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绩效审计,是上世纪中后期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遍布企业各个部门,体现各个部门综合运营效果,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围绕其绩效而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力求通过对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69-01
一、 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是受托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者之间通过一种契约,建立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通过绩效审计,将信息反馈给委托人,使其可以直接监督代理人,促进受托经济的有效履行。
(二)是完善审计职能的客观需求
目前企业审计着重于审查单位或部门的财务收支账目是否如实地反映了该部门的货币性活动和各项业务活动,以及其在工作中是否依法行事和前后一致。这种传统的财务审计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而且在财务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善了审计的职能。
(三)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现实选择
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从外部看,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资本市场发展、信用观念增强、经营者市场意识等问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内部看,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企业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能够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审查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审查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济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会计核算的合规性和准确性,检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二)审查企业资产质量。重点关注被投资单位非正常经营或长期亏损等造成难以收回的对外投资;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处于对外经济担保、未决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状态下的资产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未足额计提或者摊销的成本费用形成的潜亏;因经营活动因素产生的累计未弥补亏损总额;关停并转企业和未纳入财务决算范围企业的不良资产。审查分析企业资产的结构,查实不良资产总额,年度不良资产变动情况,查明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揭露企业不良资产背后的损失浪费、潜在亏损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三)审查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主要审查企业改组改制的重大决策情况,有关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和出借资金、大额采购、股权变动、改组改制、融资上市、兼并破产等重大经济决策、经营管理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有关决策是否履行相关管理控制制度,执行结果有无给企业造成损失等。
(四)审查企业年度经营成果。在前述内容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有关财务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进行核实,计算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奠定基础。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财务指标,目前在审计中应用较多的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反映资产质量的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反映债务风险的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反映经营增长的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增长率等指标。
(五)审查企业管理制度情况。一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包括财务管理、对外投资、采购与销售、存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事务等;二是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及结构,人员配备及素质、职能分工和权责划分及员工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三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员工对战略规划的认知程度,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以及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四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五是审查分析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风险控制标准、风险评估程序、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等是否执行到位,为定性评价企业管理绩效作好准备。
三、做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树立绩效审计理念和绩效理念
对于企业管理者,要通过明确职责,区分企业所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盈利性职能,改变企业经营者主观上不愿承担国有企业产出中盈利目标外的社会目标的弊病,促进其走自主经营之路,以结果为导向开展企业经营活动,从而增加对绩效审计的主观需求;对于审计人员,要明确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和重点不同于财务审计,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找出关键点薄弱环节,围绕其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其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评估。
(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增强企业绩效意识,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举措,也可为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机遇和条件。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制定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和审计指南,我国现有的审计一般准则也是主要针对财务审计制度的,要开展绩效审计就要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绩效审计一般准则。现阶段一方面应在《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绩效审计种类、一般准则、绩效审计的现场作业准则、绩效审计的报告准则以及绩效审计工作指南,对审计内容、审计形式、审计组织、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企业绩效审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制定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时,不能贪大求全,可逐步推进,可以先制定出一些原则性较强、通用性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投入、专利研发数量等指标体系。
(三)着力优化绩效审计人才队伍结构
目前,国有企业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中,多数属于财经类专业,而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知识。为此,审计部门需要储备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工程类、计算机、资源环境等专业的人才。一方面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使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和政府、社会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绩效审计专家支持系统,联合立法、司法、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公共资源,建立起正式的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机制,形成促进绩效审计发展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立民.效益审计的理论分析与目标确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第5期.
[2] 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06,(6).
[3] 彭国翔.试论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审计,2005,(7).
[4] 张丽.绩效审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3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069-01
一、 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是受托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管理者之间通过一种契约,建立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通过绩效审计,将信息反馈给委托人,使其可以直接监督代理人,促进受托经济的有效履行。
(二)是完善审计职能的客观需求
目前企业审计着重于审查单位或部门的财务收支账目是否如实地反映了该部门的货币性活动和各项业务活动,以及其在工作中是否依法行事和前后一致。这种传统的财务审计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而且在财务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善了审计的职能。
(三)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现实选择
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从外部看,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资本市场发展、信用观念增强、经营者市场意识等问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内部看,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企业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能够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审查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审查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济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会计核算的合规性和准确性,检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二)审查企业资产质量。重点关注被投资单位非正常经营或长期亏损等造成难以收回的对外投资;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处于对外经济担保、未决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状态下的资产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未足额计提或者摊销的成本费用形成的潜亏;因经营活动因素产生的累计未弥补亏损总额;关停并转企业和未纳入财务决算范围企业的不良资产。审查分析企业资产的结构,查实不良资产总额,年度不良资产变动情况,查明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揭露企业不良资产背后的损失浪费、潜在亏损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三)审查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主要审查企业改组改制的重大决策情况,有关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和出借资金、大额采购、股权变动、改组改制、融资上市、兼并破产等重大经济决策、经营管理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有关决策是否履行相关管理控制制度,执行结果有无给企业造成损失等。
(四)审查企业年度经营成果。在前述内容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有关财务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进行核实,计算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奠定基础。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财务指标,目前在审计中应用较多的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反映资产质量的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反映债务风险的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反映经营增长的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利润增长率等指标。
(五)审查企业管理制度情况。一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包括财务管理、对外投资、采购与销售、存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事务等;二是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及结构,人员配备及素质、职能分工和权责划分及员工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三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战略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员工对战略规划的认知程度,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以及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四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五是审查分析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风险控制标准、风险评估程序、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等是否执行到位,为定性评价企业管理绩效作好准备。
三、做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树立绩效审计理念和绩效理念
对于企业管理者,要通过明确职责,区分企业所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盈利性职能,改变企业经营者主观上不愿承担国有企业产出中盈利目标外的社会目标的弊病,促进其走自主经营之路,以结果为导向开展企业经营活动,从而增加对绩效审计的主观需求;对于审计人员,要明确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和重点不同于财务审计,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找出关键点薄弱环节,围绕其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其依法经营、依法履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评估。
(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增强企业绩效意识,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举措,也可为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机遇和条件。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制定绩效审计的一般准则和审计指南,我国现有的审计一般准则也是主要针对财务审计制度的,要开展绩效审计就要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绩效审计一般准则。现阶段一方面应在《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绩效审计种类、一般准则、绩效审计的现场作业准则、绩效审计的报告准则以及绩效审计工作指南,对审计内容、审计形式、审计组织、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企业绩效审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制定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时,不能贪大求全,可逐步推进,可以先制定出一些原则性较强、通用性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投入、专利研发数量等指标体系。
(三)着力优化绩效审计人才队伍结构
目前,国有企业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中,多数属于财经类专业,而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知识。为此,审计部门需要储备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工程类、计算机、资源环境等专业的人才。一方面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使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和政府、社会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绩效审计专家支持系统,联合立法、司法、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公共资源,建立起正式的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机制,形成促进绩效审计发展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立民.效益审计的理论分析与目标确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第5期.
[2] 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06,(6).
[3] 彭国翔.试论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审计,2005,(7).
[4] 张丽.绩效审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