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语文内容美,收获学习过程美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in2yh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和奠基人之一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描述的美育图谱,指出语文美育是学科美育之一。审美化语文教育即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的精神,在完成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等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实施美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也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化语文教学不是美学课的教学,不必讲述美的专业名词术语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语文内容的美和语文学习过程也要符合美育的精神和原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成功、体会创造的快乐,以美的过程收获美,让美在学生心中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课并不是美学课,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美学术语都是深奥难懂的,教师只能充分利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语文学习的美,并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属于人文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去发现教学内容的美,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审美共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学自律能力较弱,教师可充分利用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滲透在形式丰富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
  小学生思想品质可塑性强,喜欢模仿。许多教师是他们的偶像,因而教师不可忽视自身形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外树仪表形象,内强人格素质。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过程中,其内外形象都给学生熏陶感染。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化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基本能力。学生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获得是要经过大量语文实践而来,并且在其实践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人文因素。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美的因素无处不在,当然不能把每一个审美因素都突出,但在学习中有意识利用一些审美因素,让审美情趣和审美规则融合于教学活动中还是可取而又可行的。
  1. 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美育。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优化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识字写字效率,又能促进学生审美素质乃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写字要求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学时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态度。
  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汉字的字形饱含美学中的对称、均衡、和谐、疏密、强弱、虚实诸要素,汉字的书写还可上升至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华文化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指导学生练习书写汉字或练习书法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审美创美活动。即使是写字姿势的指导也蕴含着形体美和艺术美甚至人格美。如史上有名的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笔谏故事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格美教育。小学生写字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与形体发育、仪表养成有直接关系,教师应重视正确引导。近三年来我校开展以书法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也取得良好效果。
  2.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有大多数都是饱含审美要素的美文。首先体现在形式美,课文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的,其语言规范、优美、可读性强,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语言美。课文的内容也美,有大量篇目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不少赞美名人伟人崇高壮美的人格。不管是写人,还是写景,课文中的美无处不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美,通过诵读、体会、感悟,让课文中的美在学生心灵中得到升华。
  3.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写作应该是学生的心灵与思想的自然流露,也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写真话,写出对生活的真实认识和评价,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实的审美感受。小学生大多数怕作文,他们怕自己的语言积累不够,无法组织文字写作,他们怕无话可说,怕说得不当。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鼓励学生写真话,谈真感受。当学生敢于写真实作文后,他们会发觉身边的所见所闻是多么的有意思:春花秋草、高山白云是那么美,良师好友、父母亲戚各有优点,成功与失败都可抒怀下笔。我们应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身边的美,用手中的笔去描绘那些美。同时要指导学生认识、体会不同文体独特的美,学会运用美好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好事物。
  4.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美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与美育的目标可以很好地整合,其学习方式也可整合,在美育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法、绘画、表演等艺术手法也应综合运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这些学习方式的综合既可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也给学生艺术熏陶。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祖国文化、民族审美情趣,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愉快体验,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让汉语学习变得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田慧生.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远方出版社.
  [2]杨斌著. 语文美育叙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人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重视学科整合、正确指导学生处理信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转化学生上网观念、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等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随着信息
【摘 要】本文通过深入探讨青少年的压力现状以及研究应对压力的方式与具体途径,分析心理压力的成因(即压力源),并据此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压力应对途径与方法,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压力,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 压力 成因 对策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观念的增强,现今的青少年,尽管比起以前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他们拥有更多优越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和物质享受,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效教学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值得深虑的问题。文本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提出了构建有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教学 现状 改进对策  将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就要坚定不移地抓住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积极、快乐中学习和生活。当下,地理教师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