的情况,这也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处理如何列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的时候,孩子的想法略显单一,需要经过提醒才算出了所表示的意义。在讲授重叠的部分时候,如果可以反复强调中间部分表示的含义,这样孩子们对交集就会有更直观的体验。在习作过程中,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说,去听,去理解,去解决,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韦恩图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很多孩子虽然能说出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可是仍不能清楚的画出来韦恩图,这方面需要加强。本次授课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所改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形成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引入
教师:一间屋子里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可是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这三个人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儿子。
教师:因为爸爸具有重复的身份,那么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探索这里面的数学知识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孩子们,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三(1)班的同学要派下面同学代表去参加运动会,请你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出示统计图)
三(1)班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学生名单
学生:三(1)班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学生:三(1)班参加踢毽的有多少人?
学生:三(1)班参加跳绳和踢毽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生共同数数:跳绳:1、2、3、4、5、6、7、8、9
踢毽:1、2、3、4、5、6、7、8
教师:现在请你告诉老师,三(1)班一共派出了多少同学参加运动会?
学生:17个。
学生:是16个。
学生:不对,应该是15人参加了运动会。
教师:哎,我听到有同学说14个,是怎么回事?
学生:李芳也出现了两次。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学生: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人数,大家的答案从17、16、15、14变得那么快呢?
学生:因为有重复参加的同学。
教师:重复参加的同学,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要算几次呢?我们怎样能更快的找出一共多少人参加运动会呢?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连线。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上下对应。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放在最前面。
学生:我们可以把重复的同学去掉一个。
教师:老师把你们的想法汇总一下。先把重复的同学连连线,再把他们上下上下对应,然后放在表格的前面,最后再把重复的同学去掉一个。
教师: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蓝色圈圈起来的是跳绳的同学,粉色圈圈起来的是踢毽的同学。老师感觉刚才大家随手画的这两个圈不规范,老师给它们来个变形记。
教师:老师想把表格中参加比赛的同学放在对应的椭圆里,可是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刚才那三个重复的孩子吗?他们的名字可只有一个,我们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我们可以把两个椭圆重叠。
教师:他刚才用了重叠一词特别好,重叠在一起那三个人就该有位置了吧!
教师:这部分表示什么呢?
学生:表示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教师:左边这个月牙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只参加跳绳的同学。
教师:右边月牙表示什么呢?
学生:只参加踢毽的同学。
教师:老师请手里有姓名卡的同学把名字贴在黑板上對应的位置里,其他同学检查一下他们贴的对不对。
教师:那么三(1)班共派出多少人参加运动会呢?你是怎样列式的?
学生:9+8-3=14(人)。
学生:6+3+5=14(人)。
学生:9-3+8=14(人)。
学生:8-3+9=14(人)。
教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种方法,看来解决中间有重复的问题时,重复部分只能算一次。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是什么?
教师:我们用一个圈把他们圈起来,这些圈起来的同学,我们把它看做一个整体,数学上称作一个集合,这就是跳绳同学组成的集合。我们把集合用这样的一个图表示,这个图就叫做韦恩图。孩子们,请把你搜集的韦恩图的知识和老师们分享一下吧!
(三)班级小调查
调查要求:请喜欢对应食物的同学站到对应的学生后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小小监督员。温馨提示,在数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自己。
(四)小结
教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对孩子如何找出重复同学的问题上的启发不足,导致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更快的找出这部分学生,从而导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浪费时间的情况,这也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处理如何列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的时候,孩子的想法略显单一,需要经过提醒才算出了所表示的意义。在讲授重叠的部分时候,如果可以反复强调中间部分表示的含义,这样孩子们对交集就会有更直观的体验。在习作过程中,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说,去听,去理解,去解决,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韦恩图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很多孩子虽然能说出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可是仍不能清楚的画出来韦恩图,这方面需要加强。本次授课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