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保监会出台新政,车险费率开始市场化。4月30日,修改后的交强险条例出台,正式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至此,中国保险业步入全面开放时代。
外资财险乐了,中国车主乐了,中国车险市场“乱了”。
2012年4月30日,国务院公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其中将“中资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中的“中资”去掉。
两个字的差别正在改变一个市场。
保监会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和2011年,外资产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占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仅为1.06%、1.09%。这是可以小到忽略的比例。
外资保险公司“被允许”进入中国车险,中国的车主们相信,这是给中国车险引入了一条“鲇鱼”,他们将会从“理赔”的头疼中解脱,享受更好的服务、更公平的价格。
改革 “亏损”市场
自1980年,开始允许外资保险业进入,直到今天的车险开放,中国保险业已无藩篱。
2月14日,中美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其中明确表述,中方在完成修改相关法规等程序后,将正式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
这令外资险企着实兴奋了一把。
数据显示,车险业务占到财险业务的七成。2011年交强险保费收入983 .42亿元,这是一个拥有千亿元蛋糕的市场。受制于国家政策,外资险企一直无缘交强险。
实际操作中,交强险通常与商业车险捆绑销售,成为带动商业保险投保率上升的重要引擎。外资险企要想承保车险业务,须与中资财险公司合作,这大大限制了外资险企在国内车险甚至是财险市场的发展。
而实际上,外资险企在新交强险正式颁布前,就已经在为此忙碌了。
4月25日,安联财险(中国)有限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开业,其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在加强后台服务方面的准备,包括信息技术(IT)系统、人员配置等方面,以便能在开放后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目前,利宝保险、富邦财险、美亚保险等外资险企也已开始着手前期准备工作,并积极地向中资财险巨头们求经。有消息称,外资险企将于八月份推出交强险产品,重点针对豪华车市场。
只是没人相信,这种吸引力来自一个可能“亏损的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交强险承保以来,除2008年略有盈利之外,交强险业务的整体亏损逐年上涨。2009年,整体经营亏损29亿元;2010年,整体亏损72亿元,其中承保亏损97亿元,投资收益25亿元。33家经营交强险的公司中,除一家微利外,32家全部承保亏损,加上投资收益,也只有两家公司实现盈利。
事实若是如此,外资险企为何如此热衷?
有业内人士分析,车险行业一直采用交强险同商业车险“捆绑销售”的模式。吸引外资的,实际上是交强险背后广阔的商业车险市场。数据显示,交强险实现以来,机动车投保率从2005年的36%提高到2010年的49%,其中汽车投保率由58%上升到79%,交强险成为带动商业保险投保率上升的重要引擎。
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贡敏对此产生质疑,他表示,交强险亏损,只是保险公司的宣传论调,“如果真是亏损,那也是保险公司自身的运作中成本没控制好的问题。”
依据交强险条例,交强险应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单独核算,以达到总体上不盈不亏。实际操作中,交强险一直同商业车险捆绑销售。保险公司很可能将商业车险的成本和风险转嫁到交强险,造成交强险“亏损”。
交强险背后的真相成了一个谜。
“鲇鱼效应”?
人们将期望寄托在外资险企的身上。据和讯网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外资险企的介入能揭开交强险亏损谜团。
期望还有更多。处于政策庇护下的中资险企,一直独霸车险市场。蒋贡敏说,目前车险经营上最大的问题是赔偿滞后,而且程序复杂。
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度保险业客户满意度测评显示,保险客户最不满意的是“保费高”和“理赔难”,63.7%的受访者称不愿增加保费或购买新险种。
目前,业界有观点认为:外资公司经营交强险后,能够将其良好的经营技艺、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承保理赔服务等更好地应用于本地的保险客户,打破中资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促使保费降低,服务升级。
此外,外资险企长于高端市场运作,或可解决“豪华车”投保无门的尴尬处境。
只是“鲇鱼效应”真的会来吗?
