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考古资料。
关键词:考古资料;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学生学习历史,往往是通过历史载体进行学习。考古资料也是一种历史的载体。《百年中国考古》对考古资料的定义为:“考古资料是研究过去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实物资料”。因为考古资料的珍贵性,考古资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教师一般可以展示相关考古资料的照片,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的相关影视片段,从而丰富教学资源。本文主要探讨考古资料的特点和在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考古资料的特点
因为考古资料是一种实物史料和历史文字史料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掌握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利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考古资料,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形象性
葛剑雄所著《历史学是什么》中谈到:“尽管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留存下来的实物相对非常少,特别是能够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得更少,但是遗迹遗物对历史研究的作用非常大,它能够使我们直接面对过去曾经存在的实物,通过这些实物认识和发现历史。”[1]考古资料的形象性对于帮助初中生感知历史和掌握所学历史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遥远。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的社会截然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连接点,很难理解所学知识。比起枯燥的文字叙述考古资料形象的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教師可以运用形象的考古资料创设相关的历史情景,缩短学生和历史事件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过去性
由于考古资料是承载过去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实物载体。是过去生产和制作出来的实物具。而历史恰恰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实、或者是对历史事实相关的记录,又或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留下的印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过去性。而考古资料恰恰是上述事件的载体或者见证者,所以考古资料具有过去性。而历史学科就是学生学习过去发生的历史的学科。这与考古资料的过去性有相似性。所以在教学中运用考古资料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这一特征来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考古资料是非常合适的。
二、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延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2]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表现为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对学习历史知识不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感觉在课堂上接触的历史知识非常的枯燥。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太恰当,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往往过多采用了文字史料。而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文字史料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容易让他们感觉历史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学习系统历史知识的第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一开始的阶段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那么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给教师和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造成很大的困难。而考古资料的形象性可以对枯燥的文字史料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发生的时间距离现代社会非常遥远,教师如果仅仅进行文字叙述,学生很难对本课产生兴趣,也不容易掌握本课知识。但是本课的课本上有很多考古资料的照片,例如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和骨笛照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和骨耜照片、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照片,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的图片照片。教师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考古资料,让学生可以生动的感受原始农耕生活时期居民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使用的乐器、生活和生产用具还有祭祀使用的玉器。当时原始农耕生活居民的生活就通过这些相关的考过资料生动的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丰富的表象。这些是文字史料达不到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的能力”。[3]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和感性材料也可以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考古材料本来就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缩影,所以学生在观察考古材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玉蟾岩出土的稻谷照片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解释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的国家。让学生通过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考古材料是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形象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考古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钟启泉等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6.
关键词:考古资料;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学生学习历史,往往是通过历史载体进行学习。考古资料也是一种历史的载体。《百年中国考古》对考古资料的定义为:“考古资料是研究过去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实物资料”。因为考古资料的珍贵性,考古资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教师一般可以展示相关考古资料的照片,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的相关影视片段,从而丰富教学资源。本文主要探讨考古资料的特点和在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考古资料的特点
因为考古资料是一种实物史料和历史文字史料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掌握考古资料的特点有利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考古资料,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形象性
葛剑雄所著《历史学是什么》中谈到:“尽管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留存下来的实物相对非常少,特别是能够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得更少,但是遗迹遗物对历史研究的作用非常大,它能够使我们直接面对过去曾经存在的实物,通过这些实物认识和发现历史。”[1]考古资料的形象性对于帮助初中生感知历史和掌握所学历史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遥远。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的社会截然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连接点,很难理解所学知识。比起枯燥的文字叙述考古资料形象的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教師可以运用形象的考古资料创设相关的历史情景,缩短学生和历史事件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过去性
由于考古资料是承载过去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实物载体。是过去生产和制作出来的实物具。而历史恰恰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实、或者是对历史事实相关的记录,又或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留下的印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过去性。而考古资料恰恰是上述事件的载体或者见证者,所以考古资料具有过去性。而历史学科就是学生学习过去发生的历史的学科。这与考古资料的过去性有相似性。所以在教学中运用考古资料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从这一特征来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考古资料是非常合适的。
二、考古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延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2]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表现为对历史感兴趣但是对学习历史知识不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感觉在课堂上接触的历史知识非常的枯燥。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太恰当,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往往过多采用了文字史料。而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文字史料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容易让他们感觉历史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学习系统历史知识的第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一开始的阶段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那么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给教师和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造成很大的困难。而考古资料的形象性可以对枯燥的文字史料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发生的时间距离现代社会非常遥远,教师如果仅仅进行文字叙述,学生很难对本课产生兴趣,也不容易掌握本课知识。但是本课的课本上有很多考古资料的照片,例如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和骨笛照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和骨耜照片、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照片,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的图片照片。教师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考古资料,让学生可以生动的感受原始农耕生活时期居民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使用的乐器、生活和生产用具还有祭祀使用的玉器。当时原始农耕生活居民的生活就通过这些相关的考过资料生动的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丰富的表象。这些是文字史料达不到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的能力”。[3]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和感性材料也可以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考古材料本来就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缩影,所以学生在观察考古材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玉蟾岩出土的稻谷照片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解释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的国家。让学生通过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考古材料是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形象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考古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钟启泉等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