多方分析显示,效应暂时不会显现。外资险企想要进入中国车险市场,面临着多重制约。首先是业务网点、人员的配置及后台系统的建设。在华外资财险公司有21家,只有少数几家经营商业车险业务。外资险企前三的美亚保险、利宝保险和东京海上保险,市场份额分别仅为0.2%、0.1%和0.1%。这使其在理赔、合规等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其次是数据缺失。对于依赖数据支撑的保险行业,这个硬伤让外资财险表现异常谨慎。
美亚保险集团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唐羡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们不会马上制定成型的战略以及市场份额的目标,主要是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消费者调研。再次是人员培训。国内保险同国外保险存在着很多差异,外资险企需要培养熟知中国政策法律的工作人员,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此外,外资险企的优势在于高端市场,为顺利进入市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是必要的。这将避免对中资险企构成直接威胁。
车险“混战”
车险市场还是“乱”了。
保监会3月发布《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对商业车险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新政。车险费率的市场化,让各个财险公司又一次陷入“战争”。
平安财险在北京推出“快易免”升级服务,提出“险赔付,再修车”。人保财险则推出“电子查勘员”,车主自行手机拍照,之后再约定赔偿,并提出“七大服务承诺”。阳光财险也推出“闪赔”服务,承诺5000元以下的非人伤案件,报案24小时内赔付。在“服务升级战”的同时,传统的“价格战”持续蔓延。
业内人士就此评论,服务升级依靠雄厚的资源和高效的平台,普通保险公司难以抗衡,只能以价格相争。
刚要放松管制的 “大家长”也坐不住了。5月8日,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直指车险市场上的乱象:一些财险公司的业务规划,明显超出市场和自身的承受力,致使违法违规非理性竞争加剧。同时提出了“确保销售费用据实列支”等多项严管措施,要求保险公司对不合理、不科学的业务规划和考核政策进行调整。
就河南市场而言,蒋贡敏称,中原市场目前尚无外资险企介入。至于何时能够进入,这同其本国和所在国的政策相关。而更关注车险费率市场化,因为交强险的经营权一般采取招标的形式,依据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优惠和服务状况确定。
这种“安全”能持续多久?
“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军给出了一个预估时间。
外资财险乐了,中国车主乐了,中国车险市场“乱了”。
2012年4月30日,国务院公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其中将“中资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中的“中资”去掉。
两个字的差别正在改变一个市场。
保监会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和2011年,外资产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占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仅为1.06%、1.09%。这是可以小到忽略的比例。
外资保险公司“被允许”进入中国车险,中国的车主们相信,这是给中国车险引入了一条“鲇鱼”,他们将会从“理赔”的头疼中解脱,享受更好的服务、更公平的价格。
改革 “亏损”市场
自1980年,开始允许外资保险业进入,直到今天的车险开放,中国保险业已无藩篱。
2月14日,中美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其中明确表述,中方在完成修改相关法规等程序后,将正式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
这令外资险企着实兴奋了一把。
数据显示,车险业务占到财险业务的七成。2011年交强险保费收入983 .42亿元,这是一个拥有千亿元蛋糕的市场。受制于国家政策,外资险企一直无缘交强险。
实际操作中,交强险通常与商业车险捆绑销售,成为带动商业保险投保率上升的重要引擎。外资险企要想承保车险业务,须与中资财险公司合作,这大大限制了外资险企在国内车险甚至是财险市场的发展。
而实际上,外资险企在新交强险正式颁布前,就已经在为此忙碌了。
4月25日,安联财险(中国)有限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开业,其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在加强后台服务方面的准备,包括信息技术(IT)系统、人员配置等方面,以便能在开放后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目前,利宝保险、富邦财险、美亚保险等外资险企也已开始着手前期准备工作,并积极地向中资财险巨头们求经。有消息称,外资险企将于八月份推出交强险产品,重点针对豪华车市场。
只是没人相信,这种吸引力来自一个可能“亏损的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交强险承保以来,除2008年略有盈利之外,交强险业务的整体亏损逐年上涨。2009年,整体经营亏损29亿元;2010年,整体亏损72亿元,其中承保亏损97亿元,投资收益25亿元。33家经营交强险的公司中,除一家微利外,32家全部承保亏损,加上投资收益,也只有两家公司实现盈利。
事实若是如此,外资险企为何如此热衷?
有业内人士分析,车险行业一直采用交强险同商业车险“捆绑销售”的模式。吸引外资的,实际上是交强险背后广阔的商业车险市场。数据显示,交强险实现以来,机动车投保率从2005年的36%提高到2010年的49%,其中汽车投保率由58%上升到79%,交强险成为带动商业保险投保率上升的重要引擎。
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贡敏对此产生质疑,他表示,交强险亏损,只是保险公司的宣传论调,“如果真是亏损,那也是保险公司自身的运作中成本没控制好的问题。”
依据交强险条例,交强险应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单独核算,以达到总体上不盈不亏。实际操作中,交强险一直同商业车险捆绑销售。保险公司很可能将商业车险的成本和风险转嫁到交强险,造成交强险“亏损”。
交强险背后的真相成了一个谜。
“鲇鱼效应”?
人们将期望寄托在外资险企的身上。据和讯网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外资险企的介入能揭开交强险亏损谜团。
期望还有更多。处于政策庇护下的中资险企,一直独霸车险市场。蒋贡敏说,目前车险经营上最大的问题是赔偿滞后,而且程序复杂。
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度保险业客户满意度测评显示,保险客户最不满意的是“保费高”和“理赔难”,63.7%的受访者称不愿增加保费或购买新险种。
目前,业界有观点认为:外资公司经营交强险后,能够将其良好的经营技艺、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承保理赔服务等更好地应用于本地的保险客户,打破中资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促使保费降低,服务升级。
此外,外资险企长于高端市场运作,或可解决“豪华车”投保无门的尴尬处境。
只是“鲇鱼效应”真的会来吗?
多方分析显示,效应暂时不会显现。外资险企想要进入中国车险市场,面临着多重制约。首先是业务网点、人员的配置及后台系统的建设。在华外资财险公司有21家,只有少数几家经营商业车险业务。外资险企前三的美亚保险、利宝保险和东京海上保险,市场份额分别仅为0.2%、0.1%和0.1%。这使其在理赔、合规等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其次是数据缺失。对于依赖数据支撑的保险行业,这个硬伤让外资财险表现异常谨慎。
美亚保险集团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唐羡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他们不会马上制定成型的战略以及市场份额的目标,主要是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消费者调研。再次是人员培训。国内保险同国外保险存在着很多差异,外资险企需要培养熟知中国政策法律的工作人员,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此外,外资险企的优势在于高端市场,为顺利进入市场,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是必要的。这将避免对中资险企构成直接威胁。
车险“混战”
车险市场还是“乱”了。
保监会3月发布《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对商业车险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新政。车险费率的市场化,让各个财险公司又一次陷入“战争”。
平安财险在北京推出“快易免”升级服务,提出“险赔付,再修车”。人保财险则推出“电子查勘员”,车主自行手机拍照,之后再约定赔偿,并提出“七大服务承诺”。阳光财险也推出“闪赔”服务,承诺5000元以下的非人伤案件,报案24小时内赔付。在“服务升级战”的同时,传统的“价格战”持续蔓延。
业内人士就此评论,服务升级依靠雄厚的资源和高效的平台,普通保险公司难以抗衡,只能以价格相争。
刚要放松管制的 “大家长”也坐不住了。5月8日,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直指车险市场上的乱象:一些财险公司的业务规划,明显超出市场和自身的承受力,致使违法违规非理性竞争加剧。同时提出了“确保销售费用据实列支”等多项严管措施,要求保险公司对不合理、不科学的业务规划和考核政策进行调整。
就河南市场而言,蒋贡敏称,中原市场目前尚无外资险企介入。至于何时能够进入,这同其本国和所在国的政策相关。而更关注车险费率市场化,因为交强险的经营权一般采取招标的形式,依据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优惠和服务状况确定。
这种“安全”能持续多久?
“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军给出了一个预估时间